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關鍵外援‧美國

子華
font print 人氣: 176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4日訊】(一)援助中國抗戰最慷慨的國家

1941年,中德合作嘎然而止,失去外援的中國抗戰陷入了困難時期。國家之間戰爭歸根到底拼的是國力,是經濟,如果沒有能源、作戰物資做保證,如果槍炮裡沒有彈藥,如果飛機、坦克、汽車裡沒有汽油,如果負傷的戰士沒有醫藥的救治,中國不可能取得抗戰的勝利。中國抗戰的勝利並不是靠人命的堆積、簡單的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打贏的,更不是靠小米加步槍、靠人命搶奪敵人的武器來保持與日軍的對峙狀態。

抗戰開始時,中國主要戰略物資和工廠都處在淪陷區,雖然國民政府利用「淞滬大戰」的3個月時間,把長江流域一些重點支柱企業經過史無前例的千里大遷移搬到了偏遠的四川山區和大西北,但日本空軍重點對中國的支柱產業狂轟亂炸,致使抗戰期間中國的鋼鐵產業處在停產狀態,其它輕重工業也遭受嚴重破壞。

中國抗戰前線、後方所需各種戰略和民用物資大都依賴外國援助。所需物資中,汽油、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鋼的百分之九十五,藥品、棉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武器彈藥的百分之八十,主要來自於美國的援助,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平均每運進一加侖汽油就要消耗兩加侖汽油。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四天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公開聲明,美國將無條件及時地全面援助中國,拉開了美國大規模援助中國抗戰的序幕。抗戰期間,美國總共向中國提供了16.2億美元的各種物資,並且沒有索取任何利益回報。

除了最慷慨的物資援助外,美國也是在政治和道義上最為支持中國抗戰的國家。早在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起侵略戰爭時,世界上就唯有美國發出了反對的聲音。當時,抵制日貨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中國,一個就是美國。

(二)道義支持及軍事援助

抗戰初期,雖然美國奉行中立政策,但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對日本反覆提出抗議,併力圖促成中國和日本的和談。

1940年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1941年又對日本進行鋼鐵禁運,凍結日本資產,全面禁止美國企業與日本發生貿易,美國國務卿赫爾向日本遞送了一份備忘錄,要求日本無條件從中國撤出,廢除傀儡滿洲國。斷絕了石油和鋼鐵來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朝野並不願捲入戰爭。1938年9月,蔣介石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面對美國濃烈的孤立主義氣氛,胡適四處演講,宣傳中國抗戰的正義性、艱苦性,博得了美國人民的同情,推動了美國支持中國抗戰。1941年,中英美結盟後,羅斯福總統宣佈,美國將按照租借法案中對待英國和希臘的同樣條件,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1942年初,美國倡議成立由蔣介石任最高統帥的盟軍中國戰區,並任命史迪威中將為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官兼中國戰區參謀長。

1943年2月17日,宋美齡以中國「第一夫人」的身份訪美並於次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她以流利的英語、感人的語言,向美國國會議員和美國人民介紹了中國人民奮力抗戰的艱苦歷程。之後,宋美齡又到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演講,並參加了許多宴會和記者招待會,其足跡幾乎遍及美國,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宋美齡的美國之行,喚起了美國朝野對中國的同情與更進一步的支持,提升了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令美國對華援助進入高潮。

(三)駝峰航線維繫抗戰物資的補給

日軍在侵華過程中,遭到國軍的英勇抗擊,始終不能達到戰略目的,因而不斷擴軍增兵,侵華兵力從 1937年的陸軍21個師,到1940年增至38個師,1943年達到最高峰,日軍共有38個師另24個獨立混成旅團用於侵華。1945年,日本向中國戰區投降約131萬餘人。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9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60%以上,而中國軍人傷亡413萬餘人,軍民傷亡3581.9萬餘人。抗戰的困難隨著時間不斷加大,對援助物資的依賴也不斷加大。

1942年,日軍斷絕滇緬公路,中國最後一條補給線被斬斷。據當時國民政府統計,中國戰區的作戰物資、武器彈藥只夠勉強維持兩個月,重慶兵工廠因缺少鋼材而被迫停工,運輸機因油料短缺而停飛,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佔據岳麓山陣地,壓制敵人炮火,戰鬥進行最激烈時炮彈告罄。各方告急急電持續不斷地飛向重慶求助,中國當時是人心惶惶,很多商人都低價甩賣存貨,準備出逃,國民政府不得不打算再次遷都。

為保證中國的物資供應,美軍開闢了飛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高寒山區的駝峰航線,開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持續空運,在三年多時間裏,美軍向中國空運了736,374噸作戰物資。駝峰航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極端惡劣,在運輸過程中,損失了468架飛機,1579名美國飛行員遇難。樸實無華的中國農民稱這些美國飛行員為「飛虎」,「飛虎隊」的名號不脛而走。

