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撰文/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885
【字号】    
   标签: tags:

此诗大约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当时孟浩然至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过得不是很惬意,有想为国出力的心却无人举荐;当时当官只有两条路,一是参加进士考试。另一条就是得到朝中某个高官(四品以上)的赏识,向皇帝举荐。孟浩然虽然与王维等人交好,但当时王维只是六品的监察御史,还没有资格举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京城时写给来送别的王维。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引述《唐摭言.卷十一》记载:孟浩然在京城时,有一天,王维私自邀孟浩然入翰林院,恰逢唐玄宗至,孟浩然惊避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高兴的说:“我也听说过此人,躲着干嘛呢?”遂命出见。玄宗让孟浩然自诵其诗,孟浩然就读了〈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当读到“不才明主弃”之句时,玄宗不悦,说:“你又没求官,我也没说不要你,奈何诬我!”下令将孟浩然放归襄阳。

笔者研究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首先,《唐摭言》是唐末的笔记小说集,对前代很多事情的记述不一定都确实,大部分是传说(《旧唐书》中并无记载此事)。第二,〈岁暮归南山〉这首诗是孟浩然从京城回到襄阳后写的,诗中有:“南山归敝庐”、“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是山居的场景)”可做佐证。孟浩然一生中只四十岁以后才到过一次京城求官,离开京城后就再没回去过,他也没有将这首诗读给玄宗皇帝听的机会。所以《唐摭言》的记载只是个传说而已。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唐诗.卷160_037》)

“王侍御维”即王维,唐代将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均称为侍御。后世亦沿袭此称。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寂寂,孤单、冷落。这个词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东汉.秦嘉〈赠妇诗〉:“寂寂独居,寥寥空室。”唐.齐浣〈长门怨〉:“茕茕孤思逼,寂寂长门夜。”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这样孤单冷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天去那些高官的府第拜谒都失望而归。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重新审视自己到长安求官的这一段经历是否值得。首联通过叠字的运用,作者把在长安求官时孤单、失落、彷徨的心情表达出来。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芳草,香草、绿草。本诗借指风景怡人的隐居之处。违,离别。《说文》:“违,离也。”这两句诗的大意:(承接首联的诗意)今天我才想到离开京城,寻找归隐之处。只可惜要跟您(王维)分别了。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当路”及“当路子”都是表示朝廷中有权势居要位的人。这种用法见于南朝梁•吴均〈赠周散骑兴嗣诗之二〉:“昔贤当路者,声名振华夏。”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相假,相互凭借,相互帮助。出自《韩诗外传.卷五》:“夫鸟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

这两句诗的大意:朝廷中当官的又有谁能帮助我呢?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像您(王维)这样的知音。(请注意这里的“帮助”不一定是指帮助孟浩然得到一官半职。)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还是应该守住那份寂寞,回到故乡闭门独修。

近代的一些诗评家认为此诗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误解。孟浩然到长安求官,是为了尽一位文人的天职。古代文人的使命就是“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使天下太平)。”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走这条路,如果不去求官,不去为国出力、为民谋福祉,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这个人生不完整。至于能否当官,在治国方面能否起到大作用,那只能是听天命。就像王维说的那样:“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我们就看看唐玄宗时期的这些文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都是这样的。只是他们在求官过程中所遇到事情的心态各不相同罢了;这也与各人的修为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文人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如《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修身没修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不可能做好。在上述这几位名人中,李白、孟浩然按道家的理修身;杜甫按儒家的理修身;而王维则是按照佛家的理修身。

〈留别王侍御维〉是孟浩然对自己到长安求官过程中心态的一个描述及反省。“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这两句是说自己在求官过程中暴露了很多不好的心。感到孤单、失望、无助、彷徨,这其实都是常人之心引起的。作为一个读书人,参加进士考试及有想当官为国出力的心,这都是正常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想考大学那样,有这种进取之心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把心放淡,太执著了,对古代注重修身的文人来说那就不对了,因为古人还讲究“敬天知命”的做人道理。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总算明白过来了,我没有当官的命,还是应该回去隐居。只可惜要与好朋友您(王维)分别了。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当朝中也只有您(王维)能够真正的了解我帮助我。

