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之余不忘扶危济困 清代三名医怀仁心仁术

文/颜雯
许多宅心仁厚的医生不但精通仁术、“以活人为务”,在行医之余还十分乐善好施,总是尽一己之力去帮助贫困之人。(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60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仕从而踏上了悬壶之路的儒生并不鲜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儒生们始终都怀揣着一颗仁心。

唐代名相陆贽曾说:“医乃仁慈之术。”清代名医喻昌也说:“医,仁术也。”看来,用心至仁本就是良医所必备的品质。许多宅心仁厚的医生不但精通仁术、“以活人为务”,在行医之余还十分乐善好施,总是尽一己之力去帮助贫困之人。本篇所介绍的这三位清代名医正是如此,他们虽隐于乡间、市井,却因造福一方而名垂医史。

乐善好施的福建名医何觐光

何觐光,字浣斋,福建建宁人。他正直、仁厚,且才华横溢、气度不凡。年少时,父亲就把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托付于他。他无暇兼顾其它,只能放弃走科举之路。后来他说:“我不能做官来安民济世,但还可以用医术来救人。”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潜心钻研医学,渐渐的就能给人治病了。只要有病家去请他,他都立即前往。即使半夜出诊,他也从不推辞。他给人治病,从不求回报,也从未对此而感到厌烦。

何觐光的医术很高明,他能在若干年前就诊断出一个病人的生死之期,并且没有不应验的。有时,连他自己都说:“我治病竟有如此疗效,真乃神助啊!”

他对父母极为孝顺。有一年,母亲染上了时疫,他衣不解带地准备汤药、照顾母亲,就这样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他父亲也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贵的党参和黄芪来调理身体,他就用自己的月钱去买。十几年下来,花了不少钱,可他却从未对父亲提起过。

何觐光对父母尽心尽力,对亲戚朋友也十分慷慨,看到他们生活有困难,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借给他们。有时,借出的款项已高达数百金,他也毫不吝惜。他明知来借钱的人可能还不上,却依然向他们伸出援手,甚至还说:“我不是在救济他们,只是想帮他们一把而已。”

肥胖、肌肉松弛可能是脾虚的问题,可用党参、炒白术泡茶来健脾。(Shutterstock)
何觐光父亲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贵的党参和黄芪来调理身体。示意图。(Shutterstock)

他经常慷慨解囊,只要发现哪个地方的桥梁、道路有损坏,就自己出资修复。他父亲和几个哥哥也是乐善好施之人。父亲临终前曾留下遗愿,让儿子们创办“毓秀会”,去资助那些想要参加科举但家境贫寒的儒生。何觐光听从父命,成立了“毓秀会”,还与哥哥们一起捐了一百石粮食。

有一年,建宁县受灾,米价暴涨。在一个村子的集市上,一斗米甚至涨到了三钱银子。何觐光得知后,就拿出自己在家中存储的米粮去应急。他每五天去一趟集市,只为将自家的米粮降价出售。

他一生不忘“兼济天下”,临终前还叮嘱自己的孩子:“读书贵能明道,理财贵能问心。读书若不明道,幸得一官,始则误国误民,继则丧先德而累子孙,理财不问心,虽有铜山,譬若膏火自煎,山木自焚,有何益哉!”

助人行善成自然的四川名医余学渊

余学渊,字奠高,四川彭山人。他生性宽厚、仁慈,很喜欢帮助别人。幼年时,曾在学堂里读书习字。每次到了农忙时,他就辍学回家,帮家里人耕地劳作。等忙完了,再回到学堂。长大后,人们都很喜欢他,愿意与他亲近。

余学渊曾以教书为业,所得的收入若有剩余,就全部施舍给有需要的人。若有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婚丧嫁娶,他就会尽力去帮他们筹措钱款。他曾教导自己的学生:“凡事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忠、孝、信、义只是因为具体事情不同而名称各异,但本质上并无差别。”

他在医学上的造诣很深,有时也会研制一些罕见的药方。有一年时逢大旱,饥民遍野,朝廷忙着往各地发放赈济粮食。为了救济更多的处在饥饿中的灾民,余学渊在家中研制了大量的“疗饥丸”,以解决粮食一时供应不足的问题。

杞菊地黄丸是中医滋养肝肾、养阴明目的著名方剂。(Shutterstock)
为了救济更多的处在饥饿中的灾民,余学渊在家中研制了大量的“疗饥丸”,以解决粮食一时供应不足的问题。示意图。(Shutterstock)

所有的事只要是惠利于民、有助于他人的,余学渊做起来都是孜孜不倦、甘之如饴。他的乐于助人完全是出于他善良、仁厚的天性,而并非是刻意为之。

当有人真心的夸赞他的义举和善行时,他就谦虚地回答:“我不过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施以援手,哪里称得上是善呢!”

