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海之旅(37)

伊斯坦堡Istanbul(三)──从突厥汗国到伊斯坦堡

作者:行云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美丽瓷器。(行云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相信不少朋友听说过:远在爱琴海域建立鄂图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与汉民族其实有很深远的恩怨情仇。

让时光倒流至公元550年左右,正当中国南北朝末年,在中国北方及西北方的草原,崛起了一股新兴的势力,就是大家熟悉的“突厥”。突厥与汉朝时期匈奴的承续关系,学术界尚未定论,倒是像“敕勒”、“柔然”这些草原部族,和突厥早期历史的关系比较清楚。突厥原为柔然之下的一个部族,它自立起门户,是在公元552年,其首领“土门”率众击溃柔然,建立起汗国,自称为“伊利可汗”,成为漠北草原的新霸主。时为中国南北朝的北齐和梁朝,比隋文帝篡北周、灭陈朝、统一中原要早了三十多年。

在中国从南北朝的纷争局面进行统一的那几十年,突厥汗国迅速成长,成为亚洲草原的霸主。不过在584AD、其第四任的可汗去世之后,汗国继位的争端引发了一场多方面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突厥汗国一分为二:现今的外蒙以北地区为“东突厥汗国”;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Kazakhstan)地区,则为“西突厥汗国”。随后东突厥汗国的势力,继续向东扩张至现今的东北以北地区,成了隋、唐两朝的北方大患。而西突厥汗国的势力,也继续向西扩张至现今的高加索山地区。

东、西突厥汗国最盛期的大致疆域图。(行云提供)

唐太宗即位之后,即致力于与东突厥汗国的抗争。除了以贞观之治富庶国力之外,在外交上他与藏族的吐番媾和,以便集中兵力于北方。在军事上他戮力发展汉族过去不太重视的骑兵,以适应与突厥的作战方式。同时,公元627-629年漠北大寒,显着地削弱了东突厥的国力。公元630年,唐军在名将李靖等人的率领下(不是“封神榜”里面的李靖),大败东突厥军队,东突厥汗国随即溃亡,只剩下“薛延陀”等向唐军倒戈的支部落,在唐朝的监视下茍延残喘。

西突厥汗国其实一开始并未造成对唐朝的直接威胁,也和唐朝时而保持联盟。但是后来唐朝想向西域发展时,两者还是有所冲突。于是唐高宗在公元657年,趁西突厥内政不稳时,派大将苏定芳将西突厥汗国消灭了。

在公元679年,一些突厥汗国的残部脱离唐朝的掌握而独立,史称“后突厥汗国”。它延续至公元777年,被同属突厥文化的回纥汗国(后代为今天的维吾尔人)所消灭。

以前常听说:突厥人是在被唐朝击败之后,才向西迁徙。其实在西突厥汗国时期,突厥势力就已经达到里海与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了。之后的再延伸至土耳其半岛和君士坦丁堡附近,已经不是很长的迁徙了。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美丽灯具。(行云提供)

“突厥”一词,一开始是有比较单纯的血缘意义。但是当突厥势力大幅扩张时,与当地人的通婚与融合,让“突厥”一词也部分包含了语言与文化上的意义。当“突厥汗国”的政治体消灭之后,其散居各地的遗民,还是承续了突厥语言体系与文化,继续存生存发展。他们有的、或有时组成自立的国度,有时则暂且为当地强权服务,侍机而起。像中国、波斯、回教哈理发国、和蒙古帝国,都曾经用过不少突厥军人及文官。譬如说,稍早提到的回纥汗国,就曾经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又如蒙古帝国的各个汗国陆续衰亡之后,唯一能够继承蒙古帝国遗辉的“铁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以及其继承者、占领大部分的印度半岛长达三百年的“蒙兀儿帝国”(Mughal Empire),其实都是突厥人的后裔。

今日以突厥传统为主的国家或地区。(行云提供)

这些突厥文化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些被其他文化同化,但是也有不少固守其语言文化传统至今。在今日,还保持以突厥语言文化为主要传统的族群,总人数超过1.7亿人,多过俄罗斯或日本的人口。其中比较主要的族群有土耳其人(Turkish people)、哈萨克人(Kazakhs)、乌兹别克人(Uzbeks)、维吾尔人(Uyghurs)、亚塞拜然人(Azerbaijanis)、土库曼人(Turkmen)、克尔吉斯人(Kyrgyz people)等等。

西突厥汗国灭亡之后,继承突厥文化传统的许多小国,在从新疆到中亚的区域轮流地此起彼落,族繁不及备载。其中和后世突厥裔的两大帝国(塞尔柱土耳其帝国–Seljuk Turkish Empire和稍晚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比较有关系的,是处于里海以东的“Oghuz”(乌骨斯人)。乌骨斯人曾经于公元750-1055年之间,在里海东边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被其他突厥族群灭亡之际,其贵族之一Seljuk beg的后人率众往西迁移,建立了最盛期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土耳其半岛的大帝国,也就是“塞尔柱土耳其帝国”(Seljuk Turkish Empire),期间是公元1037-1194年。此一帝国吸收了大量的波斯文化及制度,为突厥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另外与乌骨斯人几乎同时,从公元650到969年,在里海与黑海之间也有一个突厥裔建立的Khazar Khaganate(可萨汗国)。这是在西突厥汗国之后、塞尔柱帝国之前的那段空档期间里,最强大的突厥裔国家。

乌骨斯人和可萨人分布的大致范围。(行云提供)
塞尔柱土耳其帝国最盛时期的大致范围。(行云提供)

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在后期,面对了欧洲基督教国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再加上其内部的分裂,而开始衰弱。它在公元1055年左右,被另外一个突厥后裔国“Khwarezm”(花剌子模)所灭,不过花剌子模不久之后就遭逢蒙古的西征而灭亡。在蒙古势力横扫欧亚的那大约一百年期间,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幸免,各突厥族群也得采取低姿态,成为蒙古的附庸国。

当蒙古的势力逐渐衰弱之后,各地的突厥族群也逐渐复苏。其中以在土耳其半岛西半部、直接面对拜占庭势力的鄂图曼部族最为成功。他们也是前述的“乌骨斯人”的后裔,不过和“塞尔柱帝国”的统治者,分属不同的部族。

当鄂图曼部族兴起时,东罗马帝国已经衰弱了,衰弱的主因包括了回教势力的强大,帝国宫廷的内斗、以及第四次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劫掠。不过它还保有巴尔干半岛的南半,和土耳其半岛的西端。西元1301年,鄂图曼与东罗马帝国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Battle of Bapheus),结果东罗马帝国大败,损失了土耳其半岛西端的领土,也耗尽了帝国仅剩的军队。从此,东罗马帝国只能靠雇用佣兵来茍延残喘了。讽刺的是,在有些东罗马帝国的内斗中,内斗双方都雇用突厥裔的佣兵,这让鄂图曼很容易就渗透进东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南半的腹地。到了西元1395年,东罗马帝国就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的弹丸之地了。

公元1325年左右,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形势。(行云提供)

不过此时,东罗马帝国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蒙古帝国的残余势力在铁木儿(Timur)的领导之下,在鄂图曼苏丹国的东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铁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试图重振蒙古帝国的光荣。在公元1396年,铁木儿忽然因为细故而西进,大败鄂图曼苏丹国。幸好他志在东进中国,并没有乘胜向西追击,鄂图曼苏丹国才没有彻底覆亡,不过已经元气大伤了。后来经历了三任英明的苏丹,和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才又复兴过来,而于公元1453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结束了茍延残喘的东罗马帝国,也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揭开了序幕。@#

(点阅爱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转自作家行云部落格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