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醫官張銳一藥治二病 起死回生療疾如神

文/顏丹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張銳只用了一副藥,就治好了兩種水火不容的病。示意圖。(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065
【字號】    
   標籤: tags: ,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皇帝下詔,是凡有功、服務十年以上的醫官,可獲團練使的頭銜。當時的醫官張銳(字子剛)就獲封甘肅成州的團練使。

政和年間(1111~1117年),張銳居住在鄭州,以醫術精妙而聞名。范曄曾在《後漢書‧郭玉傳》中寫道:「醫之為言意也。」意思是,「醫」與「意」音近義通,醫者療疾全憑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呂氏春秋》有言:「病萬變,藥亦萬變。」《褚氏遺書‧除疾》也說:「用藥如用兵」;「善用藥者,姜有桂之效。」而張銳就是這樣一位以意處方、用藥如神的名醫。

一日,魯國公祕密邀請張銳來給自家的孫媳婦治病。他的孫媳婦有孕在身,如今到了臨產之時卻病倒了。為她診治的國醫們都說這是陽症傷寒,但是不敢用性寒的藥,因為害怕產婦會有滑胎之險。

張銳看後卻說:「嬰兒已經足月,即將出生,什麼樣的涼藥會傷胎呢?於是他正常用藥,並且讓產婦加倍服用。僅半日,孩子就生下來了,產婦的病也好了。

可到了第二天,產婦卻大泄不止,且患喉痹不能進食。國醫們都指責張銳誤診,說大泄與喉痹猶如冰炭,兩不相容;產婦又剛剛生下孩子,此時就算扁鵲再生,也難治好她了。張銳卻說:「不必憂慮,我今日就讓她痊癒。」他拿來數十顆藥丸讓產婦吞下,喉痹馬上就好了,接著大泄也止住了。

到了孩子滿月時,魯國公設宴,張銳也被邀請入席。席間,魯國公一邊說著祝頌之詞,一邊為張銳斟酒。魯國公對張銳說:「您的醫術高深莫測,我實在無法知其究竟。但我很想知道,您只用了一副藥,怎麼就能治那兩種水火不容的病呢?」張銳回答說:「此方在醫書上並無記載,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與體會來用藥。我之前用的是附子理中丸,外面裹上了紫雪。喉閉不通,只能用大寒的藥,紫雪下到咽喉處,就消釋溶解發揮作用了。而附子則是到了腹中才見效的,於是這一副藥就治好了兩種病。」魯公聽了讚歎不已,一時高興就把宴席上所有的金勺子、金筷子都贈給了張銳。

六味地黃丸有什麼功效、能治療那些疾病和症狀?(Shutterstock)
張銳拿來數十顆藥丸讓產婦吞下,喉痹馬上就好了,接著大泄也止住了。示意圖。(Shutterstock)

張銳不僅能一藥治二病,還能辨人生死,將已入棺之人救活。刑部尚書慕容彥逢當時是起居舍人,一日他母親患病,他便親自到鄭州去請張銳來診治。等二人趕到時,卻聽到了慕容彥逢母親的死訊。

當時正值六月盛夏,老夫人即將入殮。張銳提出要去看看死者,但慕容彥逢心有不忍,於是將他攔住。他以為張銳這麼做是為了索取診費,於是就說:「你來回的盤纏,我一定悉數奉上,不用勞煩你了。」張銳說:「得了傷寒的人,有死了一天一夜又活過來的,我既然來了,何不讓我看看?」慕容彥逢見難推辭,就把張銳帶到了裡屋。

張銳揭開母夫人的面帛,仔細觀察,又叫來仵作詢問:「你見過有人在夏天死了還面色紅潤的嗎?」仵作回答:「沒有。」張銳又問:「口張開了嗎?」仵作仍回答:「沒有。」張銳說:「既如此,這個病人就只是因為汗出不來而導致暈厥了,並沒有死,不用急著入殮。」他很快配好藥,讓人添入二升水煮成一升後,給病人慢慢灌下。他還告誡其家裡人:「要好好守在病人身邊,到午夜時分,如果她開始大瀉,就是活過來了。」

這晚,張銳留宿在慕容彥逢家的外院住所。到了午夜,看護之人好像聽到了呼呼聲,只見病人拉了一床,排出的污穢物有斗餘。得知老夫人活過來了,慕容彥逢一家都很歡喜,於是趕緊去請張銳,可他卻回答:「我今天身體乏得很,不能起床,也不必起了,因為明日才能進藥。」

不想第二天天剛亮,張銳就駕著馬車趕回鄭州去了。等慕容彥逢再來找他時,發現人已經走了,只看到他留下的一貼「平胃散」。老夫人服下此藥,幾天後就痊癒了。

張銳未收取一文,甚至未等病家道謝就不辭而別,可見他不是貪名圖利之人。他悄然離去,或許就是想消除慕容彥逢對他的求錢之疑吧!

張銳很快配好藥,讓人添入二升水煮成一升後,給病人慢慢灌下。示意圖。(Fotolia)

到了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張銳流落到蜀地,一個名叫王秬的人問他:「醫術在古代有『十全』之說,您是否已經達到了?」張銳回答:「沒有,只達到了七八成而已。以前我的長子病了,我診脈察色後發現是熱極之症,於是就命人煮了『承氣湯』,想讓他服用。當時準備給他喝,又很猶豫。最後下定決心讓他喝時,卻感覺有人在拉拽我的胳膊。這時,我放下藥碗,想再等等看。只見我兒突然冷得發抖,給他蓋上四五床棉被之後才好一些。後來,他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就好了。要是喝了我那碗『承氣湯』,他肯定活不了了。你看,我的醫術哪有這麼高明?世間有不少庸醫,學了方書之後,也未知萬一,卻自以為學的就是全部了。唉,真是可怕!」

自古「醫道通仙道」,可想這其中的神妙與高深。那些被載入史冊的名醫絕不是只求術而不問道的急功近利之人。他們名垂千古,皆是因其在鑽研醫道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謙卑、謹慎而已。@*#

參考資料:《夷堅志‧乙志》卷十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