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維多利亞時代的仙子畫

童話傳說將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從世俗帶入超自然浪漫世界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譯
約翰‧西蒙斯(John Simmons),《〈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局部,1870年,畫布上鋪紙,水彩加粉彩,91.4 cm × 73.7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1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這些油畫、插畫和水彩畫的素材,既源於凱爾特人的傳說、對中世紀浪漫故事復燃的熱忱,也來自英國文學巨匠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特別是《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些藝術家只創作了少量以仙子仙女為主題的作品,但也有一些藝術家幾乎專門從事這一主題的創作。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美術館最近展出了250年前迄今藝術作品中的仙子仙女,展品介紹中有這樣的描述:「任性的仙子仙女們身披蛛絲、花瓣和昆蟲薄翼,以毒蘑菇當座椅、螢火蟲為燈盞,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這種奇幻題材非常適合創作色彩繽紛、充滿戲劇張力、自然氣息和神祕感的藝術作品。

《仲夏夜之夢》

在19世紀英國,《仲夏夜之夢》是極受歡迎的專業演出戲目。這是莎士比亞偉大的喜劇之一,對愛情和婚姻、秩序與混亂、表象及真實等主題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故事講述四個雅典年輕人──赫米婭(Hermia)、來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和海麗娜(Helena)在為雅典公爵忒修斯籌備婚禮的中間,一個接一個跑進了一座森林。

在林地裡,他們與仙界生靈不期而遇。仙王奧伯龍(Oberon)和仙后提泰妮婭(Titania)帶著隨從前來參加忒修斯的婚禮,路上他們鬧起了彆扭,奧伯龍的仙僕帕克(Puck)奉命對提泰妮婭施展魔法。由於帕克認錯了人,無意間將四個雅典年輕人捲入其中。故事最後,魔法發生反轉,雙雙對對都和好如初。

約翰‧西蒙斯(John Simmons),《〈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870年作,畫布上鋪紙,水彩加水粉,91.4 cm × 73.7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以肖像畫聞名的藝術家約翰‧西蒙斯(1823—1876年)在其繪畫生涯的後期,受莎士比亞戲劇的啟發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這些畫作兼具高度細膩的寫實主義和充滿想像力的特徵,故而從眾多的《仲夏夜之夢》主題作品中脫穎而出。

西蒙斯的水彩畫《〈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表現的是該劇第二幕第二場:這對私奔的戀人在林中迷了路,夜幕降臨,他們決定入睡,卻不知周圍暗藏著仙子仙女和被施魔法的其它生靈。來山德一手握著赫米婭的手指,一手撫著林地青苔。

在劇中,他浪漫宣稱:「一塊草地可以作我們兩人枕首的地方;兩個胸膛一條心,應該合睡一個眠床。」(引自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4卷)劇中後來,當來山德醒來時,由於帕克的惡作劇,他一眼愛上了赫米婭的好友海麗娜。西蒙斯的畫作暗示,海麗娜可能已在這一幕中現身──赫米婭右側遠處有個身影依稀可見。而帕克可能就在這對情侶腳邊的仙子當中,或許就是來山德身後那個幾乎看不見的影子。

約翰‧西蒙斯1870年畫作《〈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中的仙子仙女局部。(公有領域)

畫中充滿了對仙界生靈多樣而逼真的描繪,反映出藝術家繪製微型畫的功底。

這件作品於2012年拍賣時,蘇富比的圖錄評論道:「西蒙斯創造了一個由形形色色『物種』的仙子仙女所組成的完備文明:他們有的扇動著薄如蟬翼的翅膀飛翔,有的乘坐老鼠拉的戰車或騎蝙蝠,白淨而頎長的身軀在月光下熠熠生輝。」圖錄中還說,仔細觀賞這些精雕細琢的微小細節,就如同透過顯微鏡在觀察。這個比喻很恰當,因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相信仙子仙女的真實存在,還進行「科學考察」以搜集證據。

《〈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一畫水彩和水粉併用:西蒙斯巧妙運用水彩媒介,創造出朦朧而超凡脫俗的飽和色彩區域;水粉是不透明水彩顏料,以類似膠水的物質增稠,用來創作構圖中的形狀與形式。該作品形象之清晰、畫面之光潤細膩,令人難以置信。

《夜之精靈》

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夜之精靈》(Spirit of Night),1879年作,布面油畫,82.5 cm × 122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維多利亞時期許多仙子畫傑作的靈感並非都來自莎翁戲劇。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1836—1893)只創作過幾幅仙子畫,這些畫主要是他畢生研究光影效果的載體。《夜之精靈》是他對眩光興趣的最佳例證,他透過對棱鏡及其彩光的實驗來進行探究。

