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韻心聲﹕《波蘭舞曲》的境界

佚名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5日訊】

著名的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蕭邦,自從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便在巴黎定居。這天,在巴黎的波蘭貴婦人伍定斯基家裏,來了三位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也是伍定斯基家的常客。他們是德國的希勒、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蘭的蕭邦。音樂家相見,話題自然而然地圍繞著音樂的內容,漸漸地談到了對民族音樂的看法,這時,他們之間就出現了分歧。原來,希勒是一個主張「絕對音樂」的作曲家,他不承認音樂有民族意識的存在;李斯特是近代標題音樂的鼻祖,他承認任何音樂必定有它的內容;蕭邦則認為,他的音樂是絕對的民族音樂。三人在這一問題上爭論不已。於是伍定斯基出來說話了。她說:

「蕭邦剛好完成了一首《波蘭舞曲》,爭論是難有結果的,不如大家都到鋼琴上來演奏一遍,以便證實一下樂曲中到底有沒有民族意識這回事。」大家都同意她的建議。

於是,首先由希勒坐在鋼琴前,他把《波蘭舞曲》嚴謹地、以最純熟的技巧,一絲不苟地彈奏了出來。因為他的理論是:如果音樂具有內容,必會破壞音樂的完美的意境,所以他的演奏,確實能令人驚嘆他的準確和技巧,但除此之外,就只有茫然和空虛之感了。

李斯特接著坐到鋼琴前,他知道,蕭邦這首《波蘭舞曲》是為被敵人瓜分了的波蘭而作的,李斯特也為此感到同情和憤激。於是,在他的音樂中,人們聽到了槍聲和火燄,戰鬥和奔馬,戰鬥結束之後,是被蹂躪的波蘭女人和兒童在啼哭,最後是絕望的呼喊和急激的愛國志士們熱血在沸騰。一曲既罷,希勒的臉龐已緊張地為不幸的音樂所感動,伍定斯基、蕭邦和李斯特都流下了眼淚。

最後,蕭邦坐到了鋼琴前。他坐著沉默了很久。因為他覺得,李斯特對這首舞曲的解釋是錯誤的,他必須自己來給以正確的演譯。當他的心已全部進入音樂境界的時候。只見他輕輕地、喃喃的說:「波蘭還沒有滅亡!」

接著,音樂從鋼琴中傾注出來,瀰漫著、擴散著。這裏出現的、不是波蘭的恐怖、可怨的命運,也不是戰爭和死亡。這裏出現的是波蘭的陽光,陽光下是波蘭的村莊、羊群;田野裏開放著繁茂的鮮花。接著,波蘭的山川流水;愉快而幸福的村民,仿佛在一個假日吹著笛子,在舞蹈,還有孩子們在嬉戲。

演奏結束了,四個人都靜止不動。蕭邦在沉默了一會之後,以更輕柔的音調又說一遍:「波蘭還沒有滅亡!」

四個人的面頰,都被蕭邦音樂中的情緒所感染,彷彿他們都經受了波蘭陽光的輕撫,浮泛著幸福的紅光。從音樂裏,彷彿突然看到了波蘭,認識到波蘭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國家。(摘自新生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祁《鷓鴣天》是很招人喜歡的一闋詞,不但構築了邂逅佳人的畫面,抒發出一見傾心的深情;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實版的浪漫故事——狹路相逢的「奇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宋祁為什麼能有如此的幸運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時,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孩子  不怕 我扶著 慢慢地放開腳步 孩子  不驚 我保護 穩穩地一步一步
  • 淺霧平湖暖, 鷗歌醒夢舟。 揚帆追麗日, 風起送歸流!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一溪碧水潺潺囂 一院玫瑰雨後嬌 一人獨立清風裡 一樹梨花似雪飄
  • 我愛神州啊! 結緣聖王的地方。 原本江山秀美, 三山五嶽黃河長江。 五千年的歷史, 忠奸善惡正邪廉恥取義成仁, 那是神傳文明的歷史篇章。
  • 緣分很奇妙 茫茫的人海 你我會相逢 緣分很神奇 偶然的一瞥 妳我互吸引 才奢望天長地久 立即又各分西東
  • 斑斕樹色碧天秋, 瀲灩滄波咽復流。 石激渟洄聆雅韻, 一川藍影水悠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