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办到的?

作者:容乃加
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是传统味很浓厚的一个年俗,祭灶这一天民间称之为“小年下”,即小过年之意。

祭灶古礼

从古至今,从天子到庶民百姓都祭祀灶神。周朝就有祭祀灶神之礼,是属于一年中的“五祀”之一。“五祀”包括祭祀门、户、井、灶(同灶)、中霤(房屋的中心部)。五祀之神都是古来有功德于民的神圣,灶神是黄帝的曾孙、颛顼氏之子黎。(见《周礼》[1])。周朝祭灶是在夏天举行,汉代时已改为冬天,东汉《风俗通义·祀典》记:“孟冬之月,其祀灶也。”

现在民间“送灶神”的做法几乎和唐朝时的风俗一样,可见这个民俗的悠久历史。唐代人在年夜祭灶,《辇下岁时记》“灶灯”条下记载了唐代京都之人祭灶的风俗:

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

祭灶的故事

汉代有阴氏一家,是管仲的后代。汉宣帝时,这一家人出了阴子方这个大善人。子方事亲至孝,善良仁慈,喜善乐施。在一年腊日——年终大祭之日的清晨,他祭祀灶神的时候,喜见灶神显像。

阴子方心中很感谢神的照拂眷顾,拜谢受庆。那时刚好家中有黄羊,就用黄羊敬祀灶神。自此后,阴子方的财富急速增殖,成了国中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阴氏一家的后代得了福荫,三世繁昌,孙辈封侯、封后(孙女阴丽华就是汉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阴子方的“黄羊祀灶”也因此传演成俗。在清宫内廷还举行黄羊祀灶的祭仪,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

清 黄钺《龢丰协像‧黄羊祀灶》。(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东亚地区,今日尚流传着祭灶的风俗。民间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回天庭述职,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各家各户善恶功过的考察结果时,举行辞灶祭灶之礼。传说各家各户想讨个好“考绩”,所以常见祭灶送神时备办甜品果子,像是汤圆,或是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说是用来甜甜灶神的嘴,希望为自家多美言几句,保祐来年的丰收好运。

为何黄香不祭灶

西汉的阴子方殷勤祭灶并以“黄羊奉祀”,传而成俗。东汉时有名的孝子黄香却在历史上留下“黄香不祭灶”的记录(《东观汉记》),又是怎么回事呢?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有一则“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讲的就是孝子黄香的故事。黄香不仅仅是孝子,又是很受汉和帝敬爱倚重的尚书令。黄香家境清寒,母亲在黄香九岁时就去世了,黄香伤心逾恒,身形憔悴,后来小小的他把孝心都灌注到父亲身上,乡人盛赞他侍奉父亲极尽孝道。十二岁时,他又以博学闻名。京师传颂“日下无双,江夏黄香”,声名传到了皇帝耳中。

黄香很受皇帝赏识,从郎中累迁尚书令。当他迁任魏郡太守时,他改变了旧习,省下很多新旧官交替时的新设备费用。当时,新官上任设备汰旧添新动辄数千万钱,黄香接任太守时人未到魏郡地界,就下令撤消各种备办的常用器具。到官之日,又撤去了一些用品,也不祭灶求福,闭门绝客。(《东观汉记》)

黄香为何不祭灶?难道他不敬神吗?其实,他是不“媚神”!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请求赐福,尤其世俗所传以甜点祭拜,用来甜甜灶神的嘴帮忙这一家说说好话,其实,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试想“神”岂是能贿赂的?能被贿赂的还能是神吗?所以黄香不祭灶并非不敬神,其实是不“媚神”!

我们看到《论语‧八佾》中有一段记载,卫国权臣王孙贾表示“与其祈祷主宰生死祸福的尊贵奥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禄的灶神赐福”(“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他问孔子怎么看这个说法?他这话也反应了“媚神”、“媚灶”的观念。

但是孔子不认同这种做法。孔子认为人要行得正,按照道德的标准做人做事,即使在无人的地方,行事一样坦荡端正光明,不欺暗室,无愧于神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孔子奉祀神明的方法,对神祈祷的方法!如果违背天道“获罪于天”,不管是向灶神祈祷,或是向奥神祈祷都不管用的。

看看黄香,他也不从俗,在到官日,不祭灶求福,闭门绝客以回避各种道贺和攀迎。然而他却能从一介贫微到掌管国家枢机要务,且得到皇上赏识尊重,他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福份的呢?

我们来回顾一些黄香的平生作为。据《后汉书》记载,黄香任尚书令,掌管枢机要务时,勤务政事,忧公事如己家事。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东平清河上奏一件訞言作祟的案子,牵连者达千人之多,可能都要论及死罪。黄香悉心辩证纠劾实情,不冤不枉,量刑从轻,救活了许多人的命。他平日执行法务科罪论刑时,常常持轻量刑。黄香爱惜人命,对于那些做错事或是误触法网的人,总是存着悲悯心,为他们担忧并加以济助。

俗谚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香平日救人活命,阴德无量,神看了都要赞赏。他自然流露的宽怀和悲悯即是最好的自求多福之方。他时时奉行天道,远远胜于祭灶的形式,神早就在护祐他了!不管是阴子方还是黄香,他们平日的善举,即是最好的祭灶之方了!他们在现世就受到福佑,甚而福佑延及后代,都是天祐善人的展现!

注释[1]《周礼》说:“颛顼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故事来源:《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东观汉记‧传十二‧黄香》@*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