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祖仁皇——康熙大帝傳記之六

【康熙大帝】八年平定三藩之禍

大紀元文化小組
康熙帝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圖為開創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大紀元製作)
font print 人氣: 438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少年康熙帝,憑藉卓越的智慧和膽識,除鰲拜、整朝綱,執掌人間至高的權力。同時,他以驚人的毅力研習傳統儒學和帝王之道,涵養了一雙慧眼和滿腹才學。康熙帝終於能以真正的帝王身分,放眼中華的無限江山,構想著他的清平治世和強盛帝國。

什麼才是少年天子最關注的國事呢?通過數年的聽政和學習,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大清王朝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

三藩之亂

吳三桂等人不似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

(出處:吳三桂等非宋功臣可比,乃唐藩鎮之流。——《康熙朝實錄》)

吳周開國皇帝吳三桂畫像。(公有領域)
吳三桂畫像(公有領域)

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從名號上就可以看出,這三位王爺是掌控西南地區的割據勢力了,他們都是明末降清的大將。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縊殉國,國中尚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以及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南渡後建立的南明。清欲入關統一中國,須借助這些降將的力量,因而清廷對他們大加封賞,表示恩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歸順的孔有德、耿仲明(其子耿繼茂、其孫耿精忠繼任)、尚可喜為王,首開先例。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亦被封王。

四王隨清軍南下,平定各方反清的勢力,立下軍功,享受高官厚祿。最終由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分別駐守大清邊境雲南、廣東、福建,專制一方。時日久了,三王擁兵自重,權勢日張,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首先是軍事上的壓力和威脅。史料記載,耿、尚二人「丁口各二萬」,吳三桂因為四方征戰,收各路精兵為己用,總計五萬餘。三藩強大的兵力,不僅是國家統一的隱患,其巨額軍餉更成為財政的重大負擔。僅雲南一省的俸餉一年就高達九百餘萬錢,出現了「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局面。[1]

在政治上,三藩的權力凌駕於朝廷和地方的各級官員之上。清初,朝廷設十八省,每個省設一巡撫,二、三個省設一總督,負責當地的軍事、政務等一切事務,邊陲的藩地是例外。以吳三桂為例,他總管雲貴兩省的大小事務,朝廷內外的各部門官員不得掣肘、不得干預。到康熙二年(1663年),吳三桂甚至請旨,在雲貴督撫的授命詔書上寫下「聽王節制」四字。[2]他還操控委派官員的大權,經常選拔部下親信到他省任職,稱為「西選」,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3]

在經濟上,吳三桂更是極盡搜刮之能事:踞南明皇帝的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飾奢華;盡括前朝沐氏莊園七百頃為藩莊;假藉修築城渠為名大肆斂財,任意圈占土地,恢復明末各種苛捐雜稅。

同時,吳三桂還和西藏、蒙古開通互市,歲收良馬無數;他的兒子吳應熊以駙馬身分在朝廷為質,隨時向他傳遞京師消息。十餘年來,吳三桂日夜操練兵馬,在全國大力培植心腹,可見其野心勃勃。其他兩王雖然不如吳三桂實力雄厚,也同樣壟斷軍政大權,以重稅、暴政橫行地方,其影響遠甚於鰲拜在朝中擅權。

因此,少年康熙帝視三藩為大清江山的最大隱患。在三藩王貪婪斂財擅政的同時,康熙帝也在思索著撤藩大計。

弄假成真

朕年輕時,認為三藩權勢日益擴大,不可不撤。——­康熙帝

(出處: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康熙朝實錄》)

《青年康熙出狩圖》局部。(公有領域)

自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以來,歷朝歷代的君臣都把藩王割據勢力,當作大一統帝業的威脅,也有了漢武帝推恩、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等免除藩鎮兵禍的舉措。清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設立了三位藩王,雖然他們曾為清朝的統一作出貢獻,但是當他們對國家構成威脅時,撤藩就勢在必行了。