這幅畫中的仙女身披透明輕紗,其原型是為格里姆肖多幅作品擔任模特的女演員艾格尼絲‧李芙(Agnes Leefe)。佳士得2019年拍賣會目錄中這樣描述此畫:「(仙女)在月光下的海邊村莊上空盤旋,銀光從海上映射過來,她半透明的肌膚和乳白色的雙翼閃爍著斑斕的彩虹色。」朦朧秋色中,村莊如夢似幻,而以線條勾勒出的仙女雖然在空中飛翔,卻有一種厚重感。

在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L’Ecole 珠寶藝術學院的「珍貴的仙子:從幻想到現實」(Precious Fairy: From Fantasy to Reality)主題網絡研討會上,主講人、梵克雅寶文物保護項目經理埃絲泰勒‧伊卡赫(Estelle Icart)指出,這幅畫中舞姿動人的仙女,似乎是在煙霧繚繞、或許是污染嚴重地區的上空盤旋,說明了當時疾速的工業化。事實上格里姆肖單獨創作過一組「利物浦碼頭」系列畫。不過這幅畫也充滿了神奇的光芒──直接由仙女身上發散出來,她頭上的光環乃由光線組成,倒映在海面上的月光彷彿出自她的魔仗。

這幅畫確實從文學中汲取了靈感,但不是來自莎士比亞劇作,而是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致黑夜》(To Night)。最初,該作品附有一個標籤,上面引用了雪萊詩句:

「在身上披一條灰色的錦帔,嵌上些晶亮的星輝!用頭髮把白晝的眼睛遮蔽;吻她,直吻得她困倦而退,再遍遊城鎮、海洋、田野,用你催眠的魔杖點化一切——來吧我久久尋覓的!」(引自江楓譯《雪萊全集》第一卷)

超自然肖像

索菲‧岡恩布里-安德森(Sophie Gengembre-Anderson),《擷取女子的美麗容顏,輕輕懸起,伴以蝴蝶、鮮花和珠寶,這樣你的仙女就由最美的東西組成》(Take the Fair Face of Woman, and Gently Suspending, With Butterflies, Flowers, and Jewels Attending, Thus Your Fairy is Made of Most Beautiful Things),作於19世紀,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公有領域)

據L’École珠寶學院藝術史教授伊內齊塔‧蓋-艾可(Inezita Gay-Eckel)的網絡講座,長期以來,綠色一直是正負含義並存,正面的如春天、森林、好運、健康等;負面的如蛇、毒藥、龍、邪惡等。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學者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在其《色彩列傳:綠色》(Green: The History of a Color)一著中寫道,綠色一直是超自然生物的顏色、特別是仙子仙女的顏色,這種象徵性的色彩最早可追溯到彩飾手稿。

在女畫家索菲‧岡恩布里‧安德森(Sophie Gengembre Anderson,1823—1903年)的畫作《擷取女子的美麗容顏,輕輕懸起,伴以蝴蝶、鮮花和珠寶,這樣你的仙女就由最美的東西組成》(Take the Fair Face of Woman, and Gently Suspending, With Butterflies, Flowers, and Jewels Attending, Thus Your Fairy is Made of Most Beautiful Things)中,綠色的運用達成了驚人的效果。安德森擅長為孩子、尤其是女孩創作柔美迷人的肖像畫。在維多利亞時代,對童年的感性探索開始在藝術界流行。安德森偶爾也會把女孩畫成仙女的樣子,這幅畫就是令人驚歎的一例。

畫中女孩頭戴豔麗的蝶冠,身後展開一對仙翼。伊卡赫女士在L’Ecole學院的網絡講座中形容說,一頭紅髮、肌膚白皙、頭戴王冠的女孩/仙女,看起來就像一位凱爾特公主。她緊握的綠色小袋子上飾有金色方格和珍珠,裡面可能裝著她的首飾;另一種說法是,小袋的綠色表明,裡面可能裝有魔法藥水。不過,從她天使般的面容來看,她很有可能是「好仙女」,說明藥水不是毒藥。

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Wood)撰寫的《維多利亞時代藝術中的仙子仙女》(Fairies in Victorian Art)是這方面的權威著作。伍德在書中寫道:「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極度渴望相信仙子和仙女,這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方式之一,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浪漫、物質主義、講求科學的時代。」

觀賞充滿創意、技巧精湛、令人入迷的仙子畫,你會感到脫離凡俗,進入超自然的浪漫氛圍。即使到了現代,維多利亞時期的這些畫作依然散發著神奇的吸引力;透過書籍、展覽和拍賣會引起新一代人的關注。

愛德華·羅伯特·休斯(Edward Robert Hughes),《仲夏夜》(Midsummer Eve),1851-1914年創作,水彩與水粉,114.3 cm × 76.2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原文:Once Upon a Time: Victorian Fairy Pictur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涵蓋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