「飛虎隊」的隊長陳納德是美國空軍特技表演隊的特技飛行員,曾在珍珠港擔任第19 驅逐機中隊長,後成為戰鬥機戰術教官。1937年4月陳納德退役後,接受宋美齡的邀請,到中國擔任空軍顧問,蘇聯當時也邀請了陳納德,薪水是國民政府的三倍,但陳納德卻選擇了中國。

(四)飛虎隊助力扭轉抗戰空中劣勢

1937年,陳納德來到中國,發現國軍空軍雖號稱有500架飛機,但能起飛投入戰鬥的僅有91架,這時抗日戰爭爆發了,他致電蔣介石,表示願為國民政府志願服務。根據蔣介石的要求,陳納德又招募了一些美國飛行員組成了志願轟炸機中隊,並正式參與國軍空軍的訓練與作戰。

從「淞滬大戰」開始,中國空軍由弱變強,從開始的小規模作戰,到能夠與日軍抗衡,隨著美國新式戰機的引進和一批批美國飛行員的志願加入,美軍將陳納德的「飛虎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陞為少將司令。由中美兩國飛行員組成的空軍在中國抗戰中逐步取得了制空權,一舉扭轉了抗戰初期的絕對空中劣勢。

至戰爭結束,第14航空隊以損失500架飛機的代價,共擊落日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日軍商船、44艘軍艦、13000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擊斃日軍官兵66700名,有效地支援了國軍陸軍的作戰。1944年6月,飛虎隊轉守為攻,從成都多個機場出發,開始轟炸日本本土,共出擊了900多架次。

1942年,也正是陳納德建議美軍開闢駝峰航線,並親自指揮了C—46運輸機的第一次試飛。駝峰航線全長800多公里,山峰平均海拔4500至5500米,最高處海拔7000米,美國運輸機硬是在空氣稀薄、氣候惡劣無常的峽谷冰峰中夜以繼日地穿行,以30%的飛機損失率,給中國抗戰運來戰爭物資。

抗戰結束前夕,陳納德離開中國,人們排著隊與他握手。一位國軍地勤人員說:自從馬可波羅以來,還沒有一個外國人能夠如此博得中國人的心。陳納德回到美國,也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並在1958被授予美國空軍中將軍銜。

(五)修建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

美國援助中國的物資,雖然曾一度被迫經駝峰航線運輸,但更多是依靠地面運輸完成的。1938年,被稱為「抗日輸血管」的滇緬公路僅用了287天就奇蹟般地全線貫通,3200多名南洋華僑駕駛著7800多輛美國汽車日夜兼程,搶運援華物資。

日軍不斷空襲破壞這條唯一的補給線,南洋華僑司機中有一千多人犧牲,公路破壞嚴重,1941年,中美決定全面修復被日軍炸壞的滇緬公路。曾在美國就學的運輸工程博士李溫平被委以重任,在美國機械和物資幫助下,滇緬公路成為中國第一段瀝青路面公路,汽車通過量從每天300輛達到2000輛,行車時間縮短近半,1941年共運送了13萬多噸物資。

1942年,日軍派重兵侵佔緬甸,切斷了滇緬公路,物資運輸不得不依賴駝峰航線。1944年,抗戰反攻階段,李溫平又在美軍幫助下搶修恢復了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渡過怒江,全殲了緬甸日軍。

鑒於駝峰航線的漫長而艱難,為加快反攻,迪威爾將軍於1942年提議修建中印公路,使援助物資得以從印度經陸路運抵昆明,並鋪設一條從印度至昆明總長度為3,300多公里的輸油管道。李溫平再次與美軍合作,美(印)方段1,500餘公里,美軍投入施工人員5萬餘人,印度民工5萬人,中方段約1,200公里,由美方空運機械幫助。

1945年初,提前完工的中印公路被人們稱為「華美路」,蔣介石宣佈該路為「史迪威公路」。美國總統杜魯門特授予李溫平「自由勳章」,卻因戰事無法領取。1957年,李溫平被中共打成「大右派」,直到1984年72歲時才獲准赴美。時隔近40年後,李溫平終於拿到了這枚「自由勳章」。

(六)訓練並裝備中國遠征軍

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直逼當時抗戰唯一的運輸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派出遠征軍與英軍協同抗敵,雖然國軍作戰英勇,但因英軍一側潰敗,使國軍腹背受敵,一部退往印度,剩餘經原始森林突圍回國。日軍切斷了滇緬公路。