早在輔政時期,朝廷就開始針對以吳三桂為首的三王,逐步削藩。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帝收繳了吳三桂在順治年間,為征討雲貴而得賜的大將軍印;隨後,下詔削減藩兵,裁減糧餉百餘萬;嚴禁王公、督撫等官員或者奸商,恃藩王之權勢攫取暴利;責令督撫及相關官員掌管雲貴地區一應事務。

三藩的權力在一步步縮減,真正的撤藩行動卻始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初。京城還處在春寒料峭時,一封以尚可喜為名的奏疏自嶺南而來,引發了朝廷熱議。尚可喜當時年屆七旬,他以老病為由,請求康熙帝准許他攜領兩萬多名官兵及老弱百姓,回到家鄉遼東頤養天年。他的王爵,就由兒子尚之信襲封。

尚可喜的奏疏,與撤藩之計相合。康熙帝很高興,召集議政大臣商議,只是反對撤藩者占了多數。康熙帝思索之後,認為:「三藩手握兵權,時間久了恐怕滋生禍患,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因而,他毅然做出撤藩的決定。[4]

康熙帝在答覆尚可喜的詔書中,稱讚尚可喜「想要歸老遼東,情詞懇切,可見其態度恭謙謹慎,能識大體」[5],同時除了兩營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留在廣東,尚可喜的親屬和部將全部隨他遷往遼東。也就是說,康熙帝在廣東首次實施撤藩計劃。[6]

老邁的尚可喜接受了撤藩的現實,但是康熙帝此舉在另外兩位藩王那裡引起軒然大波。吳三桂和耿精忠為此日夜難安,要他們放棄王爵自然是不捨,但如果不作為,又會招來朝廷的懷疑。特別是吳三桂,早年有人以血書鼓動他謀反,還故意把事情鬧得滿城風雨,朝廷也對吳三桂的懷疑最深。終於,兩藩王快馬加鞭,先後寄去了撤藩申請。他們的想法是,康熙帝一定會下詔安撫挽留,他們就能像明朝沐氏家族一樣,永鎮邊陲。

然而他們錯了。三藩雖然強大,他們面對的,卻是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吳三桂上疏前,他的謀士還勸阻他:「皇帝早就想把您撤掉了,只是難以開口。王爺您現在把奏摺交上去,馬上就會被撤掉。」[7]吳三桂仍然抱著幻想不肯聽信。果然,康熙帝接到奏疏後,將計就計,立刻下詔「讚譽」兩王的行為,並派官員前去處理撤藩的各項事宜。

可以想像,當吳三桂和耿精忠接到朝廷撤藩的消息,一定是又驚又怒,還有著弄巧成拙的萬分懊悔。特別是吳三桂,一邊拖延著不肯撤離,一邊暗地裡謀劃著起兵造反。

禍起南疆

吳三桂等人蓄謀已久,不儘早除掉他們,將會釀成大禍。今天撤藩,他們會造反;不撤藩,也會造反,不如先發制人。——康熙帝

(出處: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清史稿》)

吳三桂起兵作亂,康熙帝決定出兵平叛,肅清宇內。示意圖。圖為清 郎世寧繪《康熙狩獵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在詔書正式下達前,康熙帝還就是否撤藩安排了群臣的商議。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兵部尚書明珠等少數官員贊成撤藩,大多數官員畏懼三藩聲勢,保持了沉默。其實,無論大臣們贊成與否,康熙帝和他們都有個共識,那就是藩王很有可能因此而造反。只是少年康熙帝決定放手一搏,一舉拔除三藩這個毒瘤。

隨即而來的,便是清朝歷史上長達八年的平叛歷程。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又是年關將近的時候,原本被派往雲南的官員,星夜兼程趕回京城,只為向康熙帝匯報一個重要的消息:吳三桂反了!

