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國王的藝術狂想:神話、夢幻、折衷的佩納宮

文/菲利普·巴特勒(PHIL BUTLER) 翻譯/陳遇
1755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大面積摧毀了現在佩納宮所在地的修道院。之後,修道院遺址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直到斐迪南二世開始建構他的宮殿願景。相傳宮殿中的禮拜堂是在聖母瑪利亞顯聖之後為了紀念而建造的。(Luis Duarte/PSML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鬱鬱蔥蔥的綠色山頂上,一座色彩繽紛的夢幻城堡向下俯瞰著里斯本和葡萄牙里維埃拉(the Portuguese Riviera,譯注:里斯本西部富裕的沿海地區)。這是象徵葡萄牙民族榮耀的佩納宮Palácio da Pena),不僅擁有經典迷人的浪漫主義風格建築,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顏色鮮明的城堡更常被視為葡萄牙的七大奇蹟之一。

1755年,一場強烈地震大面積摧毀了佩納宮原址上的修道院。自此,修道院遺址便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直到國王斐迪南二世(King Ferdinand II)開始建構他的宮殿願景。

佩納宮由葡萄牙王后瑪麗亞二世(Queen Mary II)和丈夫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國王所建,顯示了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子對於扶植葡萄牙在地藝術發展的投入。(Luis Duarte/PSML提供)

佩納宮興建於1839至1854年,在斐迪南二世的指示下,將位址選在海崖聖母小禮拜堂(sacred chapel Our Lady of Penha)和後來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Hieronymite monastery)的地基之上。德國建築師威廉‧路德維希‧馮‧埃施韋格(Baron Wilhelm Ludwig von Schewge)精心創造了這座融合新羅馬風格、新哥徳、復興式(Neo-Manueline)、印度哥德式以及新摩爾式(Neo-Moorish styles)風格的宮殿建築。在斐迪南國王和瑪麗亞二世王后(Queen Maria II)的積極參與下,這位遊歷豐富的建築師為佩納宮塑造出充滿生氣又兼容並蓄的風格。

在城堡內外隨處可見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特品味,融合了神話與各式藝術風格,並帶有一絲夢幻感。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藝術家,他高度混和折衷的風格在宮殿中隨處可見,處處顯示了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子對於扶植葡萄牙在地藝術發展的投入。

在宮殿的周圍隨處可見國王斐迪南二世獨特品味的結晶,融合了神話與各式藝術風格,並帶有一絲夢幻感。這位國王是一名狂熱的藝術家,他高度混和折衷的風格在宮殿中隨處可見。(Gilles Messian/CC BY-SA 2.0)

城堡的外觀保留了許多修道院原本的元素。從遠處觀望,女王露台(Queen’s Terrace)和醒目的紅色鐘樓與其它處鮮豔的黃色、紫色和粉紅色部分形成明顯的對比。在節慶期間,佩納宮則會十分應景地加上各式寓言故事雕刻、宗教人物形象,以及色彩繽紛的葡萄牙磁磚。

不僅城堡的外部,佩納宮的內部空間也同樣延續著外觀的華麗與獨特的風格。

佩納宮的大廳(Great Hall)和內部房間延續著外觀的華麗與獨特的風格。(Angelo Hornak/PSML提供)

佩納宮王室餐廳(royal dining room)的前身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僧侶的食堂。大餐桌和其它裝飾物是於1866年委託里斯本藝術家卡薩‧加斯帕(Casa Gaspar)製作的。

佩納宮王室餐廳(royal dining room)的前身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僧侶的食堂。大餐桌和其它裝飾物是於1866年委託里斯本藝術家卡薩‧加斯帕(Casa Gaspar)製作的。(Deigo Delso/CC BY-SA 4.0)

佩納宮的禮拜堂原為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40年併入後來的宮殿內。相傳宮殿中的禮拜堂是在聖母瑪利亞顯聖之後為了紀念而建造的。禮拜堂內有著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雕刻家兼建築師尼古勞‧錢特琳(Nicolau Chantereine)製作的雪花石膏祭壇屏風,斐迪南二世特地將其重置於此。

