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小天才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我那六岁的女儿,对于绘画(应该说是涂鸦吧!)有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兴趣,每每心血来潮时,总会躲在房里,画个一、两个小时,我自然不敢说,她是“绘画小天才”,但凭良心说,心里还真希望如此咧!

  假如我的女儿真的具有画图天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加以培养,才不至于揠苗助长?

★观念交流道

  一位练得一身好武艺的弓箭手,据说练靶时,多半百发百中,某天镇上举行射箭大赛,他也报名参加了。由于他的箭早已众所周知,因而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孰料就在求好心切与担心闪失的情况下,他失手了。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期望”与“要求”也可能带来影响深远的“杀伤力”。

  每个三至六岁的小朋友,都对涂鸦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兴致,他们喜欢在书本上、笔记上、桌子上、杂志上、电视萤幕上,甚至墙壁上,大涂特涂地企图为生命留下令人难忘的扉页。

  把这样的孩子当成绘画小天才,自然也无不可,因为她的确具有绘画方面的潜在能力。然而潜能归潜能,并不意谓着她即是“梵谷第二”,你对她的要求,自然也不能与画家相提并论。

  我信服心理学家雷尔卡尼的“自然教学法”,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培养孩子对绘图的情感。譬如说,经常带孩子出去看云赏雾、吹风听雨、种花莳草,然后鼓励孩子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想描绘下来;当孩子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时,也可以要求将那风景彩绘下来以为留念。

  孩子喜欢的宠物、关心她的爷爷奶奶、爱不释手的卡通人物,都可成为她涂鸦的主角。透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孩子很容易自然而然的“恋”上绘画。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欣赏她的作品,因此当孩子完成她“自以为美”的佳作时,请不要吝啬赞美。虽然那赞美的话语,只有短短的几句,但对她的绘画生涯而言,就有可能产生极其微妙的影响。

  孩子的“画”绝对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充分表达她内在的感觉就是好“画”,不是吗?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