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偷了他的笋 他为何买了更大的笋送去?

作者:怀忍忍
相传戴逵绘《蕺山仙馆图》。(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1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东晋到南北朝之世,战乱流离给许多人的生命埋下苦难,也有许多人在这时代舞台上活出自己特有的风采,沈道虔是其中一个,留名在《宋书》隐逸列传中。

沈道虔是江南吴兴郡武康(今浙江吴兴县南部)人,住在武康县北的石山脚下。沈道虔从小就自然显露了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仁爱之心,在学问上他喜爱研习《道德经》和《易经》,对教导学生也很有能耐,经他授业的学生都有所成就。当时的郡县甚至远至州府都听闻了沈道虔的声名,征召他出任官职,前后达十二次,然而沈道虔始终不为所动。他乐在隐居,靠自己的力量所能过日子,而且一生始终不变自己的节操和隐逸的志向。

清贫又慷慨的沈道虔

“捉襟见肘”是沈道虔的生活写照,“慷慨大量”是沈道虔亮丽的生命风采,沈道虔是怎样活出清贫又慷慨的一生呢?

东晋末年历经了三年的孙恩之乱(孙恩于公元399年起兵造反,402年败死),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等东晋最重要的属地都遭到严重的掠夺,沈道虔居住的武康县也是遍地饥荒,沈道虔尽力救济贫困,并资助兄弟子侄们的生活。

县令庾肃之在县南废头里临溪的地方,为他建了一间小宅,让他迁到那里去住。那里虽然山水景致很好,但是他还是不时回去石山小庐,和他亡兄的几个孩子一起过日子,穷困中也不改志节。东晋的艺术家、长年隐居会稽剡县的高洁隐士戴逵(约公元331年─396年)传授给他琴艺;东晋的名士王敬弘(在南朝宋时任职尚书令)非常敬重他。

沈道虔整理家院的土地作成菜园种植蔬菜,在家宅后面种竹子。有人进了他的菜园偷他的蔬菜被他看到,他并没有上前去抓贼,反而远远地赶忙躲开了,等到偷菜的人离去,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看上他家后院冒出的竹笋,就偷偷地去挖采。沈道虔看到了,并没有出面制止,而是让家人购买大笋送给偷竹笋的人,并告诉对方说:“我们家屋后的竹笋,是要让它们长成竹林的,你如果想要笋子,我们可以买好吃的送给你。”偷竹笋的人听了感到羞愧,将笋子送回到沈道虔家门内,此后再也没有人来偷竹笋了。

沈道虔以宽容和善意化解了困扰他的问题,并启发了他人的良知。

有时他家里无米无菜的时候,他就捡拾一些人家不要的东西过日子,像是收获后散落在田里的零星稻穗。一同在田里拾谷穗的人因为争夺稻穗而发生冲突争吵,沈道虔碰上了就出面劝善,并且将自己所拾取的谷穗全部分给他们。这使争吵的人有了羞愧之心自动停止了纷争。由于沈道虔平日的雅量风范,当乡里人因为争夺而吵架时,常会羞愧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不要让沈居士知道。”

冬天到来时,沈道虔家里没有厚的衣服足以御寒,老师戴逵的儿子戴颙为他制作了新衣并送来了一万贯钱。沈道虔将全部钱财转送给贫困且缺衣的兄弟和家族弟子。

乡里的年轻人知道了沈道虔的节操与学问,纷纷跟随他学习,然而沈道虔有时欠缺食物,饿到没办法教学讲课。当地武康县令孔欣之知道了就帮助他,让他能够正常教课授业;从而,来跟从道虔学习的学生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07─453年)赞赏沈道虔的品德和教化学生的成就,得知他生活极为拮据贫困之后,就派遣使者来问候他,赏赐他三万钱和二百斛米。沈道虔把这些赏赐全数当作亡兄的子女们嫁娶的费用。宋文帝征聘他为员外散骑侍郎,他也不就职。

沈道虔的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将父亲的古宅和园地捐献出来,建造了一座佛寺。沈道虔一生都没有改变清高的志向,老来时仍然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但他毫不在意,读书和弹琴让他天天满怀喜乐,乐此不疲。@*#

资料来源:《宋书‧列传第五十三 隐逸》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