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免疫系统的疾病

莱纳斯.鲍林博士(Dr.Linus Pauling)

人气: 608
【字号】    
   标签: tags:

藉由先天的保护机制,我们的身体免于来自体外和体内的攻击。这些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系统。尽可能保持免疫系统的有效运作,能大大促进我们身体的健康。

半世纪前,当科学家首次针对维他命进行研究时发现,在好几种维他命中,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譬如:血液中白血球细胞数目减少,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要维持良好的免疫力,人体需要维他命A、维他命B、泛酸、叶酸和维他命C。当这些维他命的摄取量超过通常建议的数量时,似乎还能强化免疫系统。其中维他命C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最大。本章将讨论有关这方面的证据。

在我和卡麦隆合著的《癌症和维他命C 》( C a m e r o n a n d P a u l i n g ,1979)一书中,讨论了有关免疫系统和癌症的关系,我们在书中写道:免疫的防卫系统首先要担负将“非自身”(病毒的侵略性载体,譬如细菌或恶性细胞)和“自身”(正常细胞)截然分辨出来这种辨识敌我的艰钜任务。

辨识藉由判别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而达成。对于滤过性病毒和细菌来说,这些疾病的载体和人体正常细胞的差异相当显着,因此要达成辨识相对容易,但癌细胞和人体正常细胞的差异则非常微小,免疫系统要发挥效率则要具备高度的能力。

正如斯洛思-凯特林癌症研究纪念中心(the M e m o r i a l S l o a n – K e t t e r i n gCancer Center)前总裁路易士.汤玛斯(Lewis Thomas)的描述,免疫系统的功能就像警察,不断在人体内巡逻检查,留意恶化的细胞,一旦辨识出,便予以消灭。

诸多证据显示,免疫系统要发挥功效,维他命C很重要。免疫系统机制及某些分子,它们主要是溶解在体液内的蛋白质分子,还涉及到某些细胞。维他命C同时参与这许多分子的合成,以及这些细胞的制造和功能维持。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相当大的蛋白质分子,每个分子由1万5千或2万5千个原子组成,而人体能够制造大约100万种不同的抗体分子,每一种能够辨识一群特定的原子组,即所谓的半抗原组或半抗原;半抗原是由它的抗原——一个外来的异类分子携带进人体的。

多数的人不会制造与自身半抗原结合的抗体,不幸有这种状况的人便是罹患所谓“自体免疫性”的特殊疾病,红斑狼疮和肾小球性肾炎可能就是这类疾病。

抗原中的半抗原群刺激人体细胞,人体便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并进而分化复制成数量众多的新细胞。

这些新细胞释放特异性抗体到血液中,与抗原分子或抗原细胞结合,将它们标志出来以便摧毁。

科学家发现, 增加维他命C 的摄取, 能制造出更多抗体分子。威仁斯( V a l l a n c e , 1977)的研究报告指出,增加的抗体类型有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

在他的研究中,受试者被隔离在南极洲的英国研究站里,避免接触到任何新感染源,以免刺激免疫球蛋白产生,而制造出实验的干扰变项。

普林兹和他同事让25名健康的男大学生摄取1克的维他命C,另外2 0名类似的受试者则使用安慰剂,7 5日后他们发现,有摄取维他命C的受试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G、M都有明显增加(Prinz et al., 1977)。

以天竺鼠做的实验同样观察到,维他命C的摄取和抗体制造之间有类似的相依关系,这反映出我们依赖食物摄取这种维他命的重要性(Prinz et al., 1980)。

鼻腔分泌液中所含的抗体,数量最多的是免疫球蛋白A(还有一部分是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主要负责对抗在鼻黏膜液中活动的滤过性病毒。上述三种免疫球蛋白都存在于血液和间质液中,以免疫球蛋白M数量最多。