為打破日軍封鎖,史迪威親自制定了代號為「人猿泰山」的反攻計劃,全面接受美式訓練並配備全套美式裝備的中國遠征軍銳不可擋,連剋日軍駐守的緬甸據點,打通了國際交通線。

第二次滇緬之戰,因美方訓練和裝備,中國遠征軍戰鬥力徒增,在歷時一年半的戰役中,國軍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日軍稱,在亞洲戰場有三次所謂的「玉碎戰」,日本守軍被全部消滅,即中國遠征軍的騰沖戰役、松山戰役、緬北密支那戰役。

為訓練中國遠征軍,美國陸軍派出了龐大的軍事顧問團,最高峰時多達4,000餘人,進駐到軍、師、旅、團、營各級,個別的甚至配備到連,按規定美國教官可以不上前線,但怒江戰役中,不少美軍顧問與中國士兵一起衝鋒,有據可查的美軍顧問至少陣亡19人,美空軍損失二十餘架飛機。

二級中尉夏伯爾是怒江戰役中陣亡的第一個美國陸軍顧問,他在遠征軍強渡怒江的第三天陣亡,時年不到22週歲。步兵少校麥姆瑞,則是怒江戰役中軍階最高的美國陣亡軍官,當地傣族第一富戶的罕家老爺,把為自己準備的價值700大洋的杉木棺材,為麥姆瑞安葬。2003年尋找陣亡美軍遺骸時發現,他的遺體仍然完好如初,少校軍服整齊如新。

(七)援助至中國抗戰勝利不索回報

抗戰後期,雖然抗戰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但經多次大型戰役後,國軍主力消耗相當嚴重,總體上仍然只能與日軍保持對峙狀態,並無優勢全面反攻。美國與日本全面宣戰後,在太平洋戰爭中完全消滅了日軍海軍主力,並掌握了空中優勢,逼近日本本土,日軍不得不回援本土,從而不斷減緩了中國抗戰的壓力。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原子彈,日本天王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佔領之外國領土,偽滿洲國和汪精衛政府覆亡,被日本統治了50年的台澎諸島交還中國,中國作為戰勝國接受了中國戰區日軍的投降,抗戰獲得勝利。

隨後,中國在美國的幫助下,作為聯合國的締造者之一,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通過最慷慨無私的援助,以及與中國併肩作戰,幫助中國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並躋身國際舞台。

雖然美國在抗戰期間大力援助了國民政府,但卻沒有索取任何回報,抗戰結束後,美國還力主國共和談,為避免中國內戰,主動進行調解。當無法阻止國共內戰後,美國立刻中止了對華援助。

在中國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中,美國給予了中國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國抗戰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彌補了中國在抗戰中的劣勢,國軍始終能夠與日軍保持正面對峙,挫敗了日本亡華的夢想;而美軍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減緩了日軍侵華的攻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最終使中國成為戰勝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的戰略就是把蘇聯軍隊拉進中國,為他打江山。在這一天到來前,他保存擴大中共軍隊的地盤。開戰後,毛堅持紅軍不參加正面戰場的戰鬥,只在側面做游擊隊協助,蔣介石同意了。其實毛連側面襲擊也不想做,他命令指揮官們等日本軍隊擊潰國民黨軍繼續往前推進時,在日軍後方佔領土地。
  • 郭汝瑰,四川銅梁人,畢業於黃埔五期,早年參加中共,後失去組織關係。追隨國民黨抗日。在抗日戰爭中他作戰極其英勇,深受陳誠和蔣介石先生嚐識,一路走好,步步高陞。在國共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他已是高級將領,官至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長,第22兵團司令兼72軍軍長,堪稱蔣的愛將,可此時他己是中共的高級間諜,將許多重要的作戰計劃給了毛澤東。
  • 魯迅曾撰《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反駁對於國人自信力的悲觀看法。時維1934年9月,距今74年了。今天正值「7.7」事變71週年,此刻中國人自信力如何恐難一概而論,蓋中港台及海外炎黃子孫情況各異。但僅從紀念抗日戰爭的角度,則可稱「內外有別」「國內冷,海外熱」,大陸同胞對此的關注遠不及境外的中國人。
  • 上個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中國人民經歷了八年異常艱辛、慘烈的抗戰,最終贏得了反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忘記那些在抗戰中向中國伸出援手的國家和民族。很多自願去中國支援抗戰的外國人都留下了感人的故事,他們的真誠幫助和支援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中國抗戰起到支撐作用的關鍵援助,來自於為數不多的幾個外國政府。隨著「八‧一五」到來,基於勿忘國恥與揭示歷史真相的目地,謹以此系列文章,再現中國抗日戰爭中那些國人不應該忘卻的史事和歷史瞬間。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