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井有名医 能为皇族治顽疾

文/颜雯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中国古代的名医,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70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宋代高宗皇帝曾说:非怪证无以显奇效,非奇效无以著神功。或许,皇族突发的怪疾、经年难治的顽疾,也终究是为了让那些隐于民间的医者脱颖而出,让中医深邃的文化再次显现出其绚烂夺目的光华。

鄞县名医臧中立治好了皇后的重病

据《宁波府志》所载,北宋时有个医生名叫臧中立,字定民。他原是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元丰年间搬到了鄞县(今浙江宁波)。因他医术神妙,在当地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家每天都被前来问诊求药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崇宁年间,王皇后突然得了重病,御医们治了很久都不见好。徽宗得知后,立刻命人去各地征召医术高明的大夫。鄞县衙门举荐了臧中立,皇帝便请他入宫。

进京面圣那天,他只穿着一身布衣、一双草鞋就来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先请他去皇后的宫中诊脉,他出来后回禀道:“皇后娘娘是因为频繁地上吐下泻,导致脾脏十分虚弱,我打算用牡荆的叶子入药。若娘娘服用后,能好好睡上一觉,也就无碍了。”皇帝听后不再多问,命下人照他的话去做。后半夜,皇后醒了,她觉得胃里舒服多了,还叫人给她熬粥喝。后来,没出一个月就痊愈了。

徽宗很欣慰,命人将臧中立一路送回家乡,还下拨银两给他在县里建了一座宅院。皇后也为此宅院亲笔题了字,当地人觉得甚是荣耀,于是将那里的街坊命名为“迎凤坊”。

临安名医严防御治好了皇帝的顽疾

南宋高宗和孝宗这两位皇帝,虽不是亲生父子,却是出了名的父慈子孝,连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船窗夜话》上都记载着一段高宗舐犊情深的故事。

孝宗在位时,有一次得了痢疾,御医们在一起开方、配药,可怎么也治不好。高宗忧心忡忡,决定在民间各处寻找能治痢疾的大夫。

那时,临安城有间门脸并不起眼的小药铺,里面有位大夫名叫严防御,他最擅长的就是治疗痢疾。这天,高宗看完孝宗,在回德寿宫的路上突然注意到这间药铺。他立刻派身边的人去打听。严防御告诉那人:“我这里就是专治痢疾的。”高宗一听很高兴,便传旨让他去给孝宗诊治。

他见到孝宗后,向御医们询问了一下病情。高宗问他,是否知道这病是因何而起。他回答:“恐怕是因为食用了过量的湖蟹所致。”高宗又让他给孝宗把脉,然后他回禀道:“这是冷痢,只要将新米和藕节放在一起研磨成细粉,再用热酒服下即可。”高宗命人照做,而孝宗果然在服用了几次后就痊愈了。

这神奇的方子令高宗赞叹不已,他将一支御医们常用来研磨药材的金杵臼赐给了严防御,还授予了他官职。后来,临安城的这家药铺一直被人们称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在当地颇负盛名。

婺源名医江嚞治好了公主的小产

据《婺源县志》所载,南宋时,有个医生名叫江嚞(古同“哲”),字明远。他给人看病时,往往只开一剂药,就能把病治好,于是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有一年,当地爆发了时疫,染疫者不计其数。当时,县令最小的儿子梦到了掌管瘟疫的神灵,告诉他:“来日遇到江先生,我将恭敬地回避,得病的人都会好起来。”后来,果然是江嚞,依然只用了一剂药,就将染疫的病人全都治好了。

理宗皇帝在位时,有一次,突然一病不起了,御医们也都束手无策。左丞相范钟向皇帝举荐了江嚞,理宗答应一试。他入宫后,只进了两次药,就把皇帝的病给治好了。

理宗对他的医术大为赞赏,要封他为御医,可他无心官位,不想入宫。于是,理宗就让他在朝廷开办的临安惠民药局里当差,以便能用超凡的医术造福百姓。最终,他同意了。

一天,江嚞行至城东的古水旁,看到一棵树上的鸟巢在不停地抖动,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这时,有人爬到树上,发现鸟巢里有两枚鹳鸟蛋,正要将其拿走,江嚞走上前,从那人手里买了过来。等那人走后,他发现鸟蛋上有轻微的裂痕,便又小心翼翼地把蛋放回到鸟巢中,确认鸟巢没问题,才放心地离开。过了一个月,两只雏鸟破壳而出。

没过多久,鹳鸟们也长大了。有一天,它们衔着一根树枝,往惠民药局的方向飞去。当时,江嚞正在药局的院子里,一抬头就看到两只鹳鸟将一根树枝遗落了下来。他捡起树枝,发现上面有红藤缠绕着,根叶看起来很有光泽。于是,他就把树枝栽在了花盆里。

后来,理宗最疼爱的周汉国公主多次小产。江嚞就以那树枝的红藤做药引,将公主的病完全治好了。有人说,那根红藤正是鹳鸟妈妈当年用来缠绕破裂的鸟蛋所用。

作为药局的一名普通医员,江嚞造福临安百姓长达十年之久。他奏请归田时,皇帝将他家乡的一座大宅子赐给了他,以便他安度晚年。

温州名医戴煨治好了太后的怪疾

据《温州府志》所载,南宋有位懂医术的官员名叫戴煨(号复庵),当时在临安府衙任知录一职。度宗在位时,谢太后曾得过一次怪病:她的舌头伸出来后,就不能收回去了。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戴煨,随后他便入宫给太后诊治。他只在太后的舌头上敷了一些药,很快症状就消失了。太后很高兴,得知他是前朝名臣戴溪的孙子,便亲自做媒,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他。

后来,他弃官学道,遇到一位异人将一种能上入天宫、下入地府的秘术传给了他。一天,他走在衢州街头,一位手持文书的官员迎面走来。他告诉戴煨,冥府要请他去担任一段时间的判官。当他完成了判官的工作,打算离开时,突然想起之前那官员手里拿着的文书。他要来一看,发现那上面写的正是温州一带即刻要发生的火灾情况。没过多久,当地果然起了一场大火。除了戴煨家,城里竟无一家能幸免。◇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