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第十六章 季氏礼召叶落归根 问政有心夫子直言

王谦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5日讯】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贵族国书等人率军攻打鲁国。季康子向冉求问应敌之计。叔孙氏、孟孙氏不想作战,冉求力主迎战齐军。季康子被冉求说服。鲁军分两路抵抗,大贵族孟孺子统率右军,冉求统率左军。结果,右军一战败回。冉求率左军英勇奋战,打得齐军狼狈而逃。孔子的另两位弟子樊迟、有若也参加了战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军抗击齐国侵犯,大加称赞:“这是义啊!”

战争结束了,季康子问冉求,他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求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他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冉求告诉他:“夫子是这样的人,如果任用他,一定会有成效,对百姓也有好处,连鬼神也找不出毛病。但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面对一千社(二万五千户)封地这样厚的爵赏,夫子也不会动心。”他又说:“如果您真想请夫子回来,就一定不要再听信小人们攻讦夫子的坏话才行。”

季康子在与冉求的这次谈话之后,派人带上重礼,到卫国去请孔子回鲁。

就这样,孔子在离开鲁国、经历了14年的漂泊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故国。这时的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

回到鲁国后,孔子为夫人亓官氏重新选择墓地,举行了葬礼。亓官夫人之墓,就在今天的孔林之内。后世将孔子称为“至圣先师”,亓官氏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对孔子的归来,鲁国君臣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按照当时各国尊贤养贤的风习,鲁国尊孔子为“国老”。这是一个得享闲散尊荣而无实际事权的职位。

然而,在孔子的内心,依然抱有过问政事、进行政治实践的想法,对于鲁国政治热情不减。他在鲁哀公和季康子向自己问政时,不断申述自己的主张,希图以此影响到鲁国的政治。

刚开始时,鲁哀公尽管并不掌握国政,但有时也谈一些诸如国政大要之类的话题。一次,他向孔子问道:“怎么做才会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得很简要:“选用正直,弃置邪佞,民众就会服从;选用邪佞,弃置正直,民众就会不服。”

但更多的时候,这位徒有虚名的国君请孔子来谈谈话,却无什么要事,不过聊慰宫中寂寥而已。但是,孔子却不放过任何可以向从政者劝谏的机会。

有一次,孔子陪鲁哀公吃桃子。当时宫廷和贵族之家在吃桃时,为防止将桃子上的细细茸毛吃进口中,要用黍子先“干洗”一下。孔子落座后,对鲁哀公行过谦让礼,却先将桌上用以洗桃的一盘黍子吃了下去,然后才吃桃子。鲁哀公左右的人便笑孔子不懂得桃子的吃法,鲁哀公也告诉他桌上黍子的用途。孔子将手中的桃子从容地吃完,对鲁哀公讲了一番道理:“黍子为五谷之长,祭祀时是作为上品进入庙堂的;而桃子在常见瓜果中却是末等,不得入于庙堂。如果用黍子来洗桃子,便有乖于贵贱之义。”

季康子尽管掌有国家重权,但他作为晚辈,且将孔子尊为国老,也常常向孔子请教。一次,他问孔子应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行政,就是要做到公正。如果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边的人谁还敢不公正从事呢?”季康子又问到,在具体施政中,如果杀掉无道者,亲近有道者,以使百姓遵从有道,这样做是否就可以了。孔子却说:“您执政,何必要用杀伐呢?您要是从善,那么百姓也会从善。因为君子的德行就像是风,而百姓的德行就像是草,风在草上行,草必定是顺风而倒的啊。”

还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使百姓勤其事,孔子说:“如果你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庄重的,百姓也会认真听命;如果你孝顺父母,爱护幼弱,百姓也会忠心于你;如果你能提拔好的人,百姓自然而然地也就勤勉了。”

有一段时间,鲁国境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盗贼,季康子有些懮心忡忡,跑来问孔子该如何治理。孔子这次给了他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如果不是您有那么大的欲求,就是奖赏盗贼,也不会有人去行窃的。”

在孔子归鲁后当年的冬天,季康子计划施行新的田赋制度,准备在原有的丘赋(即每一丘出一定数量的赋)之外,另又依田征收军赋。他这样做,就等于征收双份的赋。他希望此举能得到孔子在舆论上的支持,就派自己的管家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明白自己无力阻止季氏田赋政策的施行,当冉求来问时,便推说自己不了解田赋的情况,拒绝表示任何意见。

但在私下里,孔子又以师生关系对冉求谈了自己反对的看法。他依照自己所一向遵循的周朝旧制和施行礼治、仁政的主张,说:“君子施政,应以礼为准则,对民施舍要厚,聚敛赋税要薄,措施要适宜。这样看来,原有的丘赋已经够了。若是抛弃礼的准则,贪得无厌,即使增加新的赋税,也终将不够用。你和季氏如果真的想办事合乎法度,有周公的典章可以遵循;如果只想苟且妄为,又何必要来问我呢?!”

