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font print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5日訊】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祖父為鈴醫,父李言聞(號月池)為當地名醫。少年時期開始系統地閱讀過一些醫籍,曾隨父診病抄方。但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李言聞不願李時珍以醫為業,要他走科舉道路,還特領他去拜訪進士顧日岩為師。顧日岩家中藏有大量書籍文獻,李時珍因此有機會閱讀到許多文獻和一些珍貴的書籍。

李時珍在14歲考中秀才。17歲、20歲和23歲時,三次赴武昌參加鄉試,但均未考中。從此之後,他放棄考科舉而決心隨父親學醫。他刻苦鑽研醫理,用心汲取前人醫療經驗,並且善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加上對病家的高度同情心,他行醫不僅療效好,而且醫德高尚。短短幾年之中便享有聲譽。其間,他因診斷治癒了楚王府中小兒的「蟲癖」怪病,醫名更增,旋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並掌管「良醫所」事務。後又被薦舉到北京「太醫院」任「院判」。但是,他對此並不感興趣,任職一年多便託病辭歸。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發現以往的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重複或遺漏,深感這將關繫到病家的健康和生命,於是決心重新編著一部新的本草專書。從34歲起,他開始著手進行這項工作。除認真總結吸收前人經驗成就外,還向藥農、野老、樵夫、獵人、漁民等勞動群眾請教,並常親到深山曠野考察和收集各種植物、動物、礦物標本。對某些藥物親自栽培、試服,以取得正確的認識。經過27年漫長艱辛的努力,參考了800餘種文獻書籍,以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基礎,進行大量的整理、補充,並加進自己的發現與見解,經過三次大的修改,至萬歷六年(1578年)他60歲時,終於編著完成《本草綱目》這部藥學巨著。

《本草綱目》全書52卷,收載藥物多達1800餘種,附圖1000餘幅,藥方11000餘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的進展,是我國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草綱目》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錯誤:如把實為兩藥而被混為一物的葳蕤與女萎分清;把同是一物而被誤為兩藥的南星與虎掌統一;把被誤為蘭草的蘭花、被誤為百合的卷丹區分開;把被誤列為草類的生薑、薯蕷歸為菜類等等。同時,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一是按照「從微至貴」的原則,即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進化論的觀點;二是「物以類從,目隨綱舉」,以綱轄目,依首歸類。所以用「綱目」,一是「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以類從」;二是「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每藥標一總名,正大綱也。大書氣味、主治,正小綱也。分注釋名、集解、發明,詳其目也;三是同一種藥物,由於其不同部分均可供藥用,則以此藥總體為綱,各部為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等列為目;標梁為綱,而赤、黃染米皆列為目之類」。

《本草綱目》對每種藥物的記述,包括較正、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藥物的名稱、歷史、形態、鑒別,到採集、加工、功效、方劑等。尤其是發明這一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和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對於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症狀、衛生預防等作了不少正確的敘述,而且,還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在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農學、天文、氣象諸多方面,有著廣泛的論述。

(中國金衛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前,記者在上海影城采訪時与正在為新片做宣傳的李連杰不期而遇,身穿黑色茄克,頭戴藍色棒球帽的他一出現,立刻被聞風而來的各路媒體圍了起來。記者們的熱情讓李連杰無法回避,索性坐下來和大家來了一次"親密接触
  • 千年幻霧嬌流夢 半醉半醒鎖心朦 曦蝶彩舞啄露蜜 月桂凝芳沁香濃
  • 雨後初晴豔九洲, 青山脈脈水悠悠。 天地彩虹秀, 神韻展風流。 師父創世新宇宙, 了卻蒼生古今愁!
  • 湖光山色不勝收 煙雨濛濛隱揚州 細雨才尋芳草夢 翠鳥已登萬花樓
  • 桑榆灑落漾餘暉, 天淡雲閒遠是非。 蘸染彩霞橫迤邐, 孤踪林靜晚風歸。
  • 「小舒,小舒⋯⋯」沉黑的昏睡中,一聲聲輕柔的呼喚似在咫尺,又似在天涯。重傷的男子斜倚在床頭,如玉山之傾。他眼睫低垂,臉白如紙,雙唇更沒了血色。
  • 自古傷春春未去,只將綠服換青裝。 薰風邀蝶入清夢,自在翩翩過翆篁。
  • 清新淡雅女兒茶, 一品香魂透碧紗。 幾請嫦娥來暢飲, 曾經天界醒神花!
  • 斗柄東南暖雨濃, 妙果初萌謝落紅。 三新祭祖迎立夏, 萬物自此樂繁榮。
  • 朝陽一次次歡快地跳出懷柔的群山 八達嶺就是守護著大明皇陵的昌平永安 炎黃大戰的戰鼓隆隆聲擂響在懷來阪泉 北出赤城過了獨石口一路延伸就是廣袤的蒙古大草原 五千年文明一幕幕精采地展現 象耕鳥耘孝感動天的故事萬古流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