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 张仲景首创心肺复苏术与药物灌肠法

文/颜雯
font print 人气: 10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案例是这样的:一天,张仲景在外行医,发现一户人家门口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一个人悬梁自缢被发现,周围的人都不知所措。

好在时间并不长,张仲景觉得还能救。他让人赶快将那自缢之人放下来,“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即不要一下就截断绳子,而是要将那人慢慢从绳索上抱下来,平放在被子上;然后让“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就是让一个人用脚踏住他的两肩,手稍稍挽住头发,这样可以使其头部后仰,呼吸道畅通;“常弦弦勿纵之”,是要求急救时始终保持这样的姿势。

与此同时,再让“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就是让一个人有规律地按压那人的胸部,另一个人屈伸他的手臂,通过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压,带动胸腔负压的变化,以帮助其恢复呼吸。

在几个人的配合下,“一炊顷”,也就是烧一锅饭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这个人“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但张仲景仍要众人不要放松,继续做前面的动作,直至那人清醒过来。救过来之后,又给他少许的桂枝汤和米汤润喉,直到其能吞咽下去。此外,还让两个人“以管吹其两耳”,刺激内耳以获得辅助功效,张仲景强调“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这段记载无疑表明,东汉时古人就已掌握心肺复苏的核心技术,《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多种抢救猝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药法等。到了隋朝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从经络学说论述了心肺复苏的急救原理;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张仲景“以管吹两耳”改为“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到了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趋于完善,包括捻圆气管、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针灸刺激、汤丸促苏等。

到了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趋于完善,包括捻圆气管、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针灸刺激、汤丸促苏等。示意图。(Fotolia)

除此之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还在卷九“蜜煎导方”下记载了灌肠之法。

年少时的张仲景曾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一天,一辆牛车送来一个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张伯祖诊断后认为是“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因此需要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身体很弱,恐怕受不了强烈的泻药。

正在张伯祖犯难之际,张仲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取来蜂蜜,放进铜碗里,就着微火煎熬,边搅边熬,等熬成粘稠的团块,冷却后捏成一头尖的细条状,塞入病人肛门。病人的肠道得到滋润后,很快排便。由于热邪排尽,不久病人就康复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之法。

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的张仲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其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后“大行于世”。

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宋代,才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涉及了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金匮要略》
《伤寒论》
《中国历代名医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