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陰陽術數 醫術奇特的元代名醫葛可久

文/顏丹
葛可久在其撰寫的《十藥神書》自序中寫道,「後遇至人,同處三月。斯人極明醫道,精通方術,用藥如發矢,無不中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元朝末年,江浙一帶有位與丹溪學派的創始人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不相伯仲的名醫,他叫葛乾孫。

葛乾孫(1305~1353年),字可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天賦異稟、氣質不凡,且身材魁碩、體力超群。未滿二十歲時,他就喜歡鑽研擊劍之術以及排兵布陣之法,甚至對「百家眾技,靡不精究」,且「通陰陽、律曆、星命之術」。

成年後,他改變了往日的喜好與志向,開始用功讀書,後在科舉考試中出語不凡。那時,主試官只按照固定的取士標準來選拔人才,不肯錄用言辭不羈的人。葛乾孫的文章獨樹一幟、新穎大膽,主試官反覆誦讀、不忍放手,最後還是把他列入第二批的待選名單中了。葛乾孫說:「參加科舉很不值得,難道還要我背離經旨、用諂媚之詞來逢迎主試官嗎?」從那以後,他就不再參加科舉了。當時的史官黃溍很欣賞他的文采,於是勸他出仕,他也沒有答應。但他時常教授讀書人學問,這些人經他指導後,都大有進益、獲益匪淺。

葛氏一家四代行醫,跨越宋、元、明三個朝代,以葛乾孫最為著名。葛乾孫的曾祖父葛思恭以醫術名於宋代;祖父葛從豫博覽群書,尤精於醫;父親葛應雷研究家藏方書,醫術也不同凡響。

葛應雷在世時,劉完素、張元素的醫學流派尚未在南方興起。那時河南有位李姓名醫在蘇州做官,他與葛應雷探討醫術時,極為驚歎,於是把劉、張二人的醫書送給了葛應雷。此後,這二人的醫術便開始在江南一帶盛行。

葛家有祖傳的醫書和藥方,葛乾孫為繼承家業,從小就開始學醫,「考究方脈,三十餘年。」他四處遊歷,看到很多博學的醫生竟然不會治病,於是他「日夜苦心用志,務在中病」。

葛家有祖傳的醫書和藥方,葛可久為繼承家業,從小就開始學醫。示意圖,圖為《黃帝內經‧素問》。(台北故宮博物院)

他的醫術渾然天成,治療方法很獨特。這不僅是因他繼承了家學的緣故,也是由於機緣巧合幸遇高人指點所致。葛乾孫在其撰寫的《十藥神書》自序中寫道,「後遇至人,同處三月。斯人極明醫道,精通方術,用藥如發矢,無不中的。」他覺得此人「必神人也」,於是就拜其為師。他「得授奇方一冊,閱之」,「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回到家鄉後,他每次用那些方子,都是「一用一捷,無不刻驗」。

葛乾孫一般不願給人看病,但只要出手治,就會用出人意料的奇招,且療效也令人稱奇。從丞相到地方官,只要他們得了怪病無人能治時,就會請葛乾孫去醫治,最後都是藥到病除。

而對於普通人的怪疾,葛乾孫不用診脈開方,也同樣能應手而愈。有富家女得了一種怪病,其四肢麻木,兩眼直瞪前方,不能進食。其他醫生都看不好,只得請葛乾孫去診治。他到了女子房中,一看便知究竟。於是,他命人將房中的香奩、流蘇等含有香料的梳妝用品全都清理出去,然後挖了一個地坑,只把那女子放在裡面。葛乾孫叮囑其家人,如果女子的手腳動了,就去告訴他。過了許久,那女子果然抬起手腳,嘴裡還發出唿聲。葛乾孫又給她吃了一丸藥,第二天,她自己就從坑裡出來了。原來,此女平日裡愛用香料,她的脾臟被有毒性的香氣所侵蝕,所以才會有此症狀。

一位書生得了傷寒,出不了汗,等葛乾孫見到他時,他已發狂,沿著河邊拚命奔跑。葛乾孫索性就把他推到水裡,並且好一會兒才把他撈上來,再用厚棉衣把他裹住。最後,他汗出來了,病也好了。

葛家鄰居有一婦人即將臨盆,但氣逆難產,腹痛不已。葛乾孫過去看罷,用手擊案,厲聲大喝。婦人一驚,就順利地產下了一男嬰。葛乾孫說:「我看你臉色發青,氣機上逆,這是腹中的胎兒在往上頂,再遲就救不了了。如今你猝然受驚,孩子才能生下來。」

有一人經常腹痛,葛乾孫看過後,對其家人說,這人腹中有隻肉龜。他說:「等病人熟睡後,我才能用針刺其腹部,這事不能讓病人知道,否則他腹中的龜就會藏起來。」這家人聽罷,給病人灌了很多酒,讓他昏昏睡去,然後趕緊把葛乾孫請來。葛乾孫用針急刺病人的腹部,病人一下就驚醒了,接著喝下一碗瀉藥,就把龜排出來了。只見那龜的頭上還有小孔,正是那針刺中的地方。

