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紫衣系列之一

SARS随想篇(一)SARS风暴与人性的脆弱

仙紫衣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9日讯】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 人是最伟大的; 人是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人定胜天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我因此因自己是人而无比的骄傲. 尤其这几年来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令我惊叹人类的非凡智慧.

可是最近的SARS 风暴却使我陷入了谜茫: 人类, 自诩为至高无上的生命群, 为什么每每在天灾面前却显得是那么地脆弱与不堪一击? 为什么令人类引以为荣的所谓高科技直到今天都没有与大自然抗衡的资格? 仅仅是一场 SARS 病毒就把全世界搅得人心惶惶, 鸡犬不宁, 人人自危, 草木皆兵. 人类的伟大到底在哪儿? 为什么我看到的却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儿时习书法之时, 书法老师让我出的第一副作品便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当时不理解这句话, 我还以为它的意思是: “上天赋予人责任, 所以人要拼搏奋斗, 自强不息.” 可后来听了一位学者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宇宙有其运行的规律, 如果人类能顺从了这种规律, 便自然会生生不息.

在英文中有句谚语, 大概意思是: 不要一直往前走, 要经常停下来回首自己走过的路, 看看身后的脚印是否平直; 小憩一番再整装待发. 让我们回首看看人类走过的路吧!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朝九晚五的人群中, 多了几分忙碌与冷漠, 却少了昔日的亲切与信任. 各种各样的流行门派如春笋般出现, 人门的服饰, 发型变得奇奇怪怪, 更可以说是恐怖; 可我们自己却称其为 “酷”. 大家好像从来都没有活得如此地忙, 也没有如此地累.

说实话, 我真的很向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式, 我向往文人墨客的豪情; 向往才子佳人的真情; 向往古代帝王君临天下的气度; 向往平民百姓的悠闲. 可是这一切, 在当今社会都被我们越来越依赖的科学而取代了. 每当我谈到我的这些向往, 我身边的朋友都会不屑一顾地说: “别犯傻了, 过什么田园生活, 你愿意整天放牛种地啊! 古代连个汽车都没有, 想去个地方不累死你呀! ……” 我沉默了, 我感到人类越走离人类的本性越远, 我感到发达的科学在摧毁着人类的道德底线. 不是吗? 我们今天不是活在充斥着战乱与瘟疫的世界里吗?

把话题收回来, 在SARS 风暴中,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等待科学研究出疫苗来吗? 可是科学家们说了, SARS 病毒瞬间就会发生本质巨变. 即使能研究出来疫苗, 病毒本身立即产生抗体. 在这个时候, 科学真的是我们的救命草吗?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坐下来好好思考这件事了.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成为这场病毒的受害者. 这场病毒的侵犯又牵扯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 我们应该自问: 我们作为个体应该怎么办? 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又怎样才能渡过此劫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