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臘月到正月 22天不重樣!

文/愛麗Ally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這些在網上有很多說法,但是呢這些信息大多都沒有出處,真假難辨,所以沒辦法,我只好又去翻古籍了。在古籍裡記載,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方式,但是總的來說大同小異。

所以我今天就把古代傳統過年的一些重點習俗挑出來,整理了一下,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

臘月

傳統的新年是從臘八節,也就是臘月初八開始的,因為古代的物資有限,不像現代很多東西隨時都能買到,甚至可以直接網購到家。在過去,人們都要早早就開始縫製新衣,準備年貨和祭祀的用品等等。

臘八節最早是帝王和百姓們祭祀答謝神明和祈求豐收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演變成慶祝佛陀開悟成佛的節日。在這天人們會喝臘八粥,泡臘八蒜,製造臘藥、臘酒和臘肉等等。

臘月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最早是從戰場上的「祭旗」發展到後來的「牙祭」,再到今天的「尾牙」。在過去,商人們會把祭拜土地公之後的肉類供品分給夥計們飽餐一頓。發展到現代,變成公司和老闆會宴請員工們吃大餐,叫尾牙餐會,來犒勞員工過去一年的辛苦和付出。

臘月二十三是我們俗稱的過小年,也叫祭灶日或者送神日。過去民間認為灶王爺會在這天上天庭去匯報每家在過去一年的善行與惡行。為了能讓灶王爺在天上多說點好話,人們在祭灶的時候會放很多糖果或者甜食,哄得灶王爺嘴甜,好讓來年多點福報。

臘月二十四是大掃除日。家家戶戶都要把裡裡外外、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清掃乾淨,還要洗被子洗褥子,房梁上的灰都要撣下來,象徵除舊迎新。而且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動掃帚了,要清掃就必須趁年前。

臘月二十五要做豆腐和吃豆腐。過去認為玉皇大帝會在這天親自下界來查訪人間善惡。於是家家都吃豆腐渣來表示自己過的清廉儉樸。

臘月二十六燉大肉。過去肉食比較稀少,但是就算一年吃不上肉,過年也要燉個豬肉牛肉或者羊肉來吃一頓好的。

臘月二十七殺公雞。和燉肉一個道理,雞肉也是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菜餚,而且大年初一不能殺雞,這個禁忌我們一會再來解釋。

臘月二十八要做兩件事。第一件是發麵做各類麵食。第二件是貼各種新年裝飾,包括從桃符演變成的春聯、貼福字、年畫、還有窗花等等。

臘月二十九是祭祖的日子,在家供牌位或者上墳上供,感謝祖先的保佑。

臘月三十號,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辛辛苦苦準備了大半個月就是為了這天。

全家人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包餃子吃餃子,餃子諧音「更歲交子」象徵辭舊迎新,年糕象徵年年升高,魚象徵年年有餘,麵條象徵長壽等等。

在古代,人們往往會在這一天進行擊鼓驅儺的儀式,來驅除散播瘟疫的疫鬼,燃燒爆竹就是其中的一項活動,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放鞭炮。

除夕晚上吃完飯,人們不會去睡覺,會聚在一起守歲,有些到半夜,有些會人一直到新年的早上。

正月

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人人都會換上喜慶的新衣服,家裡再窮也至少會換上乾淨衣服。因為新年的第一件事是要焚香祭祀天地,然後祭祀祖先,感謝神明和祖先過去一年的看護,同時祈盼來年的幸福安康。

再然後大人小孩會依次拜尊長,最後出門和親戚街坊相互拜年。長輩遇到小輩們磕頭拜年還會給他們紅包,過去叫壓祟錢,諧音壓住邪祟的錢,用意是保佑小孩的平安。要注意的是,從這天起,嚴禁一切掃除、灑水或者丟棄物件的行為,避免破財。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一起回娘家。回門的時候記得要帶雙份的禮物。

正月初三,不宜出門、不宜拜年,所以可以在家睡到飽。

正月初四,接神日。古代一般會在除夕或者元旦當天就迎接灶王爺回家,後來接神的時間拖得越來越晚,近代變成大年初四才迎神回家了。人們會揭下舊的灶神像,換上新的像,象徵灶王爺從天庭回到人間,同時提醒自己要積德行善,祈求善有善報。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這一天起,新年內的各種禁忌全部破除,包括不能掃除的規矩。所以這一天北方人會扔垃圾扔舊物,名叫送窮,南方人會請財神。

正月初七是人日。傳說女媧娘娘創造蒼生的時候,第一天造了雞,所以初一不能殺雞,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豬,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馬,第七天造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的生日。為了慶祝人日,人們會用七種蔬菜做成羹湯,還會用彩紙剪人形戴在頭上或者貼在屏風上。

正月初八是穀日,因為傳說女媧第八天創造了五穀雜糧。這天也叫順星節,因為這是群星下界的日子,所以人們會祭拜星星,還有夜觀星象來預測來年是多旱還是多水。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人們有「拜天公」的習俗,天公就是玉皇。人們會去廟裡,或者在家裡擺供桌,表達對神明的敬仰。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這天最早是道教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漢明帝崇尚佛法,於是下令在宮內和民間都燃燈禮佛,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了一個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這天男女老少都出門逛燈市,猜燈謎,贏花燈。而且一定要吃元宵,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古代的燈市前後三到十天不等,一般燈市結束了,過年的熱鬧氣氛也就漸漸淡了。

不過老話說「不出正月就是年」,對古人來說,元宵節過後到月底還有幾個很重要的日子,估計這些節日咱們大部分人聽都沒聽過了。

正月二十叫補天穿。傳說女媧在這天補天,於是後人會在這天做麵餅放在屋頂上,紀念女媧補天的神蹟。不過這個習俗從明代往後就不再盛行了。

正月二十五叫填倉節,或者添倉節。在這天人們會用灶灰擺出穀倉的形狀,用糧食填滿,期盼新年大豐收。人們自己也會飽餐一頓,這個習俗一直到近代還有保留。

正月三十,也叫正月晦或者晦日,這一天夜晚沒有月亮。晦日在古代也是個重要的節日。唐代以前送窮的習俗都是在晦日進行的,只不過清朝之後大家都改成正月初五送窮了。

過了晦日正月就結束了,這個年也算徹底過完了。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新年是所有節日裡最受重視的,所以不僅說道講究特別多,人們慶祝的時間也很長。

但是你知道嗎,在近現代史上,中國新年竟然被封禁過三次!是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讓老百姓過年呢,這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段歷史可以在我之前的視頻裡找到答案。(我們竟然過了一百年的假「春節」?!

還有關於臘八節元宵節更詳細的歷史和起源,感興趣的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做過的視頻。

那麼,今天關於新年習俗的總結你還滿意嗎?你家有什麼特別的慶祝方式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後祝各位龍年大吉,心曠神怡,咱們下次再見!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