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刑罚得逃天债难遁 明代林广儿杀妻的结局

作者:怀忍忍
杀妻、杀仆的人,虽然一时躲过法律的制裁,终被天雷劈死。(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代王同轨《耳谈》中记载了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林广儿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林广儿本有正妻,又娶了两房妾室。他娶了小妾之后,宠爱小妾,转而薄待妻子陈氏。陈氏出身于官门书香人家,两个弟弟们全都是在地方卓有名声的秀才,因此陈氏的娘家人常常斥责林广儿的恶劣行为。然而,林广儿不仅没有改过,反而日益对妻子陈氏怀恨在心,竟而暗中策划杀害自己的妻子。

他先是在表面上假意殷勤,欢合如初,常常说自己过去做错了,以后一定痛改前非对她好,夫妻关系又变得融洽了。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邻里都认为他改过自新了,和陈氏复合如初。这时林广儿对妻子说了一个借口出门远行去了。

在某一日,他突然归来,将妻子和一位男仆斩首并自首报官,诉称自己提前回家竟意外看到妻子与男仆通奸,于是捉奸将他们两人杀了。

古人认为“万恶淫为首”,对通奸是绝不宽贷的。当时,对林广儿家发生的凶案,当地的官府也认可捉奸不加以细查,完全听信林广儿的一面之词,很快便宣判他无罪,甚至还认为他的行为值得赞赏。

当地的老百姓又怎么想呢?被杀的男仆是个药罐子,身体一直有病,非常虚弱,干不了活,这是邻里中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大家都怀疑林广儿是凶手,阴谋将妻子和男仆杀害了。邻里中的人为死去的陈氏和男仆鸣冤之声不绝于耳。

《耳谈》作者王同轨本人也屡次为他们二人鸣冤;陈氏的娘家人那方更是不依不饶。可是大家一直拿不出关键的有力证据,对林广儿莫可奈何。当地官府依然维持对林广儿做出的无罪判决。

林广儿受到乡里的舆论压力,在当地待不下去,就带着二个小妾,举家搬到了外地。之后《耳谈》作者王同轨也到外地出任县丞,离开了故乡。虽然,大家仍然找不出有力的控诉林广儿的证据,然而,这事并未就此停止。

王同轨的家乡还有另一位名人,名唤张举之。张举之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还是位知名藏书家,有专门的藏书楼,他一直留在家乡,亲闻了林广儿杀妻案后来的结局。

许多年后,事情的热度渐渐降低,林广儿居然又搬了回来,而且大剌剌招摇过市。就在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年,公元1598年)三月里的一天,忽然一道闪电从天上打了下来,同时暴雷炸响,雷声极大,当时有人手中拿着筷子,在雷震中都被吓掉了。

事后人们得知,林广儿当时被这场天雷打死,死状极惨,浑身焦黑,骨头都像木炭。林广儿的死讯传遍乡里,人们都说真是老天有眼,那天雷就是冲着林广儿而来的!就在他自以为逃脱了的正义制裁时,老天就降天雷打死了这个杀妻害仆,欠下两条人命且逍遥法外的恶人,当场的乡里人都是活见证!

善恶有报,人不治,天治!林广儿利用法律漏洞杀人之后,人间的法律漏放了他,舆论也奈何不了他,但终遭天雷击杀,一击毙命!他在外地逍遥多年,当他搬回案发地之后,上天才在知道其罪行的当地人面前执刑,以天雷劈死了这个恶人,在人间彰显善恶到头终有报的道理!@*#◇

资料来源:《耳谈‧卷十四》

责任编辑:李梅

——看更多【救世古鉴】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