散文:只道早還鄉

作者:纖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

老人對子女的關心,往往是非常特別的。過年過節老人都希望孩子在身邊,但又擔心孩子著急,因此說話的語氣是矛盾的。明代詩人袁凱的這首《京師得家書》全文僅僅二十個字:「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此句中的三千里江水只是為了後面的對比用的,江水「三千里」家書卻是僅「十五行」。一多一少,形成鮮明對比。就像是我們看新聞是有個說法,內容越少問題越大。這裡的道理也是一樣的,為什麼家書僅僅十五行呢?是因為寫家書的人顧慮多,這一句寫上可能擔心孩子會著急、那一句寫上又擔心孩子多想、這一句感覺多餘、那一句感覺太沒有意義、這一句感覺語氣重如此這般,最後能留下的也就很少了。這大概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吧。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除去前面那些擔心的事情,內容似乎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了,那就是「早還鄉」。這種寫作方法其實是很有重點的。無形之中就把「早還鄉」給突出出來了。一個「只道」才是本文最重要的詩眼,是本文的點睛之筆。父母對孩子沒有太多的要求,不要你衣錦還鄉、不要你功成名就,只要安安全全地回家就行。當然孩子還是希望自己能衣錦還鄉的,父母的要求就簡單多了。

這首詩沒有用具體的父母怎麼想孩子來形容父母的心情,卻只用了一個對比,加上父母最簡單的要求——早還鄉,就把父母對孩子的愛表達出來了。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很多的人都是神轉世,天上的父母也同樣在時時刻刻看著落入凡間的孩子,希望他們早日回到天上的家,很多人卻留戀這裡的榮華,而忘了自己真正的家,那才是最可悲的。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銀葉植物, 心葉牛舌草, 咖哩草, 毛剪秋羅, 甘草植物, 紫花野芝麻, 夏雪草
    好像怕大地的光熱不夠用似的,太陽把白天拉得足夠的長。在灼人的氣息和蔥蘢的綠色包圍下,萬物的生命呈現出波瀾壯闊的宏大氣勢。
  • 蟬,又叫「知了」,北方多地叫它「命命」。我不知道一個昆蟲的名字怎麼會和認知和命運有了關聯。難道它真的富有靈性,了悟生命?還是它的叫聲,為它贏得如此高貴的聲名?或者人們想賦予它有關生命的內涵?
  • 草木凋落之時,最是耐人思味。莊稼已經收走,空曠的田野,留下一片落寞。而大田四周以及河畔路邊,原來蔥蘢的綠,也變得黯淡而零亂,在秋霜下顯得不堪。這時節,在山裡走走,總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和意想不到的收穫。
  • 地瓜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卻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按票證供應的東西根本不夠吃。飢餓逼得人們到處找吃的,海裡的海菜,山上的野菜,凡能想到的都吃光了,甚至人行道旁的槐樹葉都被擼光了。
  • 少年時唱的歌,必有一些終生難忘,遲暮之年再回味那些熟悉的旋律,彷彿又回到當年的歡樂中去。19世紀後期,日本詩人國木田獨步說:「如果說少年的歡樂是詩,那麼,少年的悲哀也是詩;如果說蘊藏在大自然心中的歡樂是應該歌唱,那麼,向大自然之心私語的悲哀,也是應該歌唱的了。」我的少年時期正值上世紀50年代,生活平淡無憂無慮,沒有學業重負,更談不上悲哀,卻充滿嬉笑與歌聲。那時小學校每禮拜都有專門唱歌的音樂課,至今回想依然歷歷在目。
  • 跟師父學茶有三十幾年了,那天,師父帶了一小鐵罐百年普洱茶來,我掏了一些放進陶壺裡,泡了開來,倒了兩杯,一杯給師父。師父喝了一口,舒展眉頭,嘴角含著茶氣,緩緩的說:「能收藏這普洱,很感恩。」然後,轉過頭來,看了我一眼:「冥冥中似乎有神的牽引。」
  • 不知為什麼,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晴和的天氣,興致就好,風雨的天氣,情緒就很糟糕,壓抑、鬱悶、煩躁,尤其是雨天,陰鬱的黑雲,就像老天的表情,看得我也心生百結……我對周圍的環境是如此敏感,觸物傷懷,多愁善感。
  • 夢中遊子失落於黃昏,亦不知有多少時日了。 黃昏恰似幽夢影,恬靜、溫馨、平和;其韻味和蘊意絕非生花妙筆所能描繪。況吾禿筆乎!
  • 北方的老家,臘八這天是要熬臘八粥的。記憶中,每年臘八,母親都要做臘八粥,我則在母親身旁,看著她忙這忙那,母親一邊在灶間忙活,一邊衝我微笑著
  • 2023兔年新年到了,華人傳統文化家家都在大門兩邊貼春聯驅邪迎春接福。明朝嘉靖狀元林大欽,為官3年就因守孝道而辭官還鄉侍母。那年黃曆新年他在家門貼出一副對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