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位憂鬱症患者的康復歷程(五)

從「自我覺察」到「自我接納」走出人生的幽谷

作者: 莊明翰

我開始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 (Shutterstock)
人氣: 3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者按:一位從憂鬱症康復的學子,真情告白「自我療癒」的歷程。他希望傳達「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自我照顧」這個理念,幫助患者走出人生的幽谷。本文摘錄講述了主角學習從「自我覺察」到「自我接納」的過程,以及如何給予自己更多的肯定與支持。

收到別人的稱讚,你會毫不猶豫地謝謝對方?還是內心發顫地向對方推卻,表達自己根本沒這麼好?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懷疑到了極致。那份懷疑,就如同無底洞般,讓我接不住任何稱讚。

我會覺得那是別人的客氣話。真正的我,根本不值得被看見,也不想被看見。我只想低調、黯淡地過好生活就好。

我在乎所有的評價,活得辛苦又矛盾

後來我逐漸發現,我其實好在意任何的評價。

我在意朋友的,因此我會希望伴侶學歷比我優秀,而受到旁人的肯定;我在意社會的,高學歷似乎代表著人生的勝利;我在意自己的,我好像抱持「麻雀變鳳凰」的心態在覬覦別人。

我真的好糟糕。

「評價是中性的,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但聽起來無論好壞,你都好在意所有的聲音。這沒有不好,只是你會活得很辛苦,也很矛盾。」

心理師說完後,我內心有種被深刻了解的感受。

因為我真的好在意別人如何看我,但我也真的好累、好辛苦,有種無法由內而外肯定自己的無力感。

原生家庭的創傷

「那麼,既然評價會使我很辛苦,我為什麼還會緊抓不放?裡面應該有些好處,或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東西吧?」我好奇地反問心理師。

憑藉著對於心理學的一點認識,我知道一件單純只有痛的事,我們必定會像燙手山芋一樣丟棄它;唯獨當它有我們想要的,我們也才會放不下,繼續允許它存在我們的身旁,不管是一個習慣、一段關係或一件小事,皆然。

後來心理師引導我從親密關係談回原生家庭。我才驚覺小時候與父母的幾次爭執,使我漸漸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那是由一次次的否定與驚嚇所累積而成。對我而言,是內心的某種創傷。

於是,我不再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換來的,可能是被大聲斥責一番,也很可能換來種種的無助。

我也不再覺得說話是安全的,這也表現在往後我的壓抑性格、自卑心態與焦慮依附。

我開始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

「這樣我該怎麼辦?畢竟我已經長大,無法再改變過去已成的現實了。」我以接近快哭的情緒,無奈地說出這句話。

心理師與我分享她輔導育幼院孩子的經驗。

育幼院的孩子從小無親無故或面臨家庭的劇變,他們沒有來自父母的安全基石,但現實是,日子一天一天地來,他們終究還是要面對自己內心的那一塊不安。

「小時候內心的基底能打好是運氣,但不是每個人,甚至是為數不多的人,才能真正在安穩的情況下一路成長。但缺少這塊基石,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找別塊呀。」心理師對我說。

「可是找父母已經來不及了,找朋友或伴侶又像是不斷地在外求,其實很不穩定,因為沒有人能真正陪自己一輩子。」我還是沒有想通心理師的話。

「對呀,所以那一塊基石正是自己。當你的基石建立起來,別人給你的好,你也才能真正收進心裡。

「像是以前的你認為自己只有二十分,別人只要一稱讚你超過二十分,你便會覺得對方是客套或過譽。不過,今天如果你認為自己有五十分,別人給你的,你也能收進五十分,這樣加起來就一百分了。更別說你認為自己有五十分以上,加上別人的,很容易就超過一百分。你會變得更有自信,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心理師當天生動的比喻,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

我牢記著這樣的道理。我開始願意去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而確實當我如此認為時,別人對我的稱讚,我不再在口頭上表示謝意,但心中卻過意不去。

因為我相信自己「確實」值得這些好,一點也不超過。

(網站專文)

書封(寶瓶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寶瓶文化提供>

.有30年經驗心理學家:寬恕他人 讓自己快樂
.世界最快樂國家的心理學家 闡述生活的意義
.為何女性比較記得做什麼夢? 心理學家解析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