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清 姚鼐:登泰山記

姚鼐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乙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音:鄧),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音:書僕)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音:號)駁色,而皆若僂(音:樓)。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音:下),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陽:山之南面。
陰:山之北面。
陽谷:南方山谷。
陰谷:北方山谷。
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
齊河、長清:山東省縣名。
泰安:縣名,在泰山之南。
磴:石階。
環水:溪名。
少:稍。
中嶺:中谿山。
燭:照、照亮。。
居霧:停留之霧。
若帶然:像帶子般。
樗蒱:擲色賭搏的器具。
絳:大紅色
皜:白色。
駁色:雜色。
僂:背向前微傾,以示恭敬;指低於日觀峰。
岱祠:玉帝觀
唐顯慶:唐高宗年號。
僻:偏僻。
皆不及往:來不及前往參觀。
圜:圓形。
罅:空隙、隙縫。

【作者簡介】

姚鼐(1731年-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穀,室號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

姚鼐為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他繼承了同鄉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對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也有所補充發展。

姚鼐其文,從方苞、劉大櫆、歸有光上溯於唐宋八大家,而與歐陽修、曾鞏之文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情韻,偏於「陰柔」之美。其詩,有清拔淡遠之致,尤工近體。作品有《惜抱軒全集》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音:西),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音:巒),笑啼雜之,環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音:則),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音:恍),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淨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 五人者,蓋當蓼(音:瞭)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音:腳),何也?
  • 癸丑之三月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 聞此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 丙辰歲余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岳,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音:現)作,潯陽與奴子俱後。余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及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托其手泐(音:樂)平安,拳致衷曲,未審以何時得達。
  •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音:五)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音:句)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 乾隆丁亥冬, 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 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年四十餘,任俠好客,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音:切)蕭然,賓從輒滿座。吾母脫簪珥(音:耳),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得復遊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