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九 )

侯宝林﹙上﹚﹙1917—1993﹚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贫苦伶仃︰
侯宝林﹙1917—1993﹚,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都市贫民生活的艰辛。抱着碗领施舍粥,捡煤核,卖冰核,卖报,打执事,什么杂活都干过,最后沦落成小要饭的,经常忍饥捱饿。他只免费念过三个月的小学,不到一百天。

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白天,抽空学点唱段,三个月后,他和师傅一起搭班,在天桥“撂地”作艺。

他们管这种简陋的场子叫做“平地茶园”,还自嘲说︰“平地茶园,雨来就散,刮风减半,下雨全无。”通过两年多的边学边演,基本上掌握了唱、念、做、打以及文、武场面。后来由于阎泽甫离开戏班,奔了山西,侯宝林只好提前“出师”了。

*京剧演员︰
有一天,侯宝林到鼓楼市场蹓跶,碰见一桩巧事;一个“撂地”作艺的小戏班,唱完《捉放曹》,打罢了钱,刚要接着再唱,突然发现打大锣的不在了。班主李四急得直嚷︰“哎,大锣谁会打?”侯宝林自告奋勇︰“要没人,我行!”打完一场大锣,李四很满意,又听说他还会唱,就叫他第二天来参加演出。

正像说“评书”的常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从此,侯宝林就参加了这个戏班子,一待就是两年多。边演边学,学会了二十多出戏,最拿手的是一个人演唱的《拾万金》。每天能分到一角钱的戏份儿,刚刚够他一个人生活。

*相声偷艺︰
京戏场子旁边有个相声场子,演员有常宝臣、聂文治等。他们收入多,每人每天能分到三、四角钱。侯宝林心想,看来学这个本事能吃饱饭,我得学。可是,不正式拜师,人家不教啊!就利用演出的空闲,到相声场子“偷艺”。他在相声场子旁边的豆汁﹙豆浆﹚摊上,花一个大铜子买碗豆汁﹙豆浆﹚,坐在那里,两只耳朵对准相声场子,一字一句的听,一点一滴的揣摩。就这样,学会了不少相声段子。

不久,拜常宝臣为开蒙老师,有时利用相声场子早场与午场之间的空隙,见缝插针的表演几段单口相声,艺人称之为“说板凳腿儿的”。

*赚钱滋味︰
1935年以后,北京西单商场有个最有名的“撂地”作艺的相声场子,艺人有高德明、张杰尧、汤金澄、朱阔泉、褚德贵、高德光…等等。他们一边表演相声,一边出售《笑海》。张杰尧的“柳活”、高德明的《老老年》、朱阔泉的“双簧”、汤金澄的“口技”,最受欢迎。侯宝林曾在这个相声场子旁边唱京戏,又学会不少相声段子。

“撂地”作艺最怕下雨,有一天,从清早到下午四点,整整下了大半天雨。侯宝林在西单商场里转悠,兜里空空的,已经饿了多半天了。于是对相声场子的场主说︰“您把场子打开,我晾晾板凳,说几段。我在茶馆里借宿,早七点爬起来,到现在还水米没沾牙呢,帮帮忙吧!”

他摆好板凳,扫扫积水,不一会儿,来了不少观众。他说单口相声,一段接着一段,一直说到晚上。除去场租,净挣两块五毛多钱,美美的吃了顿饱饭。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挣这么多的钱。从此,他对说相声更着迷了!

由于侯宝林的启蒙老师常宝臣病故,之后侯宝林就正式拜朱阔泉为师。那时,他常常在朱的相声场子里帮忙,除向朱学艺外,还向褚德贵学了《戏剧杂谈》,向汤金澄学了《山西家信》。1939年在天桥“新民茶社”为老师捧哏,从此,正式登上曲艺舞台。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 *坎坷起步︰
    张杰尧﹙1893—1971年﹚,艺名“张傻子”,汉军旗人,祖籍浙江嘉兴,世代作官,后渐衰落。因此从他父亲张武林起,成了变“戏法”、说“评书”的艺人。
  • *出身及特色︰
    马三立,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续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壆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锡,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 常宝堃﹙1922—1951﹚,满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于张家口。父亲常连安,艺名“小鑫奎”,原在富连城科班学戏,后来与吴铁庵一起研究戏法,以变戏法谋生。常宝堃六岁开始随父“撂地”卖艺,表演戏法的“说口”。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取笑、机敏聪慧,颇受观众的喜爱。张家口盛产磨菇,人们亲昵的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小磨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