佩納宮的禮拜堂原為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40年併入後來的宮殿內。在此可見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雕刻家兼建築師尼古勞‧錢特琳(Nicolau Chantereine)製作的雪花石膏祭壇屏風,斐迪南二世將其重置於此。(EMIGUS/PSML提供)

公園(Parque da Pena)有著迷宮般的小徑和道路,連接佩納宮和由眾多小湖泊、噴泉、觀景台(belvedere,用於觀賞風景的建築結構)、各式景點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柱廟等組成的世外桃源。

公園(Parque da Pena)有著迷宮般的小徑和道路,連接佩納宮和由眾多小湖泊、噴泉、觀景台(belvedere,用於觀賞風景的建築結構)、各式景點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柱廟等組成的世外桃源。(EMIGUS/PSML提供)

其中,湖之谷(Valley of Lakes)便是斐迪南國王浪漫構想的具體實現。國王在此種植了來自各大洲的植物。

在城堡周圍的公園裡,湖之谷(Valley of Lakes)實現了斐迪南國王的浪漫構想。國王在此種植了來自各大洲的植物。(Luis Duarte/PSML提供)

在王后瑪麗亞二世去世後,國王斐迪南二世再娶了埃德拉女爵(Countess of Edla)埃莉斯‧亨斯勒(Elise Hensler),並於1864年至1869年間為其建造這座小木屋。木屋四周有著浪漫的花園,在蜿蜒的小徑中,隨處可見各式奇花異草。

在王后瑪麗亞二世去世後,國王斐迪南二世再娶了埃德拉女爵埃莉斯‧亨斯勒(Elise Hensler),並於1864年至1869年間為其建造這座小木屋。木屋四周有著浪漫的花園,在蜿蜒的小徑中,隨處可見各式奇花異草。(Luis Duarte/PSML提供)

佩納宮精美的工法、田園般的地景,以及宮殿提供的視野,為訪客創造了一種夢幻般的體驗。

做工的精細程度、田園般的地景,以及宮殿提供的視野,為訪客創造了一種夢幻般的體驗。(Gilles Messian/CC BY-SA 2.0)

作者簡介:

菲利普‧巴特勒是出版商、編輯、作家和分析師,也是數位媒體、社交媒體到旅遊技術(travel technology)等領域的專家。他為《大紀元時報》、《赫芬頓郵報》、《每日旅遊新聞》、「HospitalityNet」和其它許多機構撰寫文章。

原文Portuguese Splendor: Pena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薩卡特卡斯大教堂(The Zacatecas Cathedral)位於墨西哥中北部薩卡特卡斯州的同名城市,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
  • 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蘭島(Gotland)上。因為鄰近波羅的海,曾是歐洲商人的戰略要地。鎮上優美的建築比比皆是,維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 您或許沒聽過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但是受到他影響的建築物卻隨處可見。帕拉第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他的風格影響了整個西歐和美洲的古典建築。
  • 具有歷史意義、神話色彩、美不勝收。用這三個詞用形容德國慕尼黑(Munich)西部的建築瑰寶「寧芬堡宮」(the Nymphenburg Palace)再適合不過了。過去,它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避暑勝地(夏宮)。
  •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莊園建築。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 走在羅馬市區的磚石街道上,很難不被這裡古蹟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驚歎。這座被譽為「永恆之城」的城市,與另一座名城——佛羅倫薩,是承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雙姝。在這裡,超凡脫俗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數不勝數,大小教堂與修道院更是星羅棋布。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 霍夫堡宮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宮殿建築群,包含18棟建築物、19個庭院和2,600間房間,簡直就是一座城中之城。1275年,宮殿原本是波希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King Ottokar II of Bohemia)建造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後來不斷擴建成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到了1918年成為奧地利統治者的居所和王權中心。
  •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1508年–1580年)是文藝復興至20世紀以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在他設計的皮薩尼別墅(Villa Pisani)裡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在不使用豪華的裝飾和建材之下,通過簡單的幾何比例和做工來達到一個好的建築設計。皮薩尼別墅座落於巴尼奥洛(Bagnolo),位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內拖地區,是帕拉第奧早期的別墅作品,建於意大利文藝復興高峰的1540年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