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 张仲景首创心肺复苏术与药物灌肠法

文/颜雯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9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案例是这样的:一天,张仲景在外行医,发现一户人家门口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一个人悬梁自缢被发现,周围的人都不知所措。

好在时间并不长,张仲景觉得还能救。他让人赶快将那自缢之人放下来,“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即不要一下就截断绳子,而是要将那人慢慢从绳索上抱下来,平放在被子上;然后让“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就是让一个人用脚踏住他的两肩,手稍稍挽住头发,这样可以使其头部后仰,呼吸道畅通;“常弦弦勿纵之”,是要求急救时始终保持这样的姿势。

与此同时,再让“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就是让一个人有规律地按压那人的胸部,另一个人屈伸他的手臂,通过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压,带动胸腔负压的变化,以帮助其恢复呼吸。

在几个人的配合下,“一炊顷”,也就是烧一锅饭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这个人“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但张仲景仍要众人不要放松,继续做前面的动作,直至那人清醒过来。救过来之后,又给他少许的桂枝汤和米汤润喉,直到其能吞咽下去。此外,还让两个人“以管吹其两耳”,刺激内耳以获得辅助功效,张仲景强调“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这段记载无疑表明,东汉时古人就已掌握心肺复苏的核心技术,《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多种抢救猝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药法等。到了隋朝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从经络学说论述了心肺复苏的急救原理;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张仲景“以管吹两耳”改为“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到了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趋于完善,包括捻圆气管、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针灸刺激、汤丸促苏等。

到了清代,心肺复苏的技术细节趋于完善,包括捻圆气管、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针灸刺激、汤丸促苏等。示意图。(Fotolia)

除此之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还在卷九“蜜煎导方”下记载了灌肠之法。

年少时的张仲景曾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一天,一辆牛车送来一个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张伯祖诊断后认为是“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因此需要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身体很弱,恐怕受不了强烈的泻药。

正在张伯祖犯难之际,张仲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取来蜂蜜,放进铜碗里,就着微火煎熬,边搅边熬,等熬成粘稠的团块,冷却后捏成一头尖的细条状,塞入病人肛门。病人的肠道得到滋润后,很快排便。由于热邪排尽,不久病人就康复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之法。

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的张仲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其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后“大行于世”。

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宋代,才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涉及了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金匮要略》
《伤寒论》
《中国历代名医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古代中医博大精深,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纵观历朝历代,宫廷内不乏深谙医道、疗疾有方的御医,而民间也有不少医者身怀绝技、精通奇术。他们的医术有的是通过研习古方、从中参透了医理所得,而有的则是世外修行者传授的秘术、仙方。
  • 中国古代有许多医术超凡的医生,有的在民间悬壶济世;有的在宫廷里做医官甚至御医,专门负责照顾朝堂上的帝王与朝臣的身体。明代对医官、御医的选拔和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有从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爱重与信任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品贵重,亦为世人所称道。
  •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国最玄奥的科学之一。历代有许多名医都深谙修行之道,有的是在山中偶遇修道人,经其传授玄妙的法术或超凡的医术,才走上悬壶之路。在这其中,有不少医生精于太素脉,这是一种通过诊脉来预知病人吉凶福祸、生死命数的神奇医术。一直到明代,也不乏精通此术之人。
  • 中国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懂医术之人不仅身怀绝技,还兼具高尚的德行。他们或出入宫廷成为皇家御医;或行走于市井乡野,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医。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良医,他们悬壶济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 仙风道骨的孙思邈一生行医秉着“大医精诚”,活人无数。从他行医的小故事,展现了孙思邈力行大医救济苍生的精神,其活泉源头来自何处呢?
  •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仕从而踏上了悬壶之路的儒生并不鲜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儒生们始终都怀揣着一颗仁心。
  •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贤能,对御医们也十分爱重。被载入《明史》的御医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赞的仁义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当之无愧的太医院使。到成祖朱棣时,对他的爱重则更是到了“时时乐与公语,或捋其须,或命坐御榻下,与论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多学能诗”、“工画兰,善拳勇”的名医,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学多通,为人洒脱、性情豁达,连所居住的山庄也“有花竹林泉之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