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房玄齡功高德廣(上)

作者:佚名
圖右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房玄齡。圖為《二十四功臣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幼時聰明 博覽經史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縣(今山東臨淄)人。父親房彥謙,喜好讀書,通讀《五經》,任隋朝涇陽縣令。

房玄齡幼時聰明,博覽經史,工於隸書和草書,善寫文章,曾跟隨父親到京城。當時天下安寧,大家都認為隋朝的國運會很長久。房玄齡避開左右隨從,對父親說:「隋朝皇帝本無功德,只會迷惑黎民百姓,不為後代做長遠打算。他混淆嫡親和庶出,讓他們互相爭奪,皇太子與諸王,又競相奢侈,早晚會引起互相殘殺,依靠他們,不足以保全家國。現在天下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卻指日可待。」父親聽後,大吃一驚,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薦他應進士考,及第後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被認為有知人之明,見到房玄齡後深加讚歎,對裴矩說:「我見過的人多了,還從未見到像這位郎君那樣的人。他將來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他會位高凌雲。」

父親久病,歷百餘日,房玄齡盡心侍奉藥物膳食,一直沒有脫衣睡覺。父親去世後,五天不吃不喝。後來房玄齡被任命為隰城縣尉。唐高祖舉義旗入關,太宗向渭北拓地時,房玄齡驅馬前往軍營謁見。太宗一見房玄齡,就如舊相識一般,任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既然已遇知己,就竭盡全力,知無不為。每當討平寇賊時,眾人都競相蒐求珍玩,唯獨房玄齡先去網羅人才,送到太宗幕府。遇有猛將謀臣,他就暗中與他們交結,使他們能各盡死力。

運籌幃幄 安定國家

不久,太子李建成見太宗功德比他更盛,產生猜忌。太宗曾到李建成住所吃飯,中毒而歸。幕府中人十分震驚,但又無計可施。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現在怨仇已成,禍亂將發,天下人心恐慌,各懷異志。災變一作,大亂必起。不但禍及幕府,還會傾覆國家。在此關頭,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要勸說秦王採取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行動,安定皇室與國家,來盡一份孝養的禮節。古人曾經說過:『治理國家的人不能顧及小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比家國淪亡、身敗名裂不是要好得多嗎?」長孫無忌說:「我也早有這種打算,一直沒敢披露出來。您現在所說的,與我的看法深深相合。」長孫無忌於是入見太宗獻策。太宗召來房玄齡對他說:「危險的徵兆,已現出跡象,應該怎麼辦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遭逢患難,古今沒什麼不同,不是英明的聖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配天地,符合君臨臣民的預兆,自有神助。」

房玄齡在秦王府十餘年,經常掌管文書。每當撰寫奏章時,他駐足馬路邊,一揮而就,行文簡潔,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曾對侍臣們說:「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當他為我兒向我陳述事情,都能理會我心,使千里之外,與我兒就像對面談話一樣。」

李建成將要變亂,太宗命令長孫無忌,召來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服裝,悄悄帶他們入府閣議事。後來李世民入東宮,成為皇太子。旋即主掌朝政,號為貞觀。

貞觀元年,唐太宗論功行賞,以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房玄齡進爵邢國公。太宗因此對諸位功臣說:「朕獎勵你們的功勳,給你們劃定封邑,恐怕未能全都恰當。現在允許你們各自發表意見。」

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進言說:「高祖剛舉義旗,臣就率先領兵趕到。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官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說:「義旗初舉,人人有心追隨,叔父雖然率兵前來,但不曾身經戰陣。山東沒有平定時,叔父受命出征,竇建德南侵,叔父全軍覆沒,到劉黑闥叛亂,叔父才隨軍破敵。現在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幃幄、安定國家的功勞。當年漢相蕭何,雖然沒有征戰的功勞,但他指揮謀劃,助人成事,因此能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至親,對你的確沒什麼可以吝惜,但朕又不可因此私情,讓你與功臣接受同等的賞賜。」

起初,將軍丘師利等都居功自傲,甚至有時挽袖指天,以手畫地,陳說怨憤。等見到淮安王李神通被太宗駁得理屈詞窮後,他們自己互相議論說:「陛下賞賜極為公正,不徇私情,我輩怎能妄加陳述呢?」

總管百官事務  虔誠恭謹

貞觀三年,房玄齡被任命為太子太師。他堅辭不肯接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僕射,改封爵為魏國公,並監修國史。房玄齡既已總管百官事務,就虔誠恭謹、日夜操勞,不讓一事處理不當。他聽到別人的長處,就像自己有長處那樣高興。他精通吏事,注意文辭,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完美的標準取人,也不以自己的長處來衡量別人,隨才錄用,不拘貴賤,當時人稱為良相。

貞觀十三年,房玄齡官為太子太師。房玄齡再三上表請求解除僕射職務,太宗下詔書回報說:「選用賢能的根本,在於無私;侍奉君上的道義,貴在當仁不讓。列聖所以能弘揚風化,賢臣所以能協力同心。忠貞莊重,誠信賢明,為我草創霸業,助成帝道。執掌尚書省,使百政通和;輔佐皇太子,實眾望所歸。但是你忘記了那些大事,拘於這點小節,雖然恭敬完成教諭事務、卻要辭去宰相職位,這難道就是說的輔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嗎?」房玄齡於是帶本官就任太子太師。當時皇太子要行拜師禮,已備好儀仗等待。房玄齡深加謙退,不敢進見,於是回家去了。有見識的人都推崇他的謙讓精神。

房玄齡認為自己居宰相位十五年,女兒是韓王妃子、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實在是極為顯貴,於是頻繁上表,請求辭去職位。太宗下詔寬慰,但並不批准。十六年,又與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賞賜豐厚。拜官司空,仍然總掌朝政,依然監修國史。玄齡上表辭讓,太宗派遣使節對他說:「過去留侯張良讓位、竇融辭去富貴,都是自己懼怕功名太盛,知道進、能夠退,善察時勢、及時止步的,所以前代人加以讚美。你也想追隨往日賢哲,實在應當嘉獎。然而國家任用你已久,一旦突然失去良相,就如同失去雙手一般。你若體力不衰,就不要再辭讓了。」房玄齡於是停止了推讓。

貞觀十八年,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人的像,被畫在凌煙閣上。讚詞說:「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

太宗親自出征遼東,命房玄齡在京城留守,手寫詔書:「你擔當著蕭何那樣的職任,朕就沒有西顧之憂了。」

(資料來源:《舊唐書》《資治通鑒》)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亂失敗,曹吉祥被磔刑於市;徐有貞獲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鄉,後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