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首义 功在开国

【隋唐英雄传记之十】刘文静入关之功(下)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907
【字号】    
   标签: tags:

杨花落,梨花开;桃李子,得天下⋯⋯

一阵清丽的童声穿梭于大兴都城的车水马龙之间,仿佛渲染着春日里落英缤纷的无边秀美。而这支《桃李章》对隋末的炀帝而言,不啻为寝食难安的梦魇。国中上至公卿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私议着童谣中预言的天变——李氏当为天子!

流水落花春去也,神的喻示更在隋末乱世晕开重重扑朔迷离的涟漪。天下李姓英雄都卷入其中,有的自诩受命于天,兵临四方;有的却被末世君王猜忌,贬谪流放,甚至惨遭血光之灾。直到炀帝之后的恭帝禅位,世人才知预言亦是迷局,李氏真主的谜底在李渊改元武德之际才真正揭晓。

李渊西入长安,代隋立唐,一番帝业发端于晋阳之师,他曾诏于朝堂,议定十七位首义功臣,三人功在第一,特恕二死,其余十四人免一死。这三位功臣,排在首位的自然是唐军的灵魂人物李世民,另外两位就是辅佐他策划起事的刘文静和裴寂。

斡旋突厥

隋末乱世,内有中原割据,外有突厥觊觎,李渊起事,不仅要一一平定国中作乱的叛臣,更要提防虎视眈眈的漠北铁蹄。刘文静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在起事前便向李渊建议与突厥交好,借其悍马来壮大兵势。隋朝初年,突厥族因内讧而分裂为东西二部,势渐衰竭,却于乱世之际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凭凌中原的劲敌。中原起义的首领即使自立帝号,也不得不向它俯首称臣以求资助。

李渊接受建议,卑辞书信,言己大举义兵,意在迎回隋主,促成隋与突厥姻亲之好;复备厚礼,向突厥首领始毕可汗传递示好的讯号。七日后,使者带回可汗的回函,请李渊自为天子,他愿以兵马资助。李渊麾下将士闻之大喜,请李渊尊帝号,却被断然拒绝。

刘文静和裴寂等人知李渊不会像乱臣一般妄自尊大,便献折中之策:“可尊隋主为太上皇,拥立代王,以安隋室;再改换红白杂色的旗帜,向突厥表示合作的诚意。”此计在李渊看来,无异于掩耳盗铃,然义军虽集,但缺少精良装备,胡人虽是敌人,但胡马更不可失。迫于情势,李渊暂时向突厥低头,按照将士们的提议回复突厥。

不出数日,始毕可汗遣使带来千匹良驹和晋阳军交易,李渊恐胡人贪利,甄选马中善者,约为半数,并厚礼酬谢使者,安抚突厥。同时,他又派娴于辞令的刘文静出马,向突厥借兵,并暗中嘱托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我联合胡人,是为避免刘武周与之勾结,在边疆作乱;胡马不费粮草,可以借来壮大声势。太多的突厥兵,并没有什么用。”当刘文静怀圣意北上入突厥,李渊亦浩荡出征,沿途慰劳吏民,赈济穷乏。大军渡汾水,经雀鼠谷,恰逢积雨驻于贾胡堡,与附近的霍邑宋老生、河东屈突通之军对峙。

始毕可汗见到刘文静,先询问李渊起事因由。文静从容答曰:“隋帝废长立幼,导致今时祸乱。唐公不忍天下倾覆,故起兵,废黜不当立者。”他继而向可汗借兵,同入京师,并约定人众土地归李渊,而财帛金银任其取用。始毕可汗见有利可图,当即调遣精兵悍马,随文静援助李渊。

彼时的贾胡堡,阴雨绵绵一月之久,李渊军中粮乏,流言纷至,突厥联合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李渊心中烦忧,召将士商议还军之事。裴寂生性怯懦,极力请求回救晋阳,再图后举,唯世民晓之以理,将眼下的不利条件一一剖析,化成微末之事;更寓之以义,“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

大业十三年八月,雨霁,世民凭智计引宋老生出战,大破隋军,攻占霍邑,一路行至龙门,终于见到风尘仆仆的刘文静。他从出使突厥到龙门会师,历时月余,看似耗费时日,实则谨遵主帅苦心,令胡人缓至中原,将其作乱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李渊见文静已是大喜,再亲点兵马,胡兵五百、胡马两千,更是喜出望外。他大赞这位谋士:“非公善辞,何以致此!”

收降虎将

九月,李渊屯兵龙门,兵势大盛,更图西进,阻绝唐军的隋将唯有屈突通一人。屈突通兵力不足,但善于守城,苦守多日,李渊一时竟也无法攻破河东,遂兵分两路。一支精兵继续攻城,李渊率主力继续西进,进逼关中。屈突通听闻李渊奔袭京师,顾不得守城之急,领部众出城追击。在潼关附近,他意外地被刘文静的部队阻截,难以继续行进。

这时的刘文静以守为攻,设下营寨,坚守要道。屈突通意在速战,相持月余而无功,只得派部下桑显和夜袭刘营。骁勇的桑显和一举攻破两寨,唯独刘文静的主寨久攻不下。他重整旗鼓,再攻刘营,刘文静这次受到重创,不仅军士被斩数千,连他自己也中箭受伤,士气锐减,败像显露。而就在这时,桑显和却轻敌停战,下令就地生火烹食,犒劳疲惫之军。刘文静败而不馁,见敌军松懈,抓住机会重建损毁的两座营寨。恰逢数百骑兵从南山偷袭敌军之后,刘文静趁机出动三营大军,呐喊而出,与桑显和正面交锋。两股兵力攻其不备,使桑军立时溃乱,首领桑显和仅以身免,余众悉数被俘。

