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健康1+1】

腸道健康才長壽!抗炎必做6件事 補充1關鍵營養素

文 / Amber Yang 、Jojo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可能加速人體老化,引發認知功能、肝臟、腎臟等疾病。專家認為打造抗炎體質關鍵是補充一種營養素,有6件事一定不可忽視。(Shutterstock)
人氣: 40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慢性發炎是我們健康的一大殺手,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有可能加速人體老化,引發認知功能、肝臟、腎臟等疾病。長壽的關鍵是腸道,專家認為打造抗炎體質關鍵是補充一種營養素,有6件事一定不可忽視。

人體為何會發炎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台灣尚文診所內科醫生鄭元瑜在大紀元《健康1+1》節目中表示,當身體受到損傷或受外來細菌、病毒感染時,身體會發生紅、腫、熱、痛等反應,這種身體免疫系統產生的生理反應稱為發炎。發炎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損傷不惡化,再移除壞死的細胞及代謝的廢棄毒物,清除細菌、病毒後,重建、修補組織。

從微觀層面觀察發炎反應會發現,小的動脈擴張會蔓延到微血管,促使微血管網絡系統的通透性增加,讓血管內的物質滲漏或移動到血管外。白血球、淋巴球等會聚集到受損部位,免疫系統會產生多種化學物質來參與發炎的反應。

鄭元瑜表示,大部分明顯的發炎反應是比較急性的發炎,而如果免疫系統持續地受到刺激,就會變成長期性的慢性發炎。一些慢性發炎從外觀上顯而易見,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長期性的關節疼痛和變形。然而,還有一些表面看起來好像很正常,但身體內部存在持續性的細胞損傷,例如胃腸道的慢性發炎,十分普遍並且長期影響人體健康。

從微觀層面的發炎反應會發現,小的動脈擴張會蔓延到微血管,促使微血管網絡系統的通透性增加,讓血管內的物質滲漏或移動到血管外。(健康1+1/大紀元)

腸道慢性發炎的原因

胃腸道的日常工作環境可以說是很嚴苛的,胃會分泌PH值約為1的強烈胃酸,而十二指腸又會分泌鹼性液體,中和經胃酸消化而呈酸性的食物,這些消化液能破壞細菌、分解蛋白質。胃腸道通過用力蠕動、擠壓、摩擦幫助消化食物,消化過程中還會產生代謝廢物及毒素。

鄭元瑜表示,這些消化過程會讓腸胃的上皮細胞每4、5天就會出現正常損耗,需要更換為新的細胞。如果在此基礎上,腸胃的負擔加重,就會讓胃腸道細胞損耗得更加嚴重,這種過度損耗,會引起低度但持續的慢性發炎。

加重腸胃負擔的情況包括纖維素攝取不足;攝入刺激性食物,如飲酒過量;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情緒不好等。

為甚麼這些情況會加重腸胃負擔呢?鄭元瑜以纖維素攝取不足為例表示,只吃肉不喜歡吃蔬菜的偏食飲食,會令胃腸道中的一些好菌沒有纖維素做食物,因而數量減少;而另外一些腸道細菌除了以纖維素為食外,也可以將人體胃腸道表面分泌的黏液作為養分而存活,因此它們的數量就會增加,也就導致腸胃內共生的微生物系統失去平衡。

由於黏液層是保護腸道上皮細胞的重要屏障,一旦被當作腸道細菌的養分被吃掉後,這一屏障就會變薄,容易令致病性的細菌有機會去傷害上皮細胞,甚至會入侵更深層的腸道細胞。

鄭元瑜表示,腸道細胞本身受損及細菌入侵,都會引起發炎反應,由此可見僅僅是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這一點,就足以讓腸道慢性發炎水平長期性上升。

僅僅是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這一點,就足以讓腸道慢性發炎水平長期性上升。(健康1+1/大紀元)

腸道慢性發炎傷害身體7部位

健康的情況下,腸道壁細胞之間會緊密排列,兩個細胞中間會呈類似拉鍊或鈕扣的狀態,緊密連在一起,所以營養成分以外的大分子,無法從兩個細胞之間的空隙進入體內。

然而,腸道慢性發炎會讓腸道的通透性增加,是指腸道發炎會令細胞間的連結被破壞、產生空隙,使過敏原、細菌、毒素等刺激性大分子容易入侵到體內,隨著血液循環在體內傳播。

鄭元瑜表示,腸道與體內各臟腑間有互相影響的網絡系統,腸道慢性發炎會引發身體不同器官的不良反應。

1. 肝臟

肝臟有解毒功能,腸道所吸收的營養會經過門脈循環系統送入肝臟進行處理。當慢性發炎令腸道通透性上升後,滲漏入體內的有害物質也會集中到肝臟被處理,加重了肝臟解毒的負擔,令肝臟過於疲勞,受到傷害。另外,肝臟未能處理的有害物質,就會繼續隨著血液循環,影響身體其他器官。

