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李白〈春日遊羅敷潭〉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春日遊羅敷潭  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盡無人躋。
攀崖度絕壑,弄水尋回溪。
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
淹留未盡興,日落群峰西。

(《全唐詩.卷179_015》)

羅敷潭位於河北省邯鄲縣西北,據到過羅敷潭的朋友介紹:「羅敷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叮咚有聲,如音樂般美妙動聽。一到雨季,雨水順山頂而下,匯至潭中,猛然跌下,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里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潭瀑布。」<--ads-->

之所以被稱為羅敷潭,是因為這裏曾發生過一件動人的故事;而且自古以來,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筆者今天就綜合古代的傳說,先講一講這個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邯鄲是趙國的都城,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所在。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姓秦名羅敷,羅敷的丈夫叫王仁,他是趙王的家臣。有一天羅敷到城西北採桑,剛好遇到趙王在此處飲酒作樂。趙王垂涎於羅敷的美麗,派人來請羅敷跟他一起回去。羅敷就唱了《陌上桑》這首歌,向趙王表明自己已經有了夫君。趙王借著酒性,想強搶羅敷回府,羅敷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就跳入附近的潭中,遁水而去,後來跟她的丈夫兩人遠走他鄉。因此,後人把這個潭命名為「羅敷潭」。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如果用來形容羅敷潭也恰如其分。因為此處曾出現過一位貌美如仙的羅敷,更有詩仙李白到此一遊,所以羅敷潭至今都是一處遊覽勝地。

李白曾寫過幾首與羅敷有關的詩,〈春日遊羅敷潭〉是《全唐詩》中最特殊的一首;它的特殊性筆者將在文章後面說明。因為李白曾到羅敷潭遊覽,並留下了優美的詩篇,所以後人在潭北坡上建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李白亭,亭內有石桌、石椅。石椅上塑有李白的塑像,表明詩人正在揮筆作詩。

行歌入谷口,路盡無人躋」,「行歌」的意思是邊走邊唱歌。筆者在先秦以前的典籍中就看到過「行歌」這個詞,歷代的詩文中這個詞很常見。在中國古代,不論是文人還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歡行歌。比如: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童孺縱(任情)行歌,斑白歡遊詣」;清.孫枝蔚〈貧士詩〉:「(貧窮的讀書人)行歌每負薪,聽者勿沾巾。」

「躋(音機)」的意思是「登、升或登攀」;這一聯的大意是:唱著歌從羅敷潭山下的谷口進入,走著走著,發現前面已經沒有路了,也沒看到有人攀登過的痕跡。

攀崖度絕壑,弄水尋回溪」,「絕壑」是深谷的意思;「弄水」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涉水」;這兩個詞據筆者考證都是唐朝才開始出現的,在唐詩宋詞中很常見,唐朝以前的典籍或詩歌中尚未發現有人用過。「回溪」亦作「迴溪」,意思是曲折的溪流;這種用法出自西漢.枚乘〈七發〉:「向虛壑(空谷)兮背槁槐,依絕區兮臨回溪。」因此,「尋回溪」的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山上攀登。頷聯的大意是:攀援懸崖度過深谷,趟過溪水,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山上行去。

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詩人經過艱難攀行,終於來到了另外一個境界,或說看到了另外一番美景。登過山的讀者也許有這種體驗,也就是一邊往山上行,一邊會看到白雲從山頂的大石上升起。這是詩人往山上爬行的緣故,並不是白雲的飄移有這麼快。寫到這裏,可能有很多讀者會想起王維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這時候的李白也接近是「行到水窮處」了。在一般情況下,有溪流或瀑布的山,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會有一個積水的水潭,水潭有大有小,它不斷的吸收雨水、露水或地下泉水,就不斷的有水溢出,向山下流去,形成溪流或瀑布。再往上走就到達山頂了,這時也沒有水了;所以,「水窮處」其實就是山頂。通過筆者這樣講解,大家應該知道,此時李白已經來到羅敷潭了。由於所到的地方不同,所以王維是坐在山頂上看雲起雲落,而李白則是在羅敷潭的周圍觀賞風景。

「客」是詩人的自稱,「迷」的意思是陶醉,「客到花間迷」其實是說,在羅敷潭的附近有一叢叢的花樹,鮮豔奪目,詩人走到花叢中的時候,被花兒陶醉了。

淹留未盡興,日落群峰西」,「淹留」的意思是「羈留、逗留」,出自《楚辭.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這句詩與上一句承接自然,尾聯的大意是:(詩人)因為被周圍的景色迷住了,直到太陽快下山了還不捨得離去。

這首詩寫得樸實自然,一點也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可是,在樸實中卻隱含了人生的哲理。詩人的目標是羅敷潭,然而要到達這個目標,卻發現前面本沒有路,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攀登才行。經過了一番艱難及危險的跋涉,詩人終於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看到了羅敷潭賞心悅目的美景,並因此而流連忘返。人生不也是這樣嗎?經過艱苦的努力,得到的東西,人才會去珍惜。

那麼這首詩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技巧呢?同樣的題目,如果是一般的人來寫,會發覺一首五言律詩共四十個字,要先描寫一路上艱苦的跋涉,還要寫出到達羅敷潭的心情及周圍的景色,還要有內涵,有給人啟發的哲理,太難了;可是,詩仙卻做到了。「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不僅讓讀者明白詩人已經到達了什麼地方,而且還從兩個方面來描寫羅敷潭周圍的景色。那麼,羅敷潭及其周圍還有那麼多的美景又怎麼寫呢?詩人在尾聯用「淹留未盡興,日落群峰西」來概括,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說:羅敷潭周圍的景色秀麗迷人,讓人流連忘返。這樣寫勝過我們直接的描寫,而且更容易令人對羅敷潭生出憧憬之心。

這首詩還有一個最獨特的地方是它的音律,以前沒見人講過;迄今為止,筆者在《全唐詩》中發現僅此一首: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研究唐詩音律的學者一看就知道,這首詩每一句都包含了三仄調或三平調(或稱三仄尾及三平尾)。頷聯及頸聯是對仗的,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平仄也是相對的,您能說她不是一首五言律詩嗎?

現在的學者,對在今體詩寫作中用三平調或三仄調的問題普遍持否定態度,因為從宋朝以後(蘇軾、陸遊等還用過),就很少看到古人寫今體詩用三平調或三仄調了;具體是什麼原因,沒有人講清楚過。據筆者對《全唐詩》的研究和記錄,唐朝的詩人,從中唐的白居易開始,也就是白居易及以前的詩人在寫今體詩中常見含有三調的句子,杜甫的絕句及律詩中也有,只是沒有像李白這樣句句都用。而從杜牧及李商隱開始,寫今體詩就比較少見用三平調或三仄調的句子了。

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是:初學寫今體詩的讀者,儘量不要去模仿,因為有可能會弄巧成拙。先按現代人總結出來的絕句及律詩的音律去寫作,等遣詞造句得心應手後再說。

詩仙李白的這首詩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他是有意這樣寫的,還是無心的呢?用這種音律來寫詩,有什麼妙處呢?筆者認為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唐詩還有很多奧妙之處是我們現在的人無法明白的;如果我們在對唐詩的研究及練習寫作時,能經常保持謙沖的心態,對唐詩及唐朝的詩人心懷敬仰,或許能早一點解開這個謎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通過修道,悟到了宇宙中的理,在這首詩闡述出來,並指出了古代一些傳說的錯誤之處......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泰山自古以來是很有靈氣的山脈,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