此战令屈突通深陷窘境,他是隋朝忠厚的大将,再战则情势不利,败退则有愧皇室。进退两难间,帐下军士劝他归降李渊,更令这位铁血男儿潸然泪下。他悲泣道:“我蒙受朝廷大恩,侍奉两主,怎么能在危急时逃难呢?唯有以死报国!”他又劝慰残部,众将士无不慷慨流涕,时人亦为其忠义慨叹不已。

有刘文静御敌在后,李渊西进毫无后顾之忧,直捣黄龙,很快攻占京师。李渊有意招降屈突通,便把其家僮送去军营劝降。屈突通立志为国死节,遂斩杀仆人以明志。而当他听说京城已失,家眷尽被李渊所俘,心中悲慨,仍想奋余力再与文静决战。他又派桑显和镇守潼关,亲率主力东进,欲往洛阳投奔越王杨侗。谁知,桑显和已无战意,一入潼关便举城投降,臣服于刘文静之师。刘文静能识李渊父子之非凡,更能一眼看出屈突通之英才,正是一代君王渴求的良将。他带领桑显和一同追击,在稠桑与屈突通相会。屈突通结阵自守,一心想要战死沙场。而刘文静决意生擒交于李渊,便派出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去劝降。桑显和亦出面劝说旧部:“京师陷落,诸位家眷都在关西,为何要向东去?”将士思归,闻言无不卸甲齐兵,屈突通心知大势已去,这才去隋归唐。

刘文静以文弱之身独闯胡地,口吐珠玑便令远人奉上兵马,不辱君命;又在垂败之际乘虚克敌,转危为安,更为未来的大唐收服一员虎将。文静之功不止于助君入关,更在立国开太平。@#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开国,天下归心,终结了魏晋以来持续百年的板荡格局。然统一治世不过昙花一现,隋炀帝修运河,沟通南北,为千秋后世创造福祉的同时,却因不恤民力带来现世的政治危机。大业七年,河南、山东的一场洪水,更冲蚀了隋朝的国祚天命,致使官民思变,揭竿而起。
  • 乱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难,也是英雄猛将书写传说的画卷。那出生入死、横刀跃马的壮怀岁月,那替天行道、济世安民的英发雄姿,创造了千古风流人物,谱写了万世正气长歌。李唐起于隋末天下大乱之机,创三百年繁华盛世,开国武将功不可没。这些功绩如山的将领中,有一位特殊的将军,他三次解救秦王于危难,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七,为初唐武将第一人。
  • 美人歌歇,铁骑扬尘,问天下谁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在区区二十载的光阴里,呈现了一部英雄辈出的战争史诗。数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沙场相逢,各为其主,生死相见,给这段历史涂抹上铁与血的主色调。有一支王者之师,皆皂衣玄甲,每战便似乌云盖雪冲锋陷阵,似一杆金刚不破的巨笔,在中原大地铁画银钩,勾勒出一个力透山河的“唐”字。
  •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梦遇神人授艺,临阵对敌只晓三招绝技;出身草莽,贩私盐、劫皇纲,荒唐事无所不为,人送诨名“混世魔王”。演义小说勾勒的隋唐世界,壮怀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却以一副粗豪而诙谐的形象出现,为这段恢宏的历史增添一丝活泼欢喜的气氛。他行事乖张莽撞,偏能遇难呈祥,多福多寿,是凌烟功臣中最幸运的福将。而“半路杀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传统故事,更是作为经典俗谚深入人心。
  • 一位学士,见证三朝兴亡,看尽花落云舒。他走过每一座都城,亲历每一段时空,都留下了韵致深厚的传说。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胜衣,但性情刚烈,每论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规诫助益,凭借刀笔之才、博闻之识跻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赞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顾——陈文帝的庇佑、隋炀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于林,这无限尊崇风光的人生,却是风口浪尖的险途。或许有人欣羡,有人怀妒,但这位学士总是怀着清淡玄远的心态,不为所动,并写下史上第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学士榜,位列凌烟廿四公。
  • 新年的钟声敲响,回顾往事,静思未来,正当其时。在这纷繁的世界,哪里去寻觅心灵的宁静,诉说内心的向往?
  • 业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开尽、花期将残的春夏之交,一场战事的谋划更加速了历史改朝换代的进程。这就是唐国公李渊与其子女、谋臣策划的晋阳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背负着相士神秘的预言,带领将士西入长安,从此踏上浴血沙场、定国安邦的征程。
  • 武德初,大江南北尽归李唐,宇内重现隋朝统一盛世。而在萧墙之内,一场夺嫡之战再次悄然发生。历史惊人的相似,却又咏叹着别样的回声。晋王杨广有心谋篡,隋太子横遭易储之祸;到了初唐,却是太子畏惧秦王之功,几次三番欲置亲兄弟于死地。晋王纵赢得帝位,却随着国祚的衰败英年早逝;而大唐开国便同样面临继承者的抉择,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无不牵动历史的走向和国运的兴衰。
  • “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鲁定公十三年,晋阳城以一座战争古城的风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笔记录。此后,烟沙半城,铁骑往来,晋阳一直作为军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韩、赵、魏灭知伯的“三家分晋”,汉文帝刘恒之藩“蛰伏”十六年,北齐皇帝高欢起事而征战四方,这些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皆在晋阳发生。到了隋唐之际,晋阳再次吹响出征的号角,见证了又一桩奉天伐罪、开国建业的战争传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