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你不了解的孫權 見證神蹟弘揚佛法

作者:劉曉

孫權建造了阿育王塔,供奉佛舍利,該塔就是明成祖朱棣後來修建的大報恩寺的前身。圖為約翰‧柏納‧費歇爾‧馮‧埃爾拉赫於1721年出版的《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所畫的大報恩寺。(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清脆的駝鈴聲、滿載貨物的各色駝隊、廣袤的草原、漫天的野花、清澈的河水、漫漫的征程,古絲綢之路留給後人太多的遐想和故事,而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了中國。史載,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好佛,當他夢見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後,便在公元68年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經、佛法,並於第二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明帝還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不少天竺僧人亦來到中國傳法。

初見沙門

三國時期,佛教傳入東吳,但根據《金陵梵剎志》記載,東吳孫權在位的時候,佛教尚未興盛。

公元 248年,吳大帝孫權正在建業宮中處理政務,有司進來稟告說,日前有一胡人進入東吳領地,他自稱沙門,容貌服飾怪異,應該對他進行查驗。孫權頭一次聽說「沙門」,便問他都做了些甚麼。有司說他在自建的茅屋中設立佛像,對外宣稱佛乃大徹大悟之人,超越生死,能解救世人苦難。但他高鼻深目,又剃髮,沒有多少人敢信,所以⋯⋯孫權打斷了他的話,說「當初漢明帝夢見神人,就自稱為佛。此人所信仰的,會不會與之相同呢?你且帶他來見孤。」

很快,有司領這個沙門來見孫權。孫權見此人氣宇軒昂,二目灼灼,心下就很高興,便先問他名字和從哪裡來。沙門自我介紹叫康僧會,祖先是康居國人,世代居住在天竺,但他卻是在交趾(今越南)長大的。史載,康僧會是在父母雙亡後,守喪已畢,出家為僧的。他嚴格遵守佛家戒律,為人寬厚文雅,並且卓有見地。為弘揚佛法,他來到東吳。

好奇的孫權問他佛到底有何靈驗之處,康僧會答道:「自如來佛涅槃到現在,攸忽之間千年已過。當時佛祖遺骨化為舍利子,神光閃耀,阿育王曾造了八萬四千座塔來收藏。後世修塔建寺,即是為了弘揚佛祖的遺願,望陛下相助。」

似信非信的孫權表示,如果康僧會能弄來舍利子,讓他親眼看到,孫權就為其建造塔寺;但如果是矇騙孫權,那國家自有刑罰在。康僧會請孫權給其七天時間為限。

清朝人畫的孫權畫像。(公有領域)
清朝人畫的孫權畫像。(公有領域)

有緣親見舍利

回到茅舍,康僧會將經過說與弟子,大家都知道這並非易事。抱著「佛法的興廢,在此一舉!」的決心,康僧會沐浴更衣,在靜室中誠心齋戒,並將一個銅瓶供奉在香案之上,日夜燒香禮拜,迎請舍利降臨。

然而,七天到了,瓶中空空。康僧會請求再延長七天,孫權應允了,可十四天過去了,同樣不見舍利降臨。孫權有些生氣,便要將康僧會拿下治罪。康僧會表示祈請舍利,並非如運水搬柴般容易,或許是自己的弟子中,有因懼怕王威而不能心淨神清的,以至佛祖怪罪,因此請求再寬限七日。孫權答應了。

康僧會告訴弟子要發誓:「若再無靈驗,就去死!」於是大家更為虔誠地祈求。又到了第七天,早晨、中午、傍晚,瓶中仍舊空空。但是到了五更時分,瓶中鏗然有聲響,康僧會親自前去看視,果然得到了舍利。這便是感應舍利的由來。

天明後,康僧會懷抱銅瓶去見孫權。滿朝文武也都前來觀看。只見五色光彩閃耀在銅瓶之上,眾人讚歎不已。孫權拿起銅瓶將舍利倒在銅盤上,舍利往下一衝,銅盤當即粉碎。孫權肅然起敬:雖延誤了日期,到底不假。孫權慨歎道:「這真是希有的祥瑞之事。」

康僧會又告訴孫權,佛舍利堅實無比,「烈火不能焚燒,金剛之杵不能破碎」。孫權於是下令將舍利放在鐵砧之上,讓力士手持鐵錘用力敲擊,結果砧、錘都打出了凹槽,而舍利卻完好無損。孫權自此欽服。