詳細情況是這樣的,吳三桂在九月接到撤藩旨意,十一月底,他就調集手下藩兵,殺死拒絕反清的雲南巡撫朱國治,扣留宣旨使臣。吳三桂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頒布冠冕堂皇的《反清檄文》,為自己當年的降清行為狡辯。於是,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起兵造反。

不到一月,吳三桂的軍隊就占據貴州全境。他致書耿、尚二人一同謀反,並聯合廣西的孫延齡、台灣的明鄭政權等反清勢力,一時間叛軍聲勢囂張浩大,直指四川與湖南等地。

而朝廷裡也是一片混亂,大臣們紛紛要求懲處主張撤藩的官員,以平息叛亂,正如西漢時期漢景帝殺晁錯,以平息七國之亂一樣。康熙帝卻沒有向叛軍妥協,他說:「難道因為吳三桂反叛,就把過錯推卸給大臣嗎?」[8]

這種敢於擔當的帝王氣度,救了一心諫主的忠臣,也鼓舞了文武群臣同仇敵愾的信心。康熙帝決定出兵平叛,肅清宇內。從康熙十三年到十五年(1674—1676年),平叛處於防守階段。康熙帝希望將戰場集中在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於是加派軍隊進駐要地,以阻遏叛軍的進攻。

起初戰局很不樂觀,四川的官兵投降吳三桂,導致四川失守,進而危及陝西、湖北。在兩湖,吳軍又攻陷常德、澧州、衡州、岳州、長沙等地。同時,耿精忠起兵,踞福建叛亂,進而攻占浙江南部。一時間,清朝接連丟失雲、貴、桂、蜀、湘、閩六省以及浙贛大部,半壁江山落入吳三桂之手。康熙帝卻從容不迫,繼續加派兵馬南下馳援,在江南、廣東一帶與叛軍相持。

這時,吳三桂有議和之心,於十三年四月,放還扣留使臣,希望和清廷一南一北裂土而治。然而康熙帝平三藩之意堅決,或征討、或招降,但絕不肯以割讓領土為代價換取苟安,讓父輩辛苦打下的大一統王朝陷入分裂。他聽取議政大臣的建議,處死吳應熊及其長子。吳三桂裂土稱霸的美夢徹底幻滅,朝野臣民平叛的信念則愈發堅定。

清軍的實力,僅能和叛軍相持,難以進取,各路兵力分散各處戰場,互相之間無法協調配合。而吳三桂屯重兵於岳州,伺機北上或東進。於是,康熙帝在十三年六月開始,又增派五位宗室大將軍率兵,分別進駐岳州、浙江、四川(實際僅到陝西)、江南、廣東,連同之前已有大將軍駐守的荊州,共組成六大戰場。每支軍隊,由貝勒或親王擔任大將軍,率領八旗勁旅,兼統帥當地官兵,形成陣容強大的王師。康熙帝的部署,大大提升了軍隊的作戰和應變能力。

十三年底,陝西提督王輔臣叛亂,占領了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次年,原本進軍四川的清軍征討王輔臣,在半年以後取得大捷,西北地區遂定。之後,康熙帝採取剿撫並用的策略,招降耿、尚兩軍,亦平定福建和廣東。這時開始出現轉機,進入平定叛亂的第二個階段——清軍反攻的時刻。

八年平藩

康親王在福建圍剿叛賊,雖然屢傳捷報,朕也不會真的高興。吳三桂是賊首,只有攻破岳州、澧州,才真的值得慶賀。——康熙帝

(出處:康親王進剿閩賊,雖屢奏捷,朕不為喜。吳三桂乃賊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康熙朝實錄》)

滿漢將士們浴血奮戰,終於大敗吳軍。圖為郎世寧繪《瑪瑺斫陣圖卷》局部,紙本設色。(公有領域)

前方將士為了清朝基業捨生忘死,浴血奮戰,康熙帝坐鎮京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從康熙十六年到二十年(1677—1681年),是清軍克敵制勝的階段。康熙帝認為,吳三桂是最大敵人,他盤踞的湖南也是第一戰場,因而非常重視湖南的戰局,也把平叛的主力部署在湖南戰場。

