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級和尚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2日訊】過完這個中秋我忽然想起來,很多年都沒有在過中秋了。不過今年好象特別凄涼一點。

  讀書的時候總還有几個同學,談得攏的時候渾渾噩噩就把中秋消磨掉了;心情挹郁一點呢,就不和別人一起軋堆。一點強說愁的姿態,一點傲气,足以抵消不少的感慨了。所以印象里前几年的中秋不過是喝一點酒,念几首被念濫的詩詞,附庸一會儿風雅,聊以發揮我的生生不息的冒泡的傻气,也就過去了。

  今年的中秋就真的很落魄了。讀書的時候還不明白安身立命的艱難,總是虔誠地有所希望,有所寄托,念念不忘要做一個精神貴族。到了應付生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手足無措。那种慌張的滋味,就好象老式的女子,例如毛福梅,例如孫荃,突然要面對咄咄逼人的丈夫和他們的新歡一樣。

  然而雖然很惶恐,中秋節還得給自己一個交待。于是騎了車出去。
  
  夜了,有點涼,加了件毛線背心。
  我并不是過于自戀的人,通常不會說,某年某月某一天,我穿了某一套衣服,在某人的眼里看上去美麗動人。然而羞愧得很,我牢牢記得這天穿的衣服,白襯衫,白褲子,加的毛線背心是媽媽手織的,紫白雙色。在那些疑真疑幻的色彩心理里,白色是決絕的顏色,在人群里將自己隔絕開來;白色亦是奢侈的顏色,在我充滿汗水和塵土的城市生活里。

  我是個曖昧且懶惰的人,難得有一套兩套白衣裳。然而這一年的中秋節,的确是覺著了一點孤獨吧。“面對我前面的人群,我得穿過而且瀟洒”,或者,下意識地用一個仿佛瀟洒的姿態掩蓋著狼狽不安的情緒。

  從清河坊出去,時候不過八點多。柳浪聞鶯公園里有例牌的燈會,正熱鬧。火樹銀花,人頭涌動。老舊的自行車在人潮里穿行頗是吃力,我停下來朝河坊街的一面張了一張。第一間房黑著燈,映著周遭的紙醉金迷,不免有點凄涼。那儿便是舊時的句山樵舍,陳兆侖构于斯,陳端生生于斯,“傷心已感年華改,彈淚偏逢梓里遙”,再生緣的一句唱詞咿咿呀呀的,在心尖上悠悠地打著轉,一哆嗦一哆嗦地冷。

  哪儿都是人。我想,恍恍惚惚的,就出了神。自小是容易走神的人,常常騎在車上就忘記了騎車,陷入到沒有邊際的冥想中去,我為人夢人為我夢,生為死晝死為生夜,蝴蝶濠魚的影子疊在別處的世界里,于是只剩下一堆白色衣裳們挂在我的肉身上,附著26寸的老舊永久,在街上緊一陣慢一陣地,直至撞上一個路人。

  1997年的太多時候,我習慣了從生活中抽离,閉嘴,走神,茫然四顧,茫然四顧。

  湖濱開始,慢慢多了叫賣的小販。
  “荷花燈,荷花燈……”
  “夜光手鐲,一塊錢!夜光手鐲,給伢儿來個夜光手鐲!”
  不知道為什么,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小販們的叫賣聲總叫我踏實,過了頭的熱情后面隱藏著一張張為生活勞碌的面孔,生活的重擔于此扑面而來,把我從虛空中喚回。在叫賣里我常常不自覺地裂開嘴笑,感覺到生活和淚水一樣慢慢充盈起來。

  從湖濱轉入白堤,從白堤轉入蘇堤。一路上有很多三口之家。操勞慣的主婦們在節日里釋放了她們的心情,給孩子,也給自己,買上一個夜光手鐲。一個家庭,三個人,兩個手鐲,分別戴在孩子和妻子的手上,而父親們,多半綻著不自覺的笑容。

  這些廉价的、有放射性物質的夜光手鐲!曾經有一個地質隊的朋友詳盡告訴我,它們對于人體的害處。然而在這個中秋之夜,我強烈地感覺到它背后排山倒海般的幸福。孩子們的流光溢彩的玩具,妻子們在令人疲倦的家務中暫時松懈下來了,而父親,這是他能夠負擔的禮物,給妻儿快樂的禮物。在含辛茹苦的生活中吮出一點淡淡的蜜意。

  曾經認真地設想過我的中年生活,希望能找到一個手掌粗糙的人,和我在街上開一個小小的面攤。改裝的板車,帆布頂蓬,夜里九點推到街頭。有客人來了,便在雪白的汽燈下,把青翠的蔬菜扔到鋁鍋里,燒一指寬的手拉面條,自包的水餃餛飩。鹵汁儿是調好的,澆頭有大排,豬蹄,荷包蛋。顧客多半是夜班的人吧,還有善于說話的的士司机。到三四點鐘沒有人客的時候,就給自己燒兩碗夜宵,然后撤了火,把板車慢慢地推回家去。

  ──或者碰到賣夜光手鐲的人,便給家里的孩子買一個?雖然他或者她已經睡下了。

  到淨慈寺,在山門外轉了一圈。

  淨慈寺我略有點熟。傍晚或者夜里,我喜歡到這里坐坐。正門的台階我是數過的,有十一級。正門通常是不開的,据說它只在大年初一的第一個時辰開。這一夜仍然沒有開,邊門倒是開著。于是湊過去跟守門的和尚聊天。