孔子并没有公开地反对,冉求也没有按照夫子私下所讲而阻止这种新的田赋政策的实行,反而帮着季康子大力推行。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国施行了增加土地所有者负担的田赋制度。孔子对冉求帮着季氏敛财的行为很失望,认为季氏已经很富了,冉求还帮着他增赋敛财,太不应该,他生气地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鸣鼓抨击他可以啦!”当然,从后来发生的许多事实来看,孔子这只是一时的气话,师生关系没有从此恶化。(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孔子传第十五章 孔子迟暮思归乡 弟子回鲁渐成名 (4/14/2002)    
  • 孔子传第十四章 会叶公夫子自道 道难行隐士歌讽 (4/12/2002)    
  • 大陆迄今仅存的孔子真迹被发现 (4/12/2002)    
  • 孔子传第十三章 居陈国心懮鲁君 困城父不绝弦歌 (4/11/2002)    
  • 孔子传第十二章 见南子出游陪乘 避桓舍车易服 (4/10/2002)    
  • 孔子传第十一章 匡蒲被围多舛难 临河而返赋陬操 (4/7/2002)    
  • 孔子传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鲁 受嫌猜师徒去卫 (4/6/2002)    
  • 孔子传第九章 恪职守事君以礼 尊王道堕除三都 (4/5/2002)    
  • 孔子传第八章 任司寇摄行相事 会夹谷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传第七章 回鲁国陪臣乱国政 宰中都孔子显政绩 (4/3/2002)    
  • 孔子传第六章 国政乱孔子赴齐 齐景公执礼问政 (4/2/2002)    
  • 【纪元专栏】张耀杰: 曹禺笔下的农民暴动 (3/15/2002)    
  • 中国烹饪史的发展 (3/15/2002)    
  • 历史故事:孔子审案 (3/14/2002)    
  • 易经与中华饮食 (3/14/2002)    
  • 孔子传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坛设教 洛邑之行问礼老聃 (3/11/2002)    
  • 孔子传第四章 少年磨难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学 (3/11/2002)    
  • 孔子传第三章 生值末世礼崩乐坏 少年好礼俎豆礼容 (3/11/2002)    
  • 心灵之窗:诺言 (3/5/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生值春秋时代末期,其生活时间正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世纪前叶的动乱不定的时代,以周朝为宗主的国家秩序正濒临崩溃的局面。
    • 母亲去世后,少年孔子开始孤身一人面对社会,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着跻身上层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性。
    • 中国历史上的私学在孔子行教之前已有存在。自西周以来,由于王权日渐衰微,许多文化公职人员流落到民间,原本属于王朝的文物典籍也散失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知识人员以个人身份收徒讲学的形式,也就是私学。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在官学之外,私学风气已经盛行,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壶丘子林和邓析,以及鲁国的少正卯等在当时诸侯间都有一定的影响。
    • 《易经》是本奇书,相传由6000年前的伏羲氏始立,先天八卦,经过3000年由周文王创立,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由周公整理,形成《周易》一书,再由孔子作《易》之“传”,进一步完善。它的“太极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继续演变的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之中。《易经》的两仪(即阴阳理论),哺育了我国的中医学说;而祖国的“医食同源”学说,又哺育了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 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这大司寇实际上就是个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儿。
    • 5000年前,可能利用蒸汽蒸制食品。当时海边“宿沙氏”部落煮海为盐,盐成为中国人最早利用的调味品。约前500年,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早期的饮食观形成。同期出现了酒店、熟肉店及宰狗为业的“狗屠”饮食市场已初具雏形。
    • 1927年5月,17岁的南开中学学生曹禺在《南中周刊》第25期上发表一篇习作:《偶像孔子(闲说)》,其中一段话牵涉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农民暴动
    • 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鲁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鲁国的政权操纵在三桓特别是季孙氏的手里,国君实际上成了傀儡。渐渐地,执政的季平子(季孙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份所适用的礼乐,狂悖至极,竟将天子的礼和乐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赏八佾舞。
    • 孔子师徒回到鲁国的时间大致是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再未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授业传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