2. 腦部認知功能

2023年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綜述提到,大量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和腸道代謝物與未受影響的對照組不同。

20237月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50萬人隊列的樣本數據後發現,炎症生物標誌物與認知表現有關。

3. 情緒問題

2020年發表在《BMJ 营养、预防与健康》(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期刊的一項綜述性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或聯合使用益生元與益生菌,可顯著改善焦慮或抑鬱症狀。

4. 骨骼、肌肉系統

骨質代謝及肌肉合成與腸內細菌的生態平衡有關,如果失衡則會引起骨質疏鬆及某些慢性關節炎,也會影響肌肉代謝、合成。

5. 肺臟

慢性呼吸道發炎、慢性支氣管發炎、阻塞性肺病、纖維性囊腫等肺臟問題,也跟腸道微生物失調有關。

6. 慢性腎臟病

慢性發炎引發的腸道通透性異常,會令腸道炎性物質及腸道毒素流入體內,可能會使慢性腎臟病風險上升。

2019年發表在(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期刊的一項綜合分析表明,接受益生菌療程後,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炎症、尿毒症毒素和胃腸道症狀得到改善。

7. 脾臟

脾臟具有免疫功能,腸道慢性發炎會與脾臟相互影響。

腸道慢性發炎影響全身。(健康1+1/大紀元)

打造抗發炎體質 必做6件事

腸道慢性發炎造成的腸道通透性上升,以及腸內微生物失調,使得一些炎性和細菌滲漏出腸道以外,透過血液循環變成全身性的問題。這種狀況如果長期持續下去,身體各器官組織會受到影響,進而加速老化。

鄭元瑜表示,慢性發炎持續累積會造成很多傷害,包括失智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肌少症、關節退化、抵抗力低下、身體虛弱等問題。

關於如何改善腸道健康,鄭元瑜提供六招,幫助大家抵抗腸道慢性發炎。

1. 補充膳食纖維

想要培養腸道好菌,使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平衡,膳食纖維必不可少。

鄭元瑜建議,每天應攝取膳食纖維20至30克,除了攝入蔬菜、水果外,在三餐中至少要有一次是以全穀雜糧類作為主要的熱量來源,比如燕麥片、糙米飯等。

除了能夠補充纖維素外,食用多種蔬果亦有助於獲取其他營養物質,比如番茄含有茄紅素、辣椒中有辣椒素,茄子中含有花青素,南瓜、菠菜含有葉黃素,胡蘿蔔含有胡蘿蔔素。

抗發炎食物。(健康1+1/大紀元)

2. 攝入優質油脂

鄭元瑜表示,部分油脂具有抗發炎效果。做菜時可以選用含有Omega-9脂肪酸的油脂,比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

此外,可以多吃油脂含量比較高的魚類,比如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它們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有比較好的抗發炎效果。

3. 減少環境中的化學物質

食物中殘留的農藥如殺蟲劑,洗髮、潔面用品及防曬、護膚品中含有的化學添加物,也可能與慢性發炎有關。

4. 改善睡眠質量

睡眠對身體、心理和情緒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的一項研究綜述提到,有睡眠問題的人患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風險更大,並且睡眠和免疫力之間的關係似乎是雙向的,因此改善睡眠可能會對免疫疾病如炎症性腸病有積極影響。

5. 調節心情

今年5月,《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提到,心理壓力會加劇某些腸道疾病引起的腸道炎症,並指出是源自大腦的信號到達腸道神經細胞,導致炎症化學物質的釋放。另一項研究提到,心理壓力會引發炎症活動和情感認知變化。因此,減輕壓力、調整心情,對身心都有好處。

6. 良好的社交關係

2021年發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力》(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社會孤立和孤獨會令慢性炎症加劇,是導致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風險因素。

保持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不僅令精神愉悅,對身體健康也有益處。

點看視頻: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吳宓辰、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