  他約略有四十二三歲,個子很瘦小。他告訴我,他是四川人,在峨嵋出的家,新近在淨慈挂的單。
  “出家多久了?”
  “十五六年了吧。”
  我算了算,十五六年前他大約二十七歲,差不多正是孕育過一段愛情又破滅了的年紀。愛過,灰了心,于是出家,似乎是很合理的揣度──不過也只是揣度而已,他顯得很适應現時的生活。
  “為什么到這里挂單?也就是到處走,听人家說西湖好,就過來了,看看。”

  從峨嵋到西湖,中間又走過許多胜地,這個職業似乎給了他比常人多一些的自由和實現詩意向往的可能。我這么想著,忽然起了一點騷動。
  “你在跟什么人閑聊天,好進去做事了……”一個年輕的和尚大聲呵責他。
  年輕的和尚走開以后我問:“他是誰?”
  “我要進去了。”他歉意地說,“他是這里的管事,佛學院畢業的,是處級干部哩。”
  這呵責是由于我是個女子嗎?我不免想。在處級和尚的前面,我倒想起了清平山堂詞話里頭,《五戒和尚赶紅蓮》的一個偈子,“十里荷花九里紅,中間一棵白松松”,偈子里的活潑潑的生机,故事里的活潑潑的生机。
  原來,夜里三四點鐘風里傳來的僧人們做早課的聲音,那樣綿長柔和單調蠱惑,那樣感動我的天籟里也有著處級科級的森嚴?

  出淨慈,過汪庄,玉皇山腳,万松岭,回到清河坊。繞了一個圈圈,我的中秋之旅,回到了床上看月亮。

(万維讀者网絡)(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是魯迅早逝,魯迅思想中的犀利和尖辣被毛澤東所看中,成爲“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毛澤東引得最多(但恰恰是歪曲地誇大了魯迅的尖刻一面而放棄了其人性的一面),而且幾乎是唯一沒有被查禁的現代作家。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魯迅活著,共產黨政權能否接納他或容忍他。解放初,有人曾經詢問道:“如果魯迅活著,新政權將如何安排他?”據說郭沫若的回答是:“這個問題嘛……要看魯迅的表現而定……”(《人間魯迅》,《讀書》1998年第9期)實際上不用看,胡風就是明證。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江澤民主席訪問法國。在愛麗舍宮与希拉克總統會談。會談就要結束,由于法方只字未提人權問題,江澤民當場拍板購買十架A--300客机。這時,希拉克總統請江主席欣賞自己的領帶。江主席看了看希拉克的領帶滿口夸獎,什麼法國時裝,皮爾極d丹滔滔不絕……希拉克說:您再仔細看看。江主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不就是條領帶嗎”?這時,中國駐法大使眼尖,用上海話告訴江主席,領帶斜紋上有隱形字母,是自由、平等、博愛的法文縮寫。
  • 公活佛,人們簡稱「濟公」,或是「濟癲」或「濟癲僧」等。据說他本姓李,名修元,是宋朝時的天台人,于杭州西湖靈隱寺剃度出家,法號「道濟」,由于他經常裝瘋賣傻,并以癲狂渡化世人,因此才有「濟癲」這樣的稱呼。不過,他瘋歸瘋,傳說中他可是佛法無邊,并且濟困扶危,所以外號「濟公活佛」。
  •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是一本真經、好經,可惜被歪嘴和尚念歪、念坏了。我沒有系統、深入地鑽研過,不知共產原教旨主義是否十足真金,“真正的”社會主義是否比資本主義更民主。我只知道,所有以共產意識形態為國教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政治上專制、經濟上落后、人的權利和尊嚴得不到有效維護的國家;我只知道,二十世紀最后十年,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惊天巨變,繼東歐一些晚輩社會主義江山變色之后,老資格的社會主義大宗師蘇聯也一頭栽進資本主義怀抱!
  • 清心寡欲一般人以為這是對和尚道士那些出家人的要求,其實不然,對紅塵中人一樣重要,尤其是統治者。《戰國策》中有一篇「魯共公擇言」,講的是梁王魏嬰有一回在范台宴請諸侯,喝得很高興,就來向魯共公敬酒。
  • 二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發現兒童經過訓練可具有「手指識字」的特異功能,台灣大學教務長李嗣涔今天表示,他已經訓練出至少十個學生可以手指識字,而且學生在手指觸摸到佛、菩薩、希伯來的上帝等字眼時,腦中會出現發光且微笑的人或是和尚、十字架等異象。

  • 大陸河南省平頂山市任姓農民最近結合寶豐、郟縣等地約五十八名農民,假冒嵩山少林寺超級武僧四處行騙,日前被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捕獲,並收繳出冒牌和尚行騙用的假膏藥及各種證件、傳單等約一萬多張。
  • 在泰國,超空曾是一位頗受敬重的住持和尚。超空于1908年10月12日生于(蘇林省)斑拿巴,乳名求德。就在他剛剛出生后,他的舅舅奈楞因病去世了。奈楞生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天夜里都打坐內觀。他生前十分關心疼愛他的妹妹 -- 超空的母親南仁。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