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名琴与神笔相遇 音乐竟成游记

文/箫史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6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生活中,我们常用成语“余音绕梁”、“天籁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动听,但若要以具体的语句评价乐曲或讲述其意境,难度则非同小可,毕竟音乐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强的想像力。

不过,唐朝才子李贺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绝佳范例 ——《李凭箜篌引》,将所听之曲“翻译”成震撼人心的诗句,令古今中外无数读者赞不绝口。清人方扶南曾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可见对该诗评价之高。今天笔者就带诸君一同走近《李凭箜篌引》这首色彩瑰丽、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经典诗作。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演奏场景,图片最上层左二乐器为箜篌。(公有领域)

听乐似游天地 赋诗如作丹青

此诗成于约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期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而李凭则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闻名遐迩,其精湛技艺常受当朝文人热情赞赏。当诗人遇见音乐家,自然是才华激荡:李贺在聆听李凭演奏后,以生动的文字记录了其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画面感跃然纸上。诗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后真让人拍案称奇!李贺写法新颖独特,整首诗的着重点并非演奏者当时的神态或动作,而是以形象的物、景、人、仙侧面表现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效果,作者仿佛已不是在原地静坐听曲,而是神游天地三界,目睹万物诸仙因听闻李凭演奏而发生的变化。下面笔者逐句释义并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深秋之夜,李凭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美妙的乐声一响起,霎时山间的白云便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试想,大部分文人或许会像记事一般,首句先描写演奏者的相貌、衣着及动作或现场听众的表现,但李贺开篇就没有落入俗套,以“吴丝蜀桐”暗示弹奏者非平凡之辈,写物即写人。“高秋”二字也极妙,相比于“深”,“高”字不仅给读者带来秋高气爽之感,也使意境更加开阔。再看“空山凝云颓不流”,巧妙借用《列子.汤问》中“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典故,将人的情感赋予白云。相较于无形无色的乐声,凝云更加形象也更具画面感。

唐朝墓室壁画,韦贵妃墓乐伎图,图中乐器为箜篌。(公有领域)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看啊!湘娥哭啼,泪洒斑竹,连九天素女也似乎满腔忧愁。她们何以如此悲伤?原来是因为听到了李凭在京城弹奏的箜篌曲。

此处亦用典。“湘娥”引用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素女也被称为九天素女,指擅长鼓瑟的女神,也是医家供奉的医疗女神,相传她曾以音乐造福生灵万物。素女为古代第一位鼓瑟的女乐师,这里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用典并展开联想,也可能是作者闭目聆听时所见到的真实场景。中国古代不少福德之士有过遇仙的经历,最经典的是“唐玄宗游月宫”,相传玄宗游月宫后获得了《紫云回》曲,还曾亲眼看到仙女演奏《紫云回》、舞《霓裳羽衣》,回来后记录了下来。倘若历史上的遇仙奇遇并非虚谈,或许李贺在静听箜篌曲时也目睹过仙女之神态,笔者认为并不能排除这一种解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听!那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杂却又清脆,仿佛昆仑山美玉敲碎的声音,令人不遑分辨;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遏行云。乐声时而低回,似芙蓉流泪哭泣;时而轻快,若香兰开怀欢笑。

既然李凭演奏的曲子惊天地、泣鬼神,那么乐声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李贺在此以比喻和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形象:昆山玉碎与凤凰鸣叫以声写声,芙蓉与香兰则以形写声,短短14字渲染出乐声起伏多变,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二句异曲同工。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凭的箜篌曲太动听,人们陶醉其中,连深秋时节的寒气也感觉不到了。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几乎全被乐声消融。二十三根弦高弹轻拨,甚至感动了天帝。

李贺不仅在听觉、视觉层面向我们展现了乐曲之美妙绝伦,也以触觉侧面烘托曲之迷人:冷气寒光怎么可能被声音消融?但当人沉醉曲中,身体已感受不到秋寒,就如同乐声消解了冷光。后半句“紫皇”指道家境界最高的神仙,在这里可理解为天帝。闻其曲,知其人,不仅人间为李凭之曲沉醉,凌霄宝殿上的天帝也在认真聆听,似乎暗指演奏者品行高尚、修行有素,不然乐曲怎能沁人心脾、感天动地?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随后自然地把意境过渡指天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好似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此处作者巧妙借助女娲补天的典故,将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石破天惊”为想像,侧面衬托乐声之震撼;秋雨霶霈的景象既可理解为形容乐声如秋雨绵绵不绝,也可理解为写实。或许当时恰巧下起了雨,诗人借机大胆联想天界的变化。与白居易“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句相比,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可能更胜一筹,因为大部分人也能想到银瓶乍破,但李贺能联想到乐声把天界的炼石补天处击破,说明其思维超拔于尘俗。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迷迷糊糊中仿佛看到李凭进入神山将箜篌技艺传授给女仙;老鱼闻曲后兴奋得在水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