藉由特异性抗体分子的附着,细菌细胞和恶性细胞被标志为异类,但要将其摧毁,前置工作还包括,与血液中其他蛋白质分子补体因子结合。

有证据显示,维他命C参与补体因子氯酯酶的合成,而此重要物质的数量随着维他命C摄取量的增加而提升。

缺乏这种重要的补体因子,补体活化如瀑布般的流程将无法进行,“非自身”细胞也就无法摧毁。无疑地,人体也需要维他命C来合成氯酯酶,因为这种补体因子所含的蛋白质分子和需要维他命C来合成的胶原质分子雷同。

一旦异类细胞或恶性细胞被辨认和标志出来,在人体内巡逻的吞噬细胞便会攻击和摧毁它们。

这些吞噬细胞是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的白血球细胞,在对抗感染所产生的脓疮里会发现大量白血球细胞。

白血球细胞是淋巴细胞,在淋巴腺中制造,藉由淋巴(类似血浆的清黄色液体,其中有细胞悬浮)载送,从淋巴管进入血液中。在对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战场上,淋巴细胞似乎是最重要的吞噬细胞。

恶性肿瘤中通常都会看到渗入的淋巴细胞,高程度的淋巴细胞渗入,目前被公认为疾病愈后乐观的可靠指标。

此外,研究显示,让天竺鼠维持非常低的维他命C摄取量,便不会排斥从其他天竺鼠移植来的皮肤,这种耐受性和它们的淋巴细胞抗坏血酸盐异常低下有关(Kalden and Guthy, 1972)。在给予天竺鼠大量的维他命C后,移植皮肤马上受到排斥,显示免疫系统再次发挥作用。

淋巴细胞只有在保持相当大量的抗坏血酸盐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噬菌作用,以旺.卡麦隆博士和我根据此众所周知的事实,以及这些实验研究的观察,在1974年提出建议:摄取高单位维他命C,能够让抗癌防卫机制中的淋巴细胞展现高度的效率。

这项推测现在已获得证实。米本和他的团队(Yonemoto,Chretien, Fehniger, 1976;Yonemoto, 1979)服务于国家癌症机构,他们研究5名年龄从18 ~ 30岁、健康的年轻男女。

受试者在实验初期摄取相当低剂量的维他命C,并在接受具抗原性的异类物质PHA(植物血凝素)刺激后,取出受试者血液样本,分离出淋巴细胞,测量新生淋巴细胞芽生长(新的淋巴细胞初抽芽生长时的产物)的速度;然后研究者在接下来的三天中,给予每位受试者每日5公克的维他命C。

研究者使用同样的分离检验技术,发现新淋巴细胞生长的速度在几天内几乎增加了1倍(增加83%),且此高速度的成长持续了一周;而连续三天每天10公克剂量,生长速度达到3倍,每天18公克剂量则达到原先的4倍。

这项研究无疑显示出,癌症患者服用高剂量维他命C,能够增加人体淋巴细胞的防护功能,并可预估遭受癌症或其他疾病感染的病人,有较好的诊断结果。

不管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要摄取多少维他命C才能达到淋巴细胞芽生的最大速度,还有赖更严谨的研究才能做决断。但根据米本和他团队的研究,最适当的口服剂量,每天也许要超过18公克。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不管是正常受试者或是某种疾病的患者,增加维他命C摄取量能够增加白血球细胞的动能,让它们能更快速地移动到受感染的位置(A n d e r s o n , 1 9 8 1 , 1 9 8 2;P a n u s h e t a l . , 1 9 8 2)。

进一步的证据显示,当白血球细胞抵达时,维他命C还能增加它们的噬菌能力。这是那些被辨认并标识为异类、要予以消灭的细菌细胞或恶性细胞,它们被白血球细胞包围并摧毁的过程:白血球细胞个体包围并吞噬异类细胞。

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维他命C。科学界很早就发现,缺乏足够的抗坏血酸盐,白血球细胞无法有效发挥吞噬作用(Cottingham and Mills, 1943)。最近一项研究(Hume and Weyers,1973)显示,采用苏格兰一般饮食习惯的健康成人,白血球细胞内抗坏血酸盐的数量,比进行吞噬作用时所需的数量还要多出一些,但是在个体感冒的第一__天,抗坏血酸盐的数量便锐减一半,并且数日都维持低量,这使得个体容易再度遭受细菌感染。