每年都给穷人家送钱的贵州名医狄文彩

狄文彩,字云轩,贵州贵阳人。他十二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收入来源,于是他在外帮人抄书,以此来赡养母亲。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因家境贫寒,无法参加科举,一生未能步入仕途。

等他年龄稍长,就开始研读医书,此后渐渐地掌握了精湛的医术。狄文彩尤其精通太素脉,每次诊脉后都能预测出他人的生死之期。

一次他去赴宴,酒桌上有人冲着他调侃道:“听说你能诊断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那你现在就来看看我的死期吧!”狄文彩听了,很坦然地走过去给那人诊脉,然后对他说:“你的死期就在今晚。”大家看那人好端端的,也没有生病,以为狄文彩在开玩笑。可到了晚上,那人就死了。

另有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他当时全身都僵硬了。可狄文彩诊完脉后却说:“这人还有救,还能治。”他在病人的身体上施灸,不一会儿,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气息,慢慢就苏醒过来了。狄文彩又让他喝了几服汤药,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完全好了。后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夸狄文彩,说他能起死回生。可他却说:“我只是用了以前扁鹊治疗虢太子的方法,不是我能起死回生。”

艾灸一般适合寒证者,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人。(Shutterstock)
狄文彩在病人的身体上施灸,不一会儿,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气息,慢慢就苏醒过来了。(Shutterstock)

狄文彩学识过人、医术精湛,可他对病人、对自己的行医之路却总是怀揣着十二分的谨慎。他白天外出给人看病,晚上回到家已十分疲惫,但他仍会把当天的诊疗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不时地查看病人的病情、脉象如何以及症状是否消失、药量是否需要增减等等。

他用心至诚,只要有病家来请,无论时间早晚,他都会立即前往。他始终把病人的性命、安危放在第一位,一时一刻都不愿耽误。

狄文彩行医多年,时间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他宁可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也要把自己的钱施舍给那些家境贫寒的人。每到年末,他知道穷人家年关难过,就自己做一些钱袋子,每个袋子里放上三五钱银子。然后,他来到这些穷人家门前,悄悄地把钱袋子放下,就转身离开了。

他给穷人看病,也是不收钱的,有时还送给他们一些银钱和药材。若有人家里生活困难,连婚丧嫁娶的钱都没有,他就会拿钱来资助他们。

后来,经他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德行在整个西南地区广为流传。当时贵州的巡抚兼布政使罗饶典还专门为他作传,将其一生中的善言善行都记载了下来。

参考资料:

民国五年《建宁县志‧方技》
民国二十三年《彭山县志‧列传》
咸丰二年补刻道光二十二年《贵阳府志》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古代中医博大精深,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纵观历朝历代,宫廷内不乏深谙医道、疗疾有方的御医,而民间也有不少医者身怀绝技、精通奇术。他们的医术有的是通过研习古方、从中参透了医理所得,而有的则是世外修行者传授的秘术、仙方。
  •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 中国古代有许多医术超凡的医生,有的在民间悬壶济世;有的在宫廷里做医官甚至御医,专门负责照顾朝堂上的帝王与朝臣的身体。明代对医官、御医的选拔和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有从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爱重与信任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品贵重,亦为世人所称道。
  •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国最玄奥的科学之一。历代有许多名医都深谙修行之道,有的是在山中偶遇修道人,经其传授玄妙的法术或超凡的医术,才走上悬壶之路。在这其中,有不少医生精于太素脉,这是一种通过诊脉来预知病人吉凶福祸、生死命数的神奇医术。一直到明代,也不乏精通此术之人。
  • 中国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懂医术之人不仅身怀绝技,还兼具高尚的德行。他们或出入宫廷成为皇家御医;或行走于市井乡野,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医。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良医,他们悬壶济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 仙风道骨的孙思邈一生行医秉着“大医精诚”,活人无数。从他行医的小故事,展现了孙思邈力行大医救济苍生的精神,其活泉源头来自何处呢?
  •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贤能,对御医们也十分爱重。被载入《明史》的御医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赞的仁义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当之无愧的太医院使。到成祖朱棣时,对他的爱重则更是到了“时时乐与公语,或捋其须,或命坐御榻下,与论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多学能诗”、“工画兰,善拳勇”的名医,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学多通,为人洒脱、性情豁达,连所居住的山庄也“有花竹林泉之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