正如前文所说,诗人描绘的仙界场景或为幻想,或为写实,那么入山教神妪、瘦蛟老鱼起舞或许也是作者陶醉时所见。另从字词选取方面分析,“老”和“瘦”二字看似普通,其实用得极好!老鱼和瘦蛟原本羸弱乏力,连游动都觉困难,更不用提跳出水面了,可现在竟随旋律腾跃起舞,李凭奏乐之美不言而喻。传说春秋战国时楚国著名琴师瓠巴弹奏的曲子能使“鸟舞鱼跃”(出自《列子.汤问》),而李贺于用典的基础上在“鱼”前添了个“老”字,艺术效果立刻翻了一倍,亦引发读者设想:李凭的技艺比前人瓠巴更胜一筹吗?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里的吴刚陶醉于乐声中,彻夜不眠地依着桂树。玉兔也认真聆听,不顾寒露斜飞、打湿了一身白毛。

诗尾两句主写静态,向读者呈现出冷色调画面,也暗示高潮结束,乐曲及诗文亦即将收尾。吴刚这个人物,想必不少读者都很熟悉,他曾因学仙有过而受罚,须伐树不止。成日劳累的吴刚在听到乐声后竟彻夜未眠,足见李凭的曲子有多大的吸引力,还能使人忘记疲惫;玉兔负责在月宫中捣药,也经常要活动身子,此时竟为听曲而一动不动地任凭深夜的寒露洒落在身上,不禁令人赞叹:究竟是何等神曲,既能使静物动,也能让动者静啊!全篇以静结尾,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纵览全诗,作者何止是在听乐?分明是神游天地、畅游四海!李贺笔下,乐已非声,而是一部游记、一幅画卷,也是一场饱览万物的视觉盛宴。

图中左下乐器为箜篌。图片出自明朝版《琵琶记》。(公有领域)

音乐与文字是心境的延伸

1200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还原李凭当年弹奏的旋律与现场效果,唯有从李贺的这首诗中找寻答案。历史上留下的关于李凭的记载极少,但笔者相信他定是德厚流光、怀瑾握瑜之辈,因为所奏之曲即心境的延伸,也是人心的一面镜子。同样,李贺能以如此仙风道骨、精湛壮阔的文字再现李凭之曲,其心境也绝不一般。

在品行与志向方面,李贺自幼便鹤立鸡群:当时的大文豪韩愈、皇甫湜读到他的诗文后甚为惊奇,曾专程登门拜访,让他当场作诗。尚梳着总角发髻、穿着荷叶衣的李贺从内室走出后,挥笔写下《高轩过》,不仅称赞登门拜访的二人“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还抒发了自己的理想:他日终要成为鹏鸟和巨龙。李贺还是勤奋刻苦之人,他常常白天骑马出门,每当灵感来时,就把诗句写下来放入袋中,晚上回家后再把零散的诗句补成完整的诗文。除非酩酊大醉和吊丧之日,他每日坚持,莫不如此。

《新唐书》称李贺的诗“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能获如此盛名,除天资聪颖外,其鸿鹄之志以及自律的精神必不可缺。

相传李贺还有仙缘。他27岁那年去世后,其母郑氏梦见他成仙。李贺在梦中对母亲说:“天帝最近把都城迁到了月圃,修建了新宫殿,命名为‘白瑶’。因为我擅长作诗且辞藻华丽,所以召我和多名文士共同作《新宫记》。”古时死后成仙者生前往往都是品行端正之士,或许李贺苦短的一生便是其修行之路,能够笔着华章也是其德行所致。

古人云“相由心生”,音乐与诗文大概也是如此吧!李凭的音乐惊天动地,李贺的文笔超凡脱俗,在那深秋的某日连为一线,织成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画卷。素女生愁、吴刚难寐、神山授艺,究竟是梦还是真?也许这未说破的迷就是《李凭箜篌引》留给今人的礼物之一,提醒如今崇尚科技却缺乏信仰的人们不忘思考:仙界到底存不存在?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感动天地神人?在解开这个谜团之前,不妨先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与心境,相信终有拨云见日之时。届时,或许你也能见到李贺笔下那妙不可言的壮丽景象。@*#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或者每个阶段,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章回。也许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阅自己的人生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皇叔刘备的身世都很熟悉了。因为他自我介绍时,总会说一句: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位中山靖王,就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刘胜。今天我们要谈到一位唐朝诗人,也可以套用这句话喔!他就是中唐著名的“诗豪”刘禹锡。
  •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劳碌,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夜深人静时,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是听一支轻音乐,读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乐趣呢?在唐朝的某一个深夜,一个穿着僧袍的诗人,选择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不仅创作出一首名诗,还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呢!
  •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 乍看标题,您是否心生疑问:宋代无相机,东坡乃文人,何摄影之有?笔者是不是该补历史课了?非也。此“摄影”非彼“摄影”,这里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机,苏东坡定能成为当朝闻名遐迩的摄影师。
  • 上期笔者与诸君分享了苏东坡高超的写景技巧,想必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神笔已令各位叹为观止。但其实东坡词背后还有不少内涵与故事,他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苏诗诗中的熏香可不是为了所谓的“附庸风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气的能量场是纯阳的,吸到肺部后,阳气足。古代将病毒、细菌通称为病气、邪气,它们是属阴的。所以,用传统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