敕建寺院 弘揚佛法

孫權沒有食言,當下敕令建塔修寺,讓康僧會師徒在其中傳揚佛法。因為這是江東第一座寺院,便命名為「建初寺」,將寺院一帶稱為佛陀里。此外,孫權還建造了阿育王塔,供奉感應舍利,該塔就是明成祖朱棣後來修建的大報恩寺的前身。從此,孫權篤信佛教,江東佛法也日漸興盛起來。

603px-Buddhist_Stupa_containing_relics_of_Buddha,_National_Museum,_New_Delhi
阿育王所造塔中的舍利,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Hideyuki KAMON/維基百科)

 

2008年8月,在大報恩寺遺址地宮出土的鐵函中發現了七寶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級文物與聖物,內藏「佛頂真骨」。這再次證明了當年孫權建阿育王塔是真實的。

現世報應孫皓始信佛

孫權去世二十多年後,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即位,他為政暴虐無度,下令廢棄各種不正統的地方祭祀,不相信有神佛之事,並且要拆毀廟宇。大臣們都勸他不能這麼做,稱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要後悔就來不及了。孫皓於是派不信神佛且善辯的張昱去建初寺詰問康僧會。

張昱和康僧會你來我往,從早晨辯到傍晚,張昱都不能讓康僧會屈服。之後,孫皓聽張昱說康僧會才智明達,非凡夫能測,便將他迎到朝堂,詢問善惡報應之事,康僧會用簡單的語言讓孫皓明白「行惡的為他設了地獄,修善的為他設了天堂,地獄天堂又有種種細節,依善惡程度來定其受苦與享樂的多少,以此來勸善懲惡」。無法駁倒僧會的孫皓雖然不再毀掉寺塔,但仍不相信佛法。

一天,衛兵修治後宮花園,從地下挖出一尊金像呈獻給他,他便讓人將其放在不乾淨處,用糞湯灌滿,與群臣取笑為樂。但很快他全身腫脹,私處尤其疼痛,一時掀翻桌子,從座位上跌下來,狂呼亂叫。太史占卜說:這是冒犯了大神。在孫皓去佛寺焚香懺悔後,身上很快不疼了。他自此對佛法惡念全消,並請康僧會為自己說法,詳問福樂與罪過的緣由。因為孫皓生性凶暴粗魯,難以接受精深奧妙的含義,所以康僧會只是給他敘述一些淺顯的善惡報應之事,對他加以開導。

孫皓本有悟性,聽完後心生善意,十來天後,病便好了。孫皓此後令宮中人悉信佛法。但孫皓到底本性難移,終日胡作非為,致使國勢日衰,直至滅亡。

不過,孫權的弘揚和支持,以及孫皓的改弦更張,都推動了佛法在江南的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法在江南的興盛與此不無關聯。@#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漢朝滅亡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往來依舊持續,中華文明繼續照耀著扶桑之國。在此期間,更多的漢文典籍輸入日本,日本人也開始大量使用漢字記事;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在此時東傳到了日本。
  • 提起張三丰,閃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然而,其中的描寫不少是杜撰,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並最終修成神仙,他在世間留下的神言、神跡,引無數人從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兩個朝代。一句「乾坤壺裡坐,這個老先師」正是張三丰對自我最為真切的概括。
  • 張三丰畫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瀟灑自如脫拘束。朝從扶桑日頭起,暮去崑崙雲腳宿。」業已得道成仙、瀟灑自如遊走在人間的張三丰,除了濟世救人,化解危難外,還一再勸世人回頭是岸,莫誤在名利之中,總道是「古今名利總塵埃」。此外,他亦引導有緣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 張三丰修行過的武當山有兩個。古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地區武安市境內,俗稱「老爺山」。唐宋元時期,那裡都建有道觀,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張三丰夢受真武大帝教功,應該是在古武當山。元朝初期,張三丰從金台觀攜徒到古武當山修煉丹土與掌法。現在留下來的張三丰太極掌法就是傳自古武當,而現在的邯鄲成為世界太極拳的故鄉也絕非偶然。
  • 「神靈布滄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滿乾坤民眾信仰無疆」,這是湖北武當山位於金頂的太和宮的楹聯,而民眾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廣泛崇道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在其後的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這與蓋世真人張三丰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無疑,正是遊走在世間、留下諸多神跡的大道張三丰,重振了人們對神和修道的信心。
  •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蕩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歎。這其中被有著統一天下雄心的曹操讚譽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雖然在後世不如曹操、劉備、諸葛亮那般為世人所重視,但其所取得的功績卻是不容忽視的。
  •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君主把臣下當牲畜,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對待;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作為江東雄主,孫權相當成功地詮釋了君臣恩義,不妨以江東四傑為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