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二十一回:外國結連歸和好 朝廷允奏遣臣僚

作者:明朝 孫高亮
脫脫可汗與伯顏對上皇表示, 欲送天可汗歸國,並當面折箭為誓。上皇見折箭立誓,大悅稱謝,亦即書一御押。當日脫脫可汗即差通使三路人赴京講和。(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不談也先氣倒馬下。且談于公因喜寧引導也先,數侵邊境,擾害生民,故定下此計以擒之。果然上合君旨,下快民心。喜寧既被楊俊擒下,挾得半死,聲已難開,押進營中。楊洪用檻車械進京來。于公下營見寧,厲聲叱曰:「朝廷有何負汝?汝反背主,甘為引導,唆索金帛。今日擒來,有何理說?」喜寧無言,叩頭乞死。于公即時奏請。

第二日旨下,著刑官將喜寧凌遲處死。號令各門,以戒將來。朝廷將楊俊升都督僉事。楊洪封侯,增俸二百石。于公加升少保總督兼兵部尚書,加食二秩之俸。也先看見此番如此殘敗,心中忿怒,頗有欲害上皇之意。伯顏密知,向前力言道:「太師一向好心甚多,此事非干天可汗之事。俺們一向要與他和好,又只管領人馬與他廝殺,又不送天可汗歸國,復索了許多金帛彩緞,他那裡如何不做準備?今事已如此,不如消停數日,遣幾個得當人到南朝,與他通好,免得傷了太師一向好心。」也先道:「得知院(伯顏官名)你說得是。既如此說,俺且拔營回去,再作商議。」

當時瓦喇可汗脫脫不花亦領人馬到來。此時蔣信即於途中迎著脫脫不花,以言說之曰:「太師也先每領人馬南侵,所得金帛,皆歸自己帳下,到於可汗處甚少,及至損傷人馬,則可汗均受其弊。俺們料得敵不過南朝人馬,可汗自當做主,以和為上。」脫脫不花聞言道:「把台說的是。」即催人馬,來到也先營中。伯顏先將和議之情說與脫脫不花。脫脫連聲道:「好。既如此,俺與太師、得知院、平章等,俱押了花字。著得當人親齎赴京講和,永無他意。」伯顏稱謝,隨即都押花字,令人到老營來請上皇。

上皇即時親臨也先營中。脫脫可汗與伯顏齊道:「俺們與太師屢欲送天可汗歸國,都是喜寧阻住,壞了俺兩家和好。今日俺們與太師,實心送天可汗歸國。又恐你那邊臣子不知俺們真心,特請天可汗來,當面折箭為誓。」上皇見折箭立誓,知今番送歸是實,大悅稱謝,亦即書一御押。當日脫脫可汗即先差通使三路人,前來近邊打話通了,然後差皮兒馬、黑麻等起程。黑麻等叩辭上皇。上皇亦面諭勞,又有御書一封,付與黑麻等。脫脫並也先亦囑咐道:「你們到南朝去,將俺實心送回的事,一一說知。」黑麻等領諾,即便起程,又等候先差三路人通了話,然後到京。

這三路人來到大同墳嶺墩,這墩就是大同北關都督參將許貴把守。貴每日輪差夜不收,探聽北邊哈密等處消息,巡視奸細。當日夜不收哨至墳嶺墩來,忽見一伙北兵前來,內有三人,裝束似南非南,似北非北,又當先跨馬而來。眾夜不收看見,正要放箭,只見那三人高叫道:「休得放箭!俺們是脫脫不花王與也先太師差來打話通和好的。」眾夜不收見他說得南邊話來,料是通使的,收了弓箭道:「汝是何等人?須說得明白。」那當先一人道:「俺是女直同知。」第二道:「俺是浮石參將。」第三道:「俺是哈密指揮。俺三人通是脫脫不花王差來近關打話的。若只差一路人來,恐南朝不明一路的言語,故此差我三路人通曉漢語的,庶不誤了大事。你們眾人聽著:俺太師也先道:『如今實與南朝講好,可著大頭目奏將去,連夜差使臣來。』俺們便回去報知。若不來時,俺三邊輪流攪擾得你國田不得種,糧不得收。你國中消耗,自然來和好。」

眾夜不收聞得這說話,便道:「眾人且暫住,待我們稟與大頭目知道。」三人聞言,即領眾就近墩屯紮。眾夜不收逕來報知許參將。貴聞報,親自來到墩邊,與三人打了一番前項說話。許貴曰:「汝等既是真情,吾當轉奏朝廷。」乃即差人星夜到京,將此事一一奏聞。

景帝允奏,即著該衙門寫敕戒諭。許貴去了。群臣見戒諭許貴之旨,齊奏曰:「數次遣使,未見的實。今脫脫番文是實,兼有上皇御書押字,親差黑麻等到此。臣等亦屢問使臣,所言皆實無疑。理當答使迎復,勿令有他日之悔。」

景帝聞奏,半晌不言。于公察知其意,即毅然上前奏曰:「今若果有上皇御書並脫脫等番書,詳勘黑麻等來意是實。且兄弟至親,君臣大義,理宜迎復。」諸文武見公所奏,亦皆奏曰:「理當迎復,勿令後悔。」景泰復聞眾臣之言,心中不悅。諭曰:「當時大位,皆卿等合詞要朕為之,非出朕心。」

于公聞諭,忙上前復奏曰:「今陛下天位已定,誰敢有異議?但欲發使答禮,少舒邊患耳。上皇終當迎回,豈可久留邊地?此非朝廷與臣子久棄君父於遐荒者。」景泰聞奏,心中開悟。乃曰:「從汝,從汝。」言罷退朝。

群臣皆聚於午門外伺候。當有太監興安,復傳旨至午門外,大聲言曰:「爾等固欲答使,且言孰可行者,孰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眾皆未及答,尚書王直面發紅,亦厲聲言曰:「豈可如此說!今日皆朝廷臣子,一惟朝廷用,誰敢有不行?」興安聞說,仍復進內。少刻升給事李實為禮部左侍郎,羅綺為大理卿,充正副使,馬顯升都指揮充通使前去。不知朝廷差數使前往,後事如何。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亂失敗,曹吉祥被磔刑於市;徐有貞獲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鄉,後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