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羔羊〉

作者:明珠

(图: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7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诗经.国风.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本义就是小羊。《说文》:羔,羊子也。《毛传》:“小曰羔,大曰羊。”本诗的“羔羊”是统称,不分大小。皮,在中国古代,凡带毛的头层兽皮称为“皮”,这层皮比较薄。而去毛的兽皮称为“革”(包含了二层皮)。《周礼.天官》:“掌皮(官名),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然后依照规章)颁皮革于百工(各类工匠)。”这是讲秋天收割及揉制兽皮,冬天收敛兽革。

素丝五紽:素丝,未经染色的本色蚕丝,一般是白色的,但也有浅黄色的。五,《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所以“五”既是数词,又代表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相交之处;也是理解本诗内涵的关键点之一。紽,音驼;古代量词,五丝为一紽。将五缕蚕丝手工合成一紽丝线,用来缝制衣服。(也就是缝衣服的线,是由五缕蚕丝合成的,这根线在古代叫“紽”。)

周朝服饰的一个特点之一,取意“天人合一”、“人体自有阴阳”。因此,用五缕蚕丝(素丝)合成的“紽线”来缝合两块羔羊带毛的皮。而且,缝合时采用了五股“紽线”同时交织缝合,这样缝合好后的接缝处,会形成很漂亮的装饰线条,又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相交之处。《毛传》:“古者素丝以英裘。”这里的“英裘”即“美化装饰皮衣”,“英”这个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

现代从事制衣或制鞋行业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一种机器叫“特种针车”,“特种针车”可以在皮革的表面或两块皮革的接缝处车出很漂亮的装饰线。而在周朝,古代的女子采用了周文王传下来的制衣方法,用五股紽线同时缝合两块“羔羊之皮”,在接缝处形成了错落奇致的线条,既起到缝合的作用,又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交午。这种缝制衣服的方法已经失传。

2.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退,退转、退回。食,膳、伙食;周朝时期,朝廷及各诸侯国有给卿大夫等官员提供公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委蛇,音威仪;从容自得貌。这两句的大意是:(为朝廷或诸侯国节约开支着想)退朝后不在公家食堂吃饭,从容自得地返回家里用餐。言外之意:那些廉洁自律的官员,连公家提供的伙食都不吃了,那么,作为一名朝廷官员,公家的便宜更是分毫都不能沾。

3.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革,动物去了毛的皮料。现代人将动物的皮料分为头层皮及二层皮,而中国古代没有分这样详细。而是将去毛的皮料都叫“革”,也就是头层皮及二层皮不分开而揉制出来的皮料称为“革”,这层皮料就比较厚,那么缝合时所用的线就比较粗。緎,音玉;古代的量词,二十缕为一緎(也是五的倍数)。緎还表示羔羊之革的缝合处,孔颖达疏曰:“《释训》云:‘緎,羔羊之缝。’孙炎曰:‘緎之云界緎。’然则缝合羔羊皮为裘,缝即皮之界緎,因名裘缝。”

一件羔裘是由好几块“皮”与“革”组成的,“素丝五緎”说明两件事情,第一,这件羔裘的革与革接合部位有五处;第二,由于“革”更厚,所以使用更粗的緎线来缝合。依然采用了五股緎线同时缝合,既起到缝合及装饰的作用,又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交午。

4.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缝,《广雅》:“缝,合也。”合衣之处。现代的衣服是在胸部的正中缝上几个纽扣(或用拉链)合衣(穿上衣服)。而据笔者对中国大陆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周朝时期服装样式的考证,得出一点粗浅的见解,此羔裘是交领右衽直裾式的,下摆不过膝。直裾开在右胸,合衣之处在右胸,周朝时期的衣服不用布纽扣。总,《说文》:“总,聚束也。”《广雅》:“总,结也。”很明显,“总”也是量词,用多股素丝或直接使用紽线及緎线编织聚合成一束(仍然取五的倍数),编织成的这一束带子即为“总”,把这些“总”缝在衣服上,穿衣时两两相系,打个结。简而言之,“总”起的作用如纽扣。如附图白色的印记处,左胸部“五总”及右胸直裾处的“五总”,共二十条带子(总)。穿衣时先系上左胸处的上下相对的五条带子,再系上右胸直裾处上下的五条带子,都打结,这件羔裘就穿上了。(此附件只是给读者参考羔裘的大致款式及“总”的位置,因为“总”被衣服盖住了,外面看不出来。此图的颜色与真正羔裘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更无法显示出皮革缝合处线条交织出的优美。另外,羔裘的两个袖口用豹皮做装饰,古称“豹祛”。)

