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孝義碗碗腔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日訊】
孝義碗碗腔:地方戲曲劇目。又名“月影”“紗窗腔”。流行於孝義民間以及晉中一帶,頗有影響。起源于皮影,由陝西傳入,清光緒末期,這一劇種已十分興盛繁榮,班社多達六、七十個。解放後,首次用皮影形式表現現代戲生活,演出了《白毛女》、《赤葉河》、《血淚仇》等劇目,1960年碗碗腔開始用真人登臺進行演出,由演員代替皮影。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劇: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區,舊稱“楚調”,又稱“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聲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屬於皮黃腔系。
  • 寧河戲:起源于江西修水,系由酬神還願的的儺戲發展而成,明隆慶元年(1567年)即有專業班社
  • 樂平腔:古代戲曲劇種,弋陽腔的支派之一。明王驥德《曲律》卷一“論腔調第十”:“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因其語言用中州官話(閩南、潮州等地稱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閩南、臺灣等地。
  • 四平腔:古代戲曲劇種,弋陽腔的支派之一。明嘉靖年間由傳入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的江西弋陽腔演變而成。
  • 四股弦:地方戲曲劇種。亦稱“五腔調”,流行於河北邢臺,邯鄲地區和河南安陽一帶,清末至抗日戰爭為其興盛時期,僅邯鄲地區就有十多個四股統劇團。
  • 四股弦:地方戲曲劇種。亦稱“五腔調”,流行於河北邢臺,邯鄲地區和河南安陽一帶,清末至抗日戰爭為其興盛時期,僅邯鄲地區就有十多個四股統劇團。
  • 右詞南劍調:流行於福建南平,相傳由江西傳入,已有100多年歷史,因江西別稱“江右”,南平為古南劍治所,故稱“右詞南劍調”,簡稱“南劍調”。
  • 西皮:戲曲腔調:也稱“襄陽腔”或“北路”。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漢一帶,與當地民間曲調融合演變而成,據說湖北人稱唱詞為“皮”,故稱陝西傳來的腔調為“西皮”。
  • 西秦腔:古代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流行於陝西、甘肅一帶。清乾隆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認為西秦腔即秦腔或支派同州梆子。又廣東的西秦戲,最早也叫西秦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