像李白及孟浩然这些修炼有素的大德之士,他们有求官的心愿和行为,这都是正常的。但是让他们降低人格(做人的标准),低三下四的去求人,那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李白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笔者这里再举个例子说白一点,古代文人之所以想当官,就好像他们要娶妻生子那样,必须走这样的一个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延续,人就必须走这条路,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本分。一个人想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你不能说他有色欲之心才这样做。他有没有色欲之心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尽人的本分和职责(除非他去出家)。同样道理,古代的读书人(文人)想求得官职,那也是在尽人的本分。

可是现在有些学者一提起古人想当官,或者在讲评李白、杜甫等人写的一些求官诗的时候,就说他们是官迷。这其实是用现代人类败坏了的思想来衡量古人的心性,说白了还是“共产党文化”毒害造成的。一提起古人想当官,现下有的人思想中马上认为“当官可以发财”、“当官可以以权谋私”;所以他认为想当官想从政的人思想都是肮脏的。用这种标准去衡量现在中共的官员,可能是对的。但用它来衡量古代的大德之士,那肯定是错的。杜甫曾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大意:辅佐皇帝使他成为比尧舜还要好的君王,让天下人的道德标准回归淳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才是古代大德之士想当官的目的,这种心是高尚的,完全是无私的,为他的。

所以,孟浩然才说也只有王维才能真正的理解他心里想什么。王维是从做人的道理上,从修炼人的角度上,真正的帮助了孟浩然。王维在送别孟浩然的诗中说:“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唐诗.卷126_043》〈送孟六归襄阳〉)

王维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您一直没出山求官(指孟浩然四十岁才来京城求官),一直在家乡隐居独修,所以在对人情世故上有些生疏。(这次来京城遇到一些挫折)建议您把它当成好事,利用这个机会还回去襄阳隐居独修。“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这样惬意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啊。(我当了几年官,到现在才明白)一生中最快活的事情是,不需要劳心费力的去写一些子虚乌有的奏章。

现代很多人把“当路谁相假”理解为“朝廷中有谁能帮助我求得官职的呢?”通过笔者上面的分析,读者们应该明白,孟浩然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反而是说“当朝中谁能够帮助我从名、利、情中跳出来呢?”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其实是孟浩然跟王维两个修炼人之间相互切磋的一句话,也只有真正修炼的人才能看懂他们之间在说什么。孟浩然说:当初我就是守不住那份寂寞,才想到来京城求官。求官的本身并没有错,可是,在求官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很多不好的心,也因此到处碰壁。现在我总算明白过来了,看来是我命中没有,不能再执著了,还是应该回到家乡闭门独修。

因为“寂寞”是修炼人的天敌,在看不到任何超常景象的、长期难耐的寂寞中,有的修炼的人就选择回到常人社会中去了,与变坏了的人类道德水准同流合污了。

现代常人很难理解古代的大德之士心里想的是什么,说出话的真正含义。因为常人把满足自己的七情六欲当作幸福、当作好,并为之争斗一生而不后悔;而真正的修道人却把清心寡欲当成好,当成自己所追求的境界。或许这也就是人和神的区别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山自古以来是很有灵气的山脉,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 五言律诗四十个字,要写情写景,要有内涵,能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但诗仙却做到了..
  • 描绘了辋川如诗如画的秋暝之景,并且展现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怀。
  • 王维的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先声夺人,人未至而声先到。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捕捉场景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
  • 经历两年多的战乱,京都失而复得,朝廷百官能够与各国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宫朝觐天子……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一联受到古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都说王维叠字运用巧妙…
  • 人生于世,光怪陆离,“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王维写出了自己的真实心境。
  • (shown)乍一看,好像是在描写一个世外的桃源,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其实,这首诗呈现的正是大唐的记忆…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