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君臣之——禮

作者:雅蘭

明 仇英 《孔子聖跡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第二季「人與人之和」,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歡迎來到馨香雅句,我是雅蘭,上期我們講到中國文化裡,君臣會尊重天命,各盡其責,那麼君臣之道具體該怎麼樣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春秋時,魯國的國君魯定公也向人請教過,當時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意思是:國君指使臣子,臣子服事國君,應該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指使臣要按照禮,臣服事君要盡忠。

有人說孔子是以人為本的角度上思考的,首先把對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然後才是彼此的角色。上級和下級雖然在職務上是有區分的,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我在上位,就覺得居下位的人低我一等,這樣最容易生傲慢的心,對下屬看不起。而下級一旦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然也就不再聽上級的話,所以上級對下級要以禮相待。

怎樣以禮相待呢?我們先和大家從一個故事說起,三國時的劉備,最開始只是在街上賣草鞋為生,卻能夠三分天下,成為三足鼎立的君王之一,當然他是有一個很好的團隊,而其中的關羽、張飛、諸葛亮、趙子龍,這可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些人都成為他的將相,並且忠心耿耿,生死相隨,劉備是怎麼做到呢?

有人說劉備是以仁德出名,他對待關羽和張飛自不用說,親如兄弟,同生死共患難。他為請諸葛亮出山,親自三顧茅廬,劉備快去世的時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如果能輔佐就輔佐,不行的話,你可以取而代之。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他團隊成員以禮相待,而且對其愛護信任甚至比親人還親,所以周圍人都忠心耿耿。而在現代社會裡,這種仁和禮的精神通用嗎?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這麼一家企業,從1994年創立,2018年上市,他們是做餐飲企業。

中國的美食聞名世界,但中國餐飲業做到上市的公司並不多,這家企業的案例曾被放在商學院的教材裡,被很多企業家學習,而百勝集團,就是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等的國際連鎖巨頭,都曾組織200個區域經理去學習。這家企業是誰呢?這家企業就是「海底撈火鍋」。有人說做火鍋的店那麼多,究竟他們是特別在什麼地方呢?

去過他們家吃飯的人都知道,通常會有很多人排隊,除了味道好之外,他們店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服務,熱情到讓你感動。很多服務之前是聞所未聞,比如對排隊的人,有人會幫你做美甲、按摩、擦皮鞋等等,為了防止孩子吃飯燙到,會給孩子的碗加上隔熱層,為了方便客戶進餐,會為長頭髮的女孩子準備橡皮筋等等,員工如此用心竭力,領導都做了什麼呢?

他們的創始人張勇說,很多人會看不起服務員,但是他會從心眼裡關心他們,把員工當家人看。這些員工很多都是他從老家帶出來的,來到外地第一件事就是張勇會先幫他們安排好住宿,並且找專人打掃宿舍,換洗被單,北京沒來暖氣的時候,他們會給員工發暖水袋,一個暖水袋沒多少錢,但員工卻感覺十分溫暖,因為這是在家裡媽媽才會幹的事。有的員工在北京打工,老家的孩子沒人照料,張勇還在他們的老家建寄宿學校,專門給員工子女上學,不僅如此,張勇還會給優秀員工的父母發補助,還會經常組織家長外出旅遊。有人說在海底撈你要想跳槽,得先過了爹媽這一關,因為很多父母說:「兒啊,你可好好幹啊,你看人家對咱多好!」張勇說海底撈真沒什麼形式主義,就是實實在在把員工當家人看,員工也把這裡當家,盡心竭力地去服務好每一位顧客。

其實回想劉備不也這樣嗎,他把關羽張飛當兄弟看,把諸葛亮趙子龍當家人看,而這些人都衷心耿耿,所以中國有句話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點閱【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對曰:「君使臣以(3)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第三》)
  • 臣本布衣(1),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2)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顧(5)臣於草廬之中,諮(6)臣以當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8)。(諸葛亮•《前出師表》)
  •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 「相由心生」源於中國唐代「裴度還帶」的故事。唐代名相,輔佐四朝君王的社稷重臣裴度,年少時顏丑平庸且又貧困潦倒。一天,一個算命先生看到裴度的面相後,說他是餓死的命。裴度恐於厄運,便常到寺院燒香禮佛,平日也謹言慎行,力心行善。後來算命先生再次巧遇裴度,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化解,且日後榮身宰相大富大貴。於是很好奇的問裴度是如何破解的,裴度說他並沒做甚麼,只是無意中在香山寺見到一條玉帶,是一個姑娘為了搭救身陷囹圄的父親而準備的,裴度得知後於是就還給了她。裴度不貪戀錢財,日漸行善累積的福分,不僅使相貌得以改善,就連命運也得到很大的改觀。可見,人的命運雖是既定,但也會因平日的言行發生改變。這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相由心生,命由心造」。
  • 桓公之賢,在於能將治國大任交付賢臣管仲,而從管仲的立場看來,桓公的確需要他煞費苦心,才能由平庸之君,搖身一變為天下之霸主。他曾經用盡方法來開導桓公,使他具備霸者的風範與能力。
  •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君主把臣下當牲畜,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對待;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作為江東雄主,孫權相當成功地詮釋了君臣恩義,不妨以江東四傑為例。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劉備自桃園結義、代理徐州、依附荊州,歷遍坎坷,卻在三顧茅廬後得遇臥龍諸葛亮,不斷取得聯吳抗曹、收取荊州、坐擁益州之功,最終建蜀稱帝,建元章武。赫赫帝業,大半源於諸葛亮之謀。
  • 說起虛心納諫的帝王,人們一定會想到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由於他的仁德和賢明,身邊聚集了許多忠心耿耿、直言不諱的臣子。但是天子高高在上,不怒自威,太宗為了聽到臣子的逆耳忠言,背後付出了許多努力呢!
  •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博仁/大紀元製圖)
    精美的宮殿,浩大的工程,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就能夠輕鬆實現。但是這樣做是否真的有利於國家呢?博古通今的唐太宗常常以史為鑑,權衡自己是否放縱私慾,是否為百姓為出發點做出決策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