wuzong

赏析《毛诗.序》:“〈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羔羊〉这首诗篇是〈鹊巢〉所叙述教化之功的影响导致。召南地区的诸侯国,受到周文王执政理念的影响,在位的官员都能节俭正直,品德有如羔羊的特性。”

那么,神造了羔羊这种动物,赋予了它什么特性给人作为参照呢?孔颖达《毛诗正义》引述古人注释:“羔取其群而不党。”这是讲羔羊是群居的动物,一起出去吃草,一起回栏牢中歇息。它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会拉帮结伙,结党营私。如果有几十只羔羊一起出去吃草,不会出现有两三只羔羊结伙离群的事情;更不会为了吃的,出现结党内斗的事情。羔羊的这种特性,至死都不会改变。

“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品性或特性)也。”小羔羊在吸吮母乳的时候,都是跪着吃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从小的方面来说,人都必须孝敬父母,以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是神造的,神佛慈悲于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神佛都下世传法救度世人,因此人必须得敬奉神佛。人不能背叛自己的父母,更不能背叛神佛或犯下毁谤神佛的大罪。这就是一个人必须遵从的“义”,“死义生礼”说的是为了这个“义”,我可以牺牲生命,但只要我活着,我就会按照神佛讲的法去做一个好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个人就连羔羊这种动物都不如了。

“今大夫亦能群不失类,行不阿党,死义生礼,故皆节俭正直,是德如羔羊也。”一个人如果迷失了善良的本性,不遵循道德礼仪,那他就如黄庭坚在〈麟趾赞〉中说的“人中有兽”,不能算是人类了(失类)。所以孔颖达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朝廷的卿大夫等官员,在一起生活工作的时候,也能够不迷失人类善良的天性,为人处事不结党营私,这也是“义”的一部分,为了这个“义”,一样可以牺牲生命(言外之意,别人拉您结党营私,您死都不能答应)。正因为卿大夫等官员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才能节俭正直,如羔羊的特性。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裘上皮毛之间的接合处,用了五股紽线缝合而成,它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交午,天人合一,衣如其人。卿大夫等官员在朝廷中处理完公事下班后,为了替公家节省开支,不在公家食堂用餐,雍容自得地回家吃饭。

羔裘为朝服的中一款。《毛诗正义》疏曰:“《论语》注又云:‘缁衣羔裘,诸侯视朝之服。卿大夫朝服亦羔裘,唯豹袪,与君异耳。’明此为朝服之裘,非居家也。” “缁衣”也是朝服中的一款,用黑色帛制作而成。诸侯国君与卿大夫都可以穿羔裘上朝议事,唯一区别在于卿大夫等官员羔裘的袖口以豹皮作为装饰(豹祛),与国君不同。

