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天灾的谴告 (三十一)天示警,谁在外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2月23日讯】
俗语说“天理昭彰”,就是说天理是很明明白白的。只是人性全无的人会看不到天理,才能无所顾忌地干坏事;同时又会去害人,让所有的人都看不到天理。其实中国大陆迫害法轮功后的天灾,现在各地恶人开始遭报,在惩恶的同时,更是在向世人示警。

当然,目前不是所有的恶人都开始遭报。中国有句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可救药的邪恶之徒都相信死了就一了百了,当然也就不怕恶报。其实,人的生命不只是人世间短短的几十年,生前死后有更漫长的生命存在。而更多的恶报是死后的事,虽然恶行是在人世间这里做的。现在早报还是晚报,与那无尽的痛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没有人会问怎么杀人犯要在死囚室中关几天,更不会因此就去铤而走险。天法就是天法,无论恶人走到天涯海角,该到报应的时候是跑不了的。人间的法律惩恶要追捕、取证、审判。可天法面前,什么都清清楚楚,所谓“神目如电”就是这个意思的概括。该报应的时候在人间随便什么形式都可以:车祸、暴病、反腐败……

人间惩罚杀人犯都有一套形式,以震慑恶人。现在有信息传播的手段,覆盖面更广。从做迫害法轮功的急先锋到突遭恶运,许多人都能看到,只是看人能不能看出来这其中的联系。恶人遭报是天道公平,但在人间略有显现更是要警示世人,给人警醒的机会。要是地狱里什么样人都看到了,虽然没人敢做坏事了,但是人也就没有改过的机会了。法轮功学员给人讲这些恶报的故事是要帮助人明白不能再做恶再迫害法轮功了,可不是一些人想像的“幸灾乐祸”。恶人这边遭报应后,那边受的苦要比这边一走了之要苦上千倍万倍,上天示警是让人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在那边少受点苦。

从我们这里列举的的天灾,不难看出近三年来的天灾频繁而奇异,就看人能不能看到这其中的因缘。有人要说了,我手上也没有沾着血,这警告也和我没有关系。人都知道杀人偿命,这是人间的法律,实际总会有疏漏;天上也有天法,那可真是天网恢恢。那这天法是什么呢?

人形容刽子手毫无人性后“杀人不眨眼”,那么无动于衷地(不眨眼地)看着刽子手行凶的人,是不是就是认同刽子手的恶行?更有甚者,在旁边鼓掌喝彩,甚至于落井下石,是不是就是刽子手的帮凶?看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修“真善忍”的法轮功学员被施以暴行,却要为虎作伥,是不是就是刽子手?在暴政的保护伞下,不受人间的法律惩罚,却是犯了天法。人间最接近天法的莫过于道德与良知了。所以每个人只要静下来问问自己的良心就知道这些天灾是在警告自己什么了。

真心奉劝善良的人们都能自守其心,而恶人能早日悬崖勒马,不负上天慈悲的警示。

(待续)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尼雅河是塔里木盆地里的一条河流,它的位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起源于昆仑山,自南向北流入大沙漠。在出山口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在那里形成了一片冲积绿洲。自然环境的优越使这里成为一个人类生活的中心,维语里称作“尼雅巴扎”(“尼雅河上的集市”),民国35年取五谷丰登、百姓乐业之意设为民丰县。尼雅遗址就位于民丰县城以北直线距离100公里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遗址距现今最近的居民点直线距离20余公里。
  •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基石。倾听天灾的警示是古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实践。在高境界的道德水准支撑下,带着对天的敬畏之心,古人也容易感悟来自于天的警示谴告。
  •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君明,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遇昏君,则民不潦生,天灾人祸不断。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