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則存 不變則亡:淺說梁啟超

作者:慧淳
font print 人氣: 447
【字號】    
   標籤: tags: ,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知,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改革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戊戌變法期間,他作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積極投入了「公車上書」等、具有進步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又借主筆《時務報》的便利條件,以其筆鋒之犀利,使「海內觀聽,為之一聳」!成為名重一時的維新鬥士和功績卓著的時代號手!

自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如狼似虎般地湧進中國,特別是中日甲午戰後,清政府進一步喪權辱國,中華民族危在旦夕。對此,梁啟超在從1856年至1857年、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在《時務報》等刊物上,先後發表了50多篇政論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喚起國人警覺,大聲驚呼亡國滅種的大禍,已經迫在眉睫,他說:「敵無日不可以來,國無一日不可以亡。數年以後,鄉井不知誰氏之蕃,眷屬不知誰氏之俎,魂魄不知誰氏之鬼。及今猶不思洗常革故,同心竭慮,摩蕩熱力,震撼精神,致心皈命,破釜沉船,以圖自保於萬一。」

他還啟迪國人思考:亡國之禍,原因在哪裏?在於清王朝統治者的腐敗!他指出:「越惟無恥,故安於城下之辱,陵寢之蹂躪,宗祐之震恐,邊民之塗炭,而不思一雪。乃反托虎穴以自庇,求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越惟無恥,故坐視君父之難,忘越鏑之義,昧嫠緯之恤,朝睹烽燧,則蒼黃瑟縮,久聞和議,則歌舞太平……」。

那麼,怎麼樣去挽救國家的危機呢?他的治國方略,就是變法維新,就是剷除腐敗與獨裁!

梁啟超關於變法維新的主張,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義》一文中,有較系統的觀點,他突出一個「變」字。強調:而今腐敗已經透頂,民怨己達極點,不變也得變,變也得變!變法則存,不變則亡。他說:「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笈日不變,則天地人類並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公理也。」他還說:「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

根據他的這個觀點,告誡人們一個道理,當今的國勢,變也得變,不變也得變,只是變得早和晚、誰掌握變的主動權而已。若清政府變,則主動權在清政府手中,可以越變越好,對國有利;如果還不主動自覺的變,則處處被動,處處挨打,臉丟光了,命丟盡了…總之就會越變越壞,國將不國,完全變成他人的附屬和殖民地。因而為保國保種計,必須變法維新,這也是人心所向、國家轉機所在。

至於怎麼變法?梁啟超也提出了具體措施,如廢科舉、興學校;開民智;興選官;興民權,重民生:立農工商政,修鐵路,開礦山; 開武備學堂,練海陸新軍等。而變法之本,在於扶助人民,培育人才,有了人才,才能除舊布新,推行改革。

梁啟超的「洗常革故」和「變亦變,不變亦變」的變法維新思想,在當時確乎振聾發聵,動人心弦,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順應了國勢,反映了民意。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他能夠激流勇進,這說明他有著一股強烈的成新、汰舊的愛國熱忱,正如他在一首詩中自勉的那樣:「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誘)新知。」

粱啟超在讚揚《陸游詩集》時,詠道: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多麼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除舊振新,勇猛精進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