孔颖达疏曰:“俭素由于心,服制形于外。(节俭朴素的品德是内心天性的流露,并通过穿着羔裘体现出来)”这是表里如一的体现。必须说明的是,在先秦时期,那是一个由农牧业为主的社会形式,天子及各诸侯国君还须定期进行田猎活动。那时的皮衣不值钱,丝帛类的服装才是那时候的奢侈品,祭祀天地社稷或有重要事务时才穿上。因为从养蚕吐丝到织成帛再制成服装,这个过程,一针一线都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劳。即使是葛布做成的粗布服装,手工成本都大于羔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引述了古代墨家学者在赞颂尧舜等圣王的节俭品德时云:“(尧舜)食土簋(用瓦器盛饭),啜土刑(用瓦器喝汤),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笔者个人浅见,这首诗的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也不是想废除周文王留下来的制度――设立公家食堂。因为有很多卿大夫等官员,他们的家并不在国都,有一些是结婚以后才考取功名的,妻儿老小都在家乡。公家给他们提供了住宿及伙食,他们自己不方便开伙做饭,也很浪费时间。可是,也有一些官员,他们本身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家就在国都,也在公家食堂蹭饭吃。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君生活奢糜,下面的官员也跟着学坏,提高公家食堂的伙食规格,因此来蹭饭的官员就更多了。这首诗将品德好的官员的行为说出来,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古代朝廷的官员对照自己的行为,也跟着学好。因此“退食”、“退食自公”等词组在二十四史及唐宋诗词中被大量的运用[1],由此亦可见,人都有善良的一面,看到好的就会去学。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裘上皮革之间的接合处,用了五股緎线缝合而成,它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交午,天人合一,衣如其人。卿大夫等官员在朝廷中处理完公事下班后,为了替公家节省开支,不在公家食堂用餐,雍容自得地回家吃饭。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羔裘的合衣之处,用了五对素色丝带(总)系紧打结;它象征了阴阳在天地之间的交午,天人合一,衣如其人。卿大夫等官员在朝廷中处理完公事下班后,为了替公家节省开支,不在公家食堂用餐,雍容自得地回家吃饭。

结语:〈羔羊〉这首诗篇通过讲述诸侯国卿大夫等官员穿着羔裘及自公退食的事情,来展现古代一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节俭正直,不结党营私;心怀感恩,敬奉自己的父母及天地神明;死义生礼,如羔羊的特性。因此,“羔羊”或“素丝羔羊”这两个词在古诗文中也常被用来比喻那些能坚守正义并廉洁奉公的官员。

本诗还通过“五紽”、“五緎”、“五总”来说明周朝服饰的制作特点。卿大夫虽然身着简朴的羔裘朝服,但因其缝合依照周文王所传下来的制式,所以也体现了个人品德与所穿衣服相合的表里如一的处事理念。

[附注1] “退食”或“退食自公”在史书及唐诗宋词中被大量的运用,都是赞美或自律自己应该保持节俭奉公的美德。因为例子太多,笔者只举几个事例:

《汉书.薛宣传》:“身兼数器(借指薛宣身兼数个职位),有‘退食自公’之节。宣(薛宣)无私党游说之助,臣恐陛下忽于〈羔羊〉之诗,舍公实之臣(舍弃了奉公诚实的臣子),任华虚之誉(指任用华而不实的官员;‘誉’同‘类’)。是用越职(因此我超越自己权限),陈宣行能(上疏说明薛宣的品行才能),唯陛下留神考察。”大臣谷永上疏给皇帝举荐薛宣。

《宋书.良吏传》:“始兴太守豁,洁己退食,恪居在官(谓居官治事恭谨而行),政事修理,惠泽沾被。”

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是一首描写思念之情的名篇,寥寥数语,却见情意之悠远深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反映出所思者在心中萦绕不去的影像。
  • 本诗为讽刺贪敛之作,把对人民施加重税以满足私欲的统治者喻为硕鼠,表现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中描写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没干,诗人前来寻访伊人;伊人所在有流水环绕,似乎身在远方沙洲高地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 本诗用棠棣花和鹡鸰鸟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天然亲密关系,劝勉人们要珍视兄弟间的手足之情。
  • 〈清庙〉,是《诗经‧周颂》的第一篇,也是颂歌之首。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乐歌,作者为周公。
  •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在当时承担着礼仪和教化的功能。从古以来,儒家经典所载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无不以敬天为本,讲敬天、事天、畏天、法天。
  • 《诗经.周颂》中有许多赞颂、感恩之祷,周人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如赞颂上天的光辉普照,永恒无限:“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感恩上帝造就生命,生人、养人、佑人,赐人规范,趋避诸善诸恶之道,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立君师以佑民,立君以长之,立师以教之,以安定四方之民,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意思是昊天有成命,文武两王受之。
  • 何处采飘萍? 南山涧之滨。 沟渠边最好, 何器盛装萍?
  •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