每天摄取250毫克的维他命C,并不足以让白血球细胞维持有效的吞噬作用,但研究者发现,在感冒初发时每天摄取1~6公克维他命C,就能够使这个重要的保卫机制维持运作。

我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结论:要保持健康,抵抗疾病,对大多数人而言,预防性的摄取量应该每天规律地摄取大于2 5 0 毫克的维他命C 。在考量其他因素下, 我建议多数人每天的摄取量为2 5 0 ~ 4 , 0 0 0 毫克, 甚至1 0 , 0 0 0 毫克(P a u l i n g , 1 9 7 4 c)。

如此的摄取量应该能减少罹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概率,而即使遭受滤过性病毒感染,也能防止再遭到细菌感染时后者的症状恶化开来。

欧文.史东(Irwin S t o n e , 1972)曾以下文描述维他命C和细菌性疾病的关系:
1. 它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能杀死病原生物,或阻止其生长。

2. 它有化解毒素和毒物毒性,使其无害的作用。

3. 它控制并维持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 它无害也无毒性,为了达成上述功效,大剂量服用也不会危害患者。

干扰素是最近在免疫系统中发现的另一个因子。这些蛋白质具有抗病毒的活性,由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也有可能是恶性细胞所产生出来。

干扰素藉由扩散,改变邻近细胞的性质,使它们能够对抗感染。有证据显示,干扰素能协助人体控制感冒、其他感染或癌症的扩展。不同物种合成不同种类的干扰素。

人类大约能够制造出20种不同的干扰素分子,它们带有不同的活性,存在于人体中不同的细胞里。干扰素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因为很少有药物能有效地对付病毒感染和癌症。

因为干扰素是种蛋白质,动物干扰素会以抗原的形式在人体中活动,注射到人体里必定会引起过敏反应,其过敏的程度于再次注射时会相当严重。

现在已经有利用白血球细胞培养的人类干扰素,但价格相当昂贵。研究显示,注射这些干扰素来治疗癌症和感染性的疾病,具有某些功效(Borden, 1984)。

维他命C 的摄取量增加, 能够促进人体产生较大量的干扰素, 此一推测(P a u l i n g , 1 9 7 0 a)已获得证实。

在有更多证据支持注射人类干扰素的功效之前,明智的方式可能还是遵照卡麦隆的建议:“多摄取维他命C,自己制造干扰素。”

前列腺素是一种小分子物质(脂质,与脂肪有关),在人体功能中扮演重要的核心角色。它们以激素的形式作用,与规律心跳、血流有关,参与药物对细胞的破坏,并且参与免疫系统的反应。

科学家主要是从1960年开始针对它们的特性进行研究,1970年后许多发现出炉。C2 0H 3 4O 5是前列腺素PGE1的化学式,其他前列腺素则有相同或相近的化学式。

不管什么组织受到干扰或破坏,它会释放出前列腺素(Vane, 1 9 7 1 ) 。

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PGE2和PGF2-α,它们会与其他物质共同制造组织胺产生发炎反应:发红、肿胀、疼痛、触痛及发热──这是因为这些前列腺素的作用,使得感染部位的血流量增加,白血球细胞、其他细胞及物质都往这个区域移动的缘故。

在第二十六章针对药物和维他命进行比较时我们会看到,阿斯匹灵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前列腺素对发炎症状的作用。1978年,哈洛宾( H o r r o b i n ) 发表报告说, 维他命C 能抑制P G E 2 和P G F 2 – α 的合成, 因此维他命也能发挥相当的抗发炎效果。

【注】然而,他又报告说,阿斯匹灵能抑制PGE1合成,维他命C却能增加它的合成数量(Horrobin, O k a a n d M a n k u ,1979)。

前列腺素PGE1参与淋巴细胞的制造,并且在调节免疫反应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维他命C能增加PGE1的制造,这一点再度支持人体摄取最适量的维他命C时,能强化免疫系统,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待续)

摘编自 《长寿养生之道:细胞分子矫正之父20周年钜献》 博思智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