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一)

作者:周怡秀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繪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231
【字號】    

自古以來,人們都敬畏自然深不可測的巨大力量,特別在無力克服的巨大災難面前,不約而同的把求助的目光轉向上蒼,因為人們相信災難是對人間罪惡的懲罰。特別是執政者,他的德行是否合乎天道至關重要,故曰:不仁之君多遇瘟疫。此外,如果一個地區的民風敗壞,奸邪暴戾盛行,也經常相應的出現天災人禍,包括疫災。今人雖然未必盡信,但這在東西方古文化中卻是普遍的認知。

古希臘的著名悲劇《伊底帕斯王》就從一場瘟疫揭開序幕。底比斯國王伊底帕斯面對肆虐全國的瘟疫束手無策,因而派人前往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求神諭,經過一番曲折和調查,得到的答案卻是最為不堪的:正是他自己犯下弒父娶母的逆天罪惡引發了這場災難!!於是伊底帕斯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以贖罪。雖然這個悲劇的重點不在瘟疫,情節本身也引發後世不同角度的討論,但在此明確的是,希臘人相信人的命運脫離不了神的主宰,而罪惡──即使是在無知當中犯下的,必招致天譴。

十九世紀學院派畫家希勒馬赫(Eugene-Ernest Hillemacher,1818~1887)於1831年以此為題材繪製了一幅《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繪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領域)

畫面背景是仍在瘟疫肆虐中的底比斯城,倒地的人們在生死邊緣掙扎。伊底帕斯和女兒占據中央主要位置,衣著鮮明,十分醒目。畫家用悲劇性的筆調刻畫著伊底帕斯:他高大偉岸、形象尊貴,而臉上卻帶血跡,顯示出他不久前才慘遭命運的巨變、失去雙目也失去王位;那雙向前伸出的無助手臂似乎正摸索著看不到的未來。畫家也不忘彰顯安提戈妮忠誠、善良又勇敢的美德。她放棄公主之尊,不離不棄的扶持著父親一同承擔流亡之苦。由於真相大白,人們都知道伊底帕斯是犯下逆倫之罪、引發瘟疫的禍首,對這位國王的自殘與流亡並未同情,反而表現出嫌惡、鄙夷或指責的姿態;而安提戈妮默然承受人民的指責,同時也小心翼翼,保護著父親免遭瘟疫感染與他人的攻擊。父女之間相依為命的親情與周圍的苦難與敵意成對比,顯得尤為珍貴。

雖然遭遇令人同情,不能迴避的現實是:悖逆人倫的人不僅天理不容,在人間更是遭人唾棄的,哪怕他曾經是高貴的國王或勇敢的英雄(注一)。

另外一幅同樣題材的作品《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為Charles Jalabert於1843年所創作,構圖類似,然而個人認為悲愴性略遜於前者,伊底帕斯也表現平平,安提戈妮表現出疑懼警覺,讀者可作比較。

Charles Jalabert《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1843年作,馬賽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注釋一:伊底帕斯曾殺死人面獸身的斯芬克斯而救了底比斯人,被視為英雄。因而被推舉為王,與原王后(實為其生母)共同治國。@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