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不以貌取人 諸葛亮娶了位發明家

文/孫書香
font print 人氣: 3703
【字號】    
   標籤: tags: , ,

幸福的婚姻與容貌無關。諸葛亮不看重女子的外貌,於是得到了一位賢德的發明家妻子。

諸葛亮父母早亡,後來跟叔叔移居到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他一表人才,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面如冠玉,到了25歲還沒有成親。

諸葛亮結交了當地名士黃承彥,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聽說諸葛亮準備娶妻,就對他說:「我有個女兒,很醜,臉黑、頭髮黃,不過她的才能倒是與你般配,你願意娶她嗎?」

諸葛亮早就聽說過黃承彥的女兒不同尋常,她叫黃月英,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自幼才識過人,凡韜略遁甲之書,無所不曉。所以諸葛亮就滿口答應娶這位奇女子。

明 張飌《諸葛亮像》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諸葛亮親自上門去黃府提親。黃月英送了他一把羽扇,並問他可知道送羽扇的用意?諸葛亮說:「是禮輕情義重吧。」黃月英說:「可知還有其二?」諸葛亮不解其意。黃月英便說:「您剛才與家父暢談天下大勢,顯得氣宇軒昂,講到即將出山就眉飛色舞,但提及曹操袁紹,您就眉頭緊鎖、憂心忡忡。我送您這把扇子,就是用來給您遮面的呀。」聰慧的黃月英認為,大丈夫做事不可喜怒形於色,應沉得住氣,情緒外顯成不了大事。每逢遇決斷大事時,可以用羽扇遮面,緩衝一下,冷靜下來再說。

娶了黃月英後,諸葛亮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生死危難之際,諸葛亮也都是輕搖羽扇,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這後面也有妻子黃月英的功勞。

黃月英聰慧超人,創造了很多實用工具,她發明過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還發明過木狗、木虎、木人,諸葛亮連連稱奇。據記載,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其創作靈感直接來自於妻子黃月英,諸葛亮不過是把妻子的想法加以改善並造出來而已。

黃月英十分賢惠。婚後不久,諸葛亮即隨劉備出山,長年在外南征北戰,而黃月英在家裡忙裡忙外,農桑家務,她都處理得妥妥貼貼,成為諸葛亮的強大後盾。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其創作靈感直接來自於妻子黃月英。圖為山東淄博市博物館展出的木牛流馬模型。( Deadkid dk/Wikimedia Commons)

諸葛亮去世後,黃月英也很快就病逝了,臨終她以「忠孝」勉勵兒子諸葛瞻。後來國難時諸葛瞻慷慨赴死,壯烈殉國。

古代聖賢及高德之士,均以德為重,諸葛亮終生只娶一妻,他重德輕色,不愧是真賢士。

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娶妻娶賢的說法,幸福的婚姻與容貌無關。諸葛亮不看重女子的外貌,於是得到了一位賢德的發明家妻子。@*#◇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軾19歲時,娶了同鄉16歲的少女王弗。王弗是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1039年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是進士王方之女。
  • 從九五之尊到倉皇辭廟,他失去了江山國度,從「金爐次第添香獸」到「無言獨上西樓」,他品嚐了把酒當歌、軟舞花香的苦果。後人也因此多厚崇其唯美詞章而對其治國能力頗有微詞。
  • 顏真卿,祖籍琅邪臨沂,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 709年生於京兆萬年縣(陝西省西安)的詩禮簪纓之族,先祖是深受孔子讚歎的弟子顏回,五世祖是以《顏氏家訓》流傳後世的顏之推,曾祖是著名儒學家、經學家顏師古,母親殷氏亦出身名門。
  • 782年,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朝中議論著準備派兵討伐,宰相盧杞忌恨顏真卿的剛正,趁機陷害他,上奏說顏真卿德高望重,四方敬仰,如果讓他去說服李希烈,不動刀槍即可平定叛亂。
  • 李清照出身望族,1084年生於山東濟南,家學淵源,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蘇軾的學生,深受賞識,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其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之孫女,精通文章。李清照自幼天資聰穎,家中藏書甚豐,李清照常手不釋卷,少女時代,就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妙句名動汴京。
  •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駱賓王出生在浙江義烏李塘鎮的一戶世代書香家庭。父親外出求仕,小駱賓王就跟著祖父一起生活,得益於祖父對他的教育,駱賓王「少善屬文」。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鑒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