有一人經常腹痛,葛可久看過後,對其家人說,這人腹中有隻肉龜。示意圖。(Pixabay)

葛乾孫一生療疾如神,而在製作藥材時,他也十分謹慎,他曾經把大黃炒變了顏色,於是就全部扔掉不用了。葛乾孫對待醫學態度嚴謹,為人「倜儻而溫雅,慈愛而好施」。他與人交往時,從不看其身分,治病時一視同仁,盡心盡力地為病人醫治。有時,貧苦之人拿祭祀用的紙錢來換藥,他也不介意,就按照病的輕重,挑選上好的藥材贈與他們。他用心至仁,因此無論是否賢德的人,都對他禮敬有加。

那時,葛乾孫的大名已響徹大江南北,吳人遊歷四方時,總有人問起他;各地的士大夫經過吳地時,也必定會去拜訪他、向他請教。

葛乾孫療疾如神,料事也如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有徽軍入江浙,吳人都很害怕。浙西廉訪僉事李仲善找到葛乾孫,與他商議對策。葛乾孫勸他修築城牆、以守為攻,並請求讓自己來負責此事。李仲善聽了他的話,立即覺得膽氣十足,於是依計行事,築起了城牆。最後,葛乾孫的辦法很奏效,當地老百姓都平安無事。

徐顯在《稗史集傳》中記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葛乾孫跟他一起遊開元佛舍時,悄悄對他說:「我聽說中原地區的豪傑正在起事,但我來不及參與了,這是命。」葛乾孫又說:「六氣淫厲,我命犯司地(一說咸池),很危險,快要死了,而大限就在秋天。」徐顯不信:「何至於如此!」一個月後,葛乾孫果然病倒了,但徐顯去看他時,他依然有說有笑,並無痛苦。等到七月入秋,一日葛乾孫沐浴完,就安然離世了。這年,他四十有九。

葛乾孫一生所著的詩、賦、記、頌、銘、贊、引、序、論、說,有若干卷。除了《十藥神書》,他撰寫的醫書還有《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他的兒子觀、晉、渙、升,個個都很孝敬、敦厚、謹慎,亦能繼承家學。@*#

參考資料:

元‧徐顯《稗史集傳》
明‧黃暐《蓬窗類記》
《明史‧列傳》卷二百九十九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綜錄醫術名流列傳》
明《霏雪錄》
明《吳縣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代中醫博大精深,與道家文化一脈相承。縱觀歷朝歷代,宮廷內不乏深諳醫道、療疾有方的御醫,而民間也有不少醫者身懷絕技、精通奇術。他們的醫術有的是通過研習古方、從中參透了醫理所得,而有的則是世外修行者傳授的祕術、仙方。
  •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 中國古代有許多醫術超凡的醫生,有的在民間懸壺濟世;有的在宮廷裡做醫官甚至御醫,專門負責照顧朝堂上的帝王與朝臣的身體。明代對醫官、御醫的選拔和晉升都有十分嚴格的標準,有從中脫穎而出、得到皇帝愛重與信任的醫生,不但醫術精湛,而且人品貴重,亦為世人所稱道。
  • 中醫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古代中國最玄奧的科學之一。歷代有許多名醫都深諳修行之道,有的是在山中偶遇修道人,經其傳授玄妙的法術或超凡的醫術,才走上懸壺之路。在這其中,有不少醫生精於太素脈,這是一種通過診脈來預知病人吉凶福禍、生死命數的神奇醫術。一直到明代,也不乏精通此術之人。
  • 中國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懂醫術之人不僅身懷絕技,還兼具高尚的德行。他們或出入宮廷成為皇家御醫;或行走於市井鄉野,成為民間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醫。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良醫,他們懸壺濟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誌中多有記載。
  • 仙風道骨的孫思邈一生行醫秉著「大醫精誠」,活人無數。從他行醫的小故事,展現了孫思邈力行大醫救濟蒼生的精神,其活泉源頭來自何處呢?
  • 在中國古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仕從而踏上了懸壺之路的儒生並不鮮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直秉承著「仁、義、禮、智、信」的儒生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仁心。
  •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如金代名醫劉河間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黃而被人稱為「穆大黃」,明代名醫張介賓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稱為「張熟地」。這類醫生有很多都隱於民間,為當地的百姓所稱頌。清朝年間,善用白朮的李炳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口碑的醫生。
  •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賢能,對御醫們也十分愛重。被載入《明史》的御醫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贊的仁義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當之無愧的太醫院使。到成祖朱棣時,對他的愛重則更是到了「時時樂與公語,或捋其鬚,或命坐御榻下,與論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蘇吳縣出了一位「多學能詩」、「工畫蘭,善拳勇」的名醫,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學多通,為人灑脫、性情豁達,連所居住的山莊也「有花竹林泉之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