康熙帝從全局出發,從陝西調精兵征湖南,連續收取茶陵、攸縣、安仁、郴州、桂陽等十多個城鎮。當時吳三桂在衡州,準備進犯廣東,清軍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徹底打破了吳三桂的軍事計劃。

面對節節敗退的局勢,吳三桂為振奮士氣,強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稱帝於衡州。然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他就病逝了,由其孫吳世璠繼任。吳三桂的死,讓本就渙散的軍心到了崩潰的邊緣。康熙帝抓住這一戰機,命水陸兩軍夾擊,速取岳州,並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收復。很快,整個湖南盡在清軍掌握之中。

之後,康熙帝計劃收復蜀地和雲貴。在四川一線,康熙帝決定重用漢人將領,率領由漢軍組成的綠旗兵作戰;滿人將士則作為後援,運送糧餉,並隨其作戰。十月,一路清軍收復漢中府,直抵川陝邊界的青石關;一路抵達略陽,進取陽平關。在康熙帝周密的部署下,兩路大軍會師後,於十二月分頭進軍四川,一路勢如破竹大敗吳兵。十九年正月,四川大部平定。

接下來,那兩路大軍直逼雲貴。一番激戰後,由於滿軍將領作戰不力,吳軍再犯四川,令戰局出現反覆。康熙帝卻把握住了機會,認為吳軍分散了兵力,勢必削弱了雲南的防守力量。於是,他調集平定兩廣的軍隊一同攻取雲貴。

康熙二十年初,吳世璠猶作困獸之鬥,欲調四川兵力回援雲南。康熙帝急命幾路將軍,立刻火速進軍,並在吳軍到來之前拿下雲南。同時,康熙帝安排一路漢人軍隊,採取先定四川再取雲南的策略。三月,這支勁旅追剿四川叛軍,五月收復瀘州等地,七月進入雲南武定州,九月抵達昆明,等待著最終的決戰。

這時,康熙帝下令攻取雲南省城。滿漢將士們浴血奮戰,激戰三日,終於大敗吳軍。九月二十八日,吳世璠自殺,叛軍出城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平叛戰爭結束。深夜裡,勝利的喜訊傳入宮廷,康熙帝欣喜之餘,揮筆作《滇平》一詩紀念:

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寛。

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鐡衣寒。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9]

叛軍既除,撤藩行動也順利進行。三藩中,吳藩大逆不道,株連九族,殘部充作官奴或役夫,耿、尚二王因其歸降的舉動,有罪者受到懲處,忠義者寬宥,這樣,康熙帝將三藩徹底廢除,統一了地方建制。

點閱【聖祖仁皇——康熙大帝傳記】連載文章。

註釋:

[1][3]《聖武記》卷2:《康熙戡定三藩記》。
[2]《康熙朝實錄》卷7:康熙二年二月丁巳條。
[4] [8]《康熙朝實錄》卷98: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癸巳條。
[5] 《康熙朝實錄》卷40:康熙十二年三月壬午條。
[6] 《康熙朝實錄》卷98:康熙十二年三月丁酉條。
[7]《清朝野史大觀》卷5:《劉玄初》。
[9]《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卷35:《滇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吳三桂在少年時代,因行忠孝,故能青雲直上,飛黃騰達。後因貪圖女色,背叛忠孝,隨即毀滅,子孫均慘遭殺害,後果慘烈!忠孝實為做人之本,不可須臾背離之也!
  • 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也開始著手招降吳三桂。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拿著吳三桂父親吳襄的手書和4萬兩銀子前去招降他,吳三桂答應了。但走到半道,吳三桂聽到父親被拷掠,自己的愛妾陳圓圓...
  • 康熙皇帝智除鰲拜以後,開始考慮另一件大事,削平「三藩」。康熙皇帝在撤三藩之際,曾在幾樁事上表現出驚人的氣度。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給人類留下典範。同時,康熙皇帝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