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薰: 論《縱囚論》

童文薰(台灣律師)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7日訊】我剛當律師不久,遇到一位高齡七十多歲的退休法官。他問我,為甚麼法律系畢業後不選擇法官或檢察官而選擇律師這一行。我回答,天生性格不喜受拘束,律師的工作比法官自由,可以自己選擇案件。再者,我爺爺去世之前交待過,子子孫孫不得當法官。我選擇律師這一行已經是遊走在祖訓的邊緣了。

  這位老法官點點頭說,斷獄必須謹慎,不然因果業力極大。接著他告訴我他自己的一個親身經驗。有一回,他接了一個案子,一個年輕人因為細故,一時激動錯手殺了三條人命。老法官無論怎麼看這個案情,依律都得判死刑。但是這個年輕人,長相極好,相貌堂堂,談吐也極有禮貌(大概像《紅樓夢》裡賈寶玉那般的人物吧!)。老法官便起了一念,想要找一找有沒有方法可以免他一死,再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

  但是連續三天,他每次打開此案的卷宗,就有三隻螞蟻,爬到文件上,趴在上頭不走。他打開窗戶,把螞蟻拍落在花圃裡。如此重複發生,每次都是三隻螞蟻,不多不少,連續三天。在古代,人民有「蟻民」之稱,老法官認為這是一種徵兆。到了第三天,他歎了口氣,最後還是判了這個年輕人死刑。

  他告訴我的這段故事,讓我想到以前讀過歐陽修的《瀧岡阡表》,說他父親歐陽觀當官斷獄時,常常半夜了還在研究案情,而且經常掩卷歎息。歐陽修的母親問歐陽觀,為何歎息?歐陽觀說:「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歐陽修的母親又問:「生可求乎?」歐陽觀說:「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意思是說,對於死刑犯,我必再三研究是否讓他有活命的機會,如果找不到生路,至少被判死罪的人和我都沒有遺憾。如果我不盡力,那死刑犯就會有很大的怨恨難解。雖然我總是努力尋求讓死刑犯能活下去的生路,還是可能因為疏漏而判他死罪,但世人卻常常只要求讓他們快點死。

  所以這位老法官的斷獄哲學與歐陽觀相同。不過從歐陽修的另一篇文章《縱囚論》,卻看出歐陽修其實_不深肖其父。

  《縱囚論》主旨在評論唐太宗六年,將死刑犯三百餘人放回家去,約定一個日期要求他們回來接受死刑執行(秋決)。結果到了約定日期之前,全部的死刑犯,一個也沒少,提前回來就死。最後唐太宗以這些死囚講信義,就赦其死罪。

  歐陽修認為,這叫做「上下交相賊」,意思是說死刑犯們猜到了唐太宗的用意,回來一定可以得到特赦,所以一個被判死刑的小人,才會做到一個高尚的君子都做不到的義行──信守承諾引頸就戮。不僅如此,歐陽修還將唐太宗說成是個沽名釣譽之輩。他的理由是,唐太宗登基六年了,監獄裡還有三百多個死刑犯,可見民風_不純善,既然如此,唐太宗又怎麼可能在一夕之間,使人心歸善,講究信義呢?

  接著歐陽修又推崇堯舜三王之治,說他們本於人情,不干標新立異或逆情干譽的事。

  話是沒錯,如果擺在現代,不要說死刑犯了,一般刑事犯把他放回家去,大概十之八九不會回來投獄。按照歐陽修的意見,顯然在宋朝時也是如此,否則他就不會認為這些死囚願意回籠,是違背人性的事,是連君子都做不到的事。

  但是歐陽修其實犯了幾個毛病,第一個就是以己度人的毛病,第二個就是忘記了天子有教化四方、為後代留下典範的責任。唐太宗縱囚,和死囚們說定了時間,要死囚們自己回來,回來當然就是依照既定的結果砍頭。沒有人會說,因為有機會不被砍頭,所以我回去撞撞大運。那頭砍了可接不回去,撞不得大運的,逃走才是最保險的選擇。最後這些人竟然全在約定期限前回來了,可見得還有一絲良知未泯,唐太宗再給他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不正可以教化人心嗎!

  堯舜三王之時,民風固然淳厚,治理天下本於人情是對的,但若民風人情已不符聖王之道,當然就不能根據人情去治天下,因為那個「人情」就是要被治理歸正的對象。所以堯舜三王之時的人情與盛唐不同,盛唐的人情又與歐陽修所處的宋朝完全不同。歐陽修忽略了這些因素,卻來議論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當然就會失焦。

  再者,一個天子已廣有四方,又何需沽名釣譽?三百多個囚犯,殺與不殺,對社會的教化有何差別?人心的好與壞,人人都得問自己,而不是問皇帝或問總統。但歐陽修既然認為唐太宗登基六年了,人心沒有變好,那麼殺了三百個死囚,社會還是一樣糟,人心還是一樣頑固,殺與不殺就沒啥差別了。充其量就是報復,出一口氣。但如果不殺這三百個死囚,卻能夠在一夕之間,讓人民瞭解講究信義的重要,那這事做得就太值得了。

  唐太宗縱囚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還記得這個歷史事件,從現代的廣告學來看,這是個超長效的「信義與法律」文教廣告。現代的廣告在各種媒體強力放送下,有哪一個廣告的壽命能超過二年、三年的?如今唐代那三百個死囚哪兒去了?早就灰飛煙滅了。但縱囚案留在歷史上卻已快要一千四百年。

  歷史上的每個重大事件,都有其深遠的意義。所謂狗屠之輩多仗義,人人都有良知善念,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或知名的人物,未必比一個市井小民更講信義。現在學法律的人,講到特赦都不能不知道唐代的這個案例。這就是唐太宗縱囚,給人們留下的深刻教訓。
轉自 <<新紀元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張熙懷因受「抹紅」影響而請假,從眾所矚目的國務機要費案的公訴席上暫時退了下來。檢察官協會於12月28日發動聲援,全數 1,107位檢察官,在短短一個上班日裡,有近800名檢察官簽名連署。檢協會聲明說,針對近日以來政治人物以「抹紅」手法攻詰國務機要費案的公訴檢察官,決定以連署方式全力支持公訴檢察官在法庭上追訴犯罪,並籲請停止政治攻詰及行政干涉,維護純淨的審判空間。
  • 台灣著名律師童文薰在慕名觀賞神韻藝術團的演出後表示感觸很深,過程中甚至感動的掉淚,同時演出內容也讓她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感到中華文化應該被保留與發揚。
  • 《易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地之道,曰剛與柔;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幾句話把宇宙的真相揭開了一個小角,標示了人在宇宙的位置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那就是講究仁義。但是人如何開始,又為甚麼開始講究「仁義」?把這個來龍去脈闡明清楚的是《道德經》裡的這段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在各行各業裡,都看得到這樣的人:走捷徑、抄近路,抱著撈一票就走的心理,尋求短期的利益。追根究底,這些人內心似乎極度的缺乏安全感──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一個行業里長久經營,為了逃避對失敗與匱乏的恐懼感,於是能撈就撈,不惜背棄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誠信,拚命攫取自己所要的,犧牲別人與整個地球的權益也在所不惜。這好像成了現代人對於「趨吉避兇」這四個字的新解法。
  • 廷尉翟公被罷官後,賓客稀少,門可羅雀;學士張褒被彈劾後,焚燒魚符,棄官而去。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