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位忧郁症患者的康复历程(一)

跳脱误区 掌握“三不”守则陪伴忧郁患者

作者: 庄明翰

陪伴者的出发点一定是良善的,我们都不希望看见自己身旁重要的人,被忧郁症折腾得体无完肤。(Shutterstock)
人气: 11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者按由于缺乏对忧郁症的了解,出于好心鼓励或关心忧郁症亲友,却总是让患者落入更沮丧的恶性循环中;陪伴者则常深感困惑、惶恐、甚至心力交瘁。一位康复的患者根据亲身经历,道出常见的陪伴误区,并提供同理心陪伴技巧。

如何陪伴心情低落与情绪困扰的人?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尤其当我们理解到忧郁症的成因是如此复杂后,我们更应该以谨慎及同理的心态,陪伴我们身旁所爱的那个忧郁症患者。

掌握“三不守则” 同理心善待忧郁症患者

大家对于忧郁症的理解,经常是不够全面的,也此我们容易徒有关怀的善心,却不具备陪伴的基本技巧,将额外的压力加诸于当事人身上,最后双方都感到更为气馁。

忧郁症陪伴的技巧有很多,无论是邀约出去散步、协助建立社交关系或保持关怀,网路上有许多的资源可以提供大家参考。

但我自己认为核心的精神,是我们最该把握住的。只要愿意尝试实践,也可以给忧郁症患者舒适及安心的依靠

其中,“三不守则”是我们可以放在心里的架构,当中的“三不”是:

1.不鼓励:不随意地给予患者正向鼓励。

2.不责备:不将忧郁症视为是患者过错,进而给任何谴责。

3.不反驳:面对患者的沮丧之言,不以自己的理解去反驳,倾听即可。

忧郁症经常使人陷落在自己负面思维中,而这些思维并不是患者自己愿意持有的,反而正因为患者经常想要摆脱,却摆脱不了,进而造成忧郁症患者很大的折磨。

在负面的世界里,任何正向的鼓励,都如同遥不可及的光。很多时候,忧郁症患者清楚地知道道理,包含“事情没有这么糟”、“时间过了就会好”或“自已过度放大了”,但患者必定有自己无法自拔的原因,毕竟没有人愿意持续地受苦,而身心耗竭的情况下,其实也很难立刻振作。

此外,再多的批评只会更多地打击忧郁症患者的自我价值。

在忧郁症的笼罩下,人们常会有许多自己对于自己的质疑,例如“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之前的表现有够烂”或“我怎么会傻到⋯⋯”,而此时如果陪伴者还陪着患者去钻入自己的不是,或是从自己角度提出检讨,无论或对或错,都将是火上加油,只会使忧郁症患者更觉得无望。

跳脱“做愈多愈好”的误区 耐心倾听是良策

我想,陪伴者的出发点一定是良善的,我们都不希望看见自己身旁重要的人,被忧郁症折腾得体无完肤。

然而,忧郁症患者通常是孤单无助的,因此提供一个稳定且适当的陪伴。例如告诉他:“自己一直都在,想说话再说就好。”或是帮他煮顿温热的餐点,对患者来说,都会是很大的温暖。

在忧郁症的陪伴中,绝非做愈多愈好。有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因为对于忧郁症感到害怕或焦虑,因而将自己的期待投注到患者身上,用自己的方式,要求患者尽快复原。

有时候,也可能是在陪伴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用尽自己的气力。我们忘记设立心理界线,因此过度耗损自己的身心,反而带给当事人不稳定的情绪回馈。

记得陪伴他人之前,我们都必须照顾好自己;因为唯有当我们身心富足,我们也才有多余的那份心,可以给予他人支持。

陪伴是个相当不简单的课题,但别忘了,还有专业的资源可以给予实质的协助。

我们都不孤单,让我们一起守护所有需要被疼惜的灵魂。

一问、二应、三转介 自杀防治基本三要点

对于自杀的人,我们常常只能感到惋惜。不过,若我们能及时觉察自杀前的征兆,或许我们还有机会给予温暖,也或许一切的遗憾都可以挽回。

我们可以学习具备自杀防治的概念,成为彼此的守门人。

自杀防治的基本要点称为“一问、二应、三转介”它是一个连续性的陪伴。当我们观察到周遭的人变得在情绪、行为或认知上与平常不同,我们便可以及时地给出关怀,理解对方可能遭遇的困扰。

问指的是“倾听、关怀与评估”。我们可以在对方有意愿的情况下,主动给予语言与非语言的关怀及情绪上的支持。例如递上一杯温暖的饮料,或是约个时间一同聊聊。

同时,我们可以将简式健康量表(BSRS-5)的五道问题,融入询问中。五道问题分别是:

一周内是否

1.有睡眠困难?

2.感到紧张不安?

3.容易觉得苦恼或动怒?

4.感觉忧郁、心情低落?

5.觉得比不上别人?

每项问题都是我们可以简单评估的依据。评估的方式是将每题从“完全没有”到“非常严重”,分为0到4分,当中还包含“轻微”(1分)、“中等程度”(2分)与“重”(3分)。

如果五题得分加总小于6分,属于正常范围。介于6到9分,适合做压力管理及情绪抒解。介于10到14分,适合进行专业咨询,例如寻求辅导老师或心理师协助,最后如果大于15分以上,建议至身心科就医。

简式健康量表还有一题附加题,是“一周内是否有自杀念头”,这题为单独评分,如果评分为“中等程度”(2分)以上,也建议寻求专业咨询或身心科的协助。

在评估自杀念头时,不需要避讳谈论自杀议题,因为根据相关研究,当我们能自在地谈论自杀,反而有机会降低自杀者的自杀可能性,但我们必须确保自己能接纳对方可能有自杀的念头,切勿给予任何责备。

接下来是二应,指的是“回应与支持”。这点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三不守则”,以不鼓励、不责备、不反驳的态度,温柔地陪伴对方。

最后是三转介,指的是“资源转介与持续开怀”。当发现我们想帮助对象的状况已经超出我们的负荷与理解,千万不要逞强。我们可以提供相关的心理与精神医疗资源给当事人。

倘若当事人需要,我们也可以陪同前往,并在介入后,持续保持对当事人的陪伴及关怀。

忧郁症患者不必然会自杀,但在自杀者中,有一定的比例是忧郁症患者。

一个人从有自杀的念头,到实际地去规划与行动,中间也会间隔一段时间,同时释放一些警讯,例如开始将重要的物品分送他人,或言语上透露想死的念头,所以当我们能保持对自杀的敏感度,同时预先了解有哪些可以介入的专业资源,也记之前提到的精神与方法,我们都将有机会拯救可能殒落的生命。

(网站专文)

书封(宝瓶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忧郁世代:顶大生如何走出升学牢笼、社群竞逐及自我价值困惑的忧郁症》,宝瓶文化提供>

.避开4大误区 和忧郁症患者对话
.忧郁是肝出问题!中医2招保养 赶走忧郁情绪
.忧郁不开心?中医有办法帮助你维持好心情

责任编辑:王晓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