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月:來,我們登山去!

寒江月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身居鬧市,不免常為早晚不斷的噪音和污染的空氣所苦。我的應對方法就是:進山。小時候,因為文革,在山村裡過了幾年與現代文明隔絕的日子。因禍得福,我不僅學會了欣賞簡單純樸的美,也與山林結下終身情緣。每到俗世的壓力到了難以承擔之時,「進山」,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就成為最好的休息,也成為心靈小歇的方式。

  住在美國東北部,連綿起伏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是最佳的登山處。西部當然就是落基山脈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北美洲東部,由北向南,從加拿大的 魁北克省到美國南部的喬治亞州,全長1,600英里。阿巴拉契亞山脈連綿起伏,山勢柔緩,最高山峰是位於北卡的米歇爾峰,高6,684英尺(2,037米)。整條山脈又分為一連串較小的支脈,其中有好幾個國家公園,著名的有位於田納西/北卡的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和位於弗吉尼亞的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山脈經過的各州也各有州立公園。

  阿巴拉契亞山脈有一條聞名於世的步行山道-阿巴拉契亞山道(Appalachian Trail),登山者們簡稱它為AT。順便說一句,要是你初次踏上阿巴拉契亞山道,遇到老「山油子」,提起這條山道,千萬別用全名。否則,哪怕你渾身上下名牌登山裝備,捎帶(由於不老練)滾了一身泥,可你那身慘綠色頓時暴露無遺。 AT全長2,100英里,從喬治亞州的斯布林格山到緬因的卡塔丁山。據說是全世界最長的步行山道。這條山道有100多年的歷史,完全由志願者們如在下管理和維護。山道及其附近若干英里的土地大部分被阿巴拉契亞山俱樂部(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記住,提起它時要說AMC!)買下,任何人不准開發,因此山道沿途基本保持了天然風貌。總部在波士頓的AMC目前有9萬多會員,下面有一連串分支,這些分支具體管理和維修「領地」範圍內的山道。 春末夏初是維修山道的忙季,也就是我們這些自願者們出大力,流大汗的時候了。

  美國山道的原則是不破壞原始風貌,因此不可任意修建人工化的建築,橋樑等。山道的標誌也有統一規定。阿巴拉契亞山道著名的白色路標(white blazer)指示出全程,如果想下山整修,就得找藍色路標。藍色路標指示的山道會把你從AT帶到附近的小城,讓你重返文明,吃上頓像樣的飯,好好洗個澡。關於AT,我就不多說了,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我在AT上的經歷非常有限,連一個州都沒走完,紐約州的這一段還是AT全程中最平緩的,用我曾經碰上的一個「AT全程登山者」的話來說,「紐約這一段兒就像逛公園!」可我連這公園都沒逛完。對了,這些「AT全程登山者」(through hiker)都特牛,仗著自己是貨真價實的「老山油子」,對我們這些day hikers/weekend hikers挺傲慢,我們碰上他們通常是不敢搭訕的。不過,如果我正好在出山時碰上這麼一個兩個「老山油子」,帶的礦泉水又有多的話,我會送給他們。 這些人很好認,通常他們健步如飛,帶一支專業登山棍(我們這號的就別假模假式的了,反正我不好意思柱那麼一根。再說,它特貴,沒有100美刀打不下來),渾身髒兮兮的,鬍子拉茬,灰頭土臉,背一個巨大的登山包,全部家當都在包裡,包外頭還掛著各種各樣的附件。對了,他們通常還挺瘦,因為,等他們走到紐約州,在山裡至少已經泡了4個月,那還算快的。

  我的出沒地點是在紐約上州的Harriman State Park,有時也到新州和德拉華州交界的那一帶去。那裡有個AMC的營地,花上幾十美元,可以在那裡度週末,在一條大「炕」上下兩層的木頭床上滾倆晚。那可不是「星」級的,完全是「土」 級。夜裡門不能鎖,得給隨時可能進來,累得半死的through hiker們留門。為了防熊門全朝外開,笨熊們這麼多年愣沒學會把門掏開,還不如我們家貓聰明。

  要是哪位想開始進山,又沒有經驗的話,建議參加一個登山俱樂部,跟老山油子們爬幾回,學學規矩,學習認路標,野外急救常識等,用不了多久,就能自己出入了。AMC一年的會員費才$40,西部的Sierra Club 會員費也差不多。參加它們組織的登山活動比較安全。我從96 年起就是AMC會員,勉強算半個「山油子」(正確的行話叫「山耗子」─Mountain Rat,我嫌難聽,拒絕自稱「耗子」,現在基本上是「單干戶」了。那一年$40算是支持環保吧。在旁邊旅遊指南中介紹一些登山基本知識,正牌山耗子略過可也。  

  最後,看完了這篇,但堅決不打算進山的人,還有一條出路,就是當個Armchair hiker(哼哼!),躺在沙發上讀上一兩本人家如何爬山的書,過過乾癮。你要是打定主意做個「安樂椅爬山者」的話,這本關於AT的書不可不看:Bill Bryson:A Walk in the Woods,這傢伙真絕了,估計他連我的爬山水平都還不到,居然敢闖AT,而且還給他闖成功了,真真氣死我也!

不用說,專業的裝備特貴。我那套裝備,包括爬山靴,爬山襪,背包,帳篷,氣墊,瑞士軍刀,地圖,指南針,防蟲膏,腰帶包,吸汗內衣(shirt lining),吸汗襪(sock lining),羽絨睡袋等等,估計不少於上千美刀,光一個週末包就$140。我慘淡經營了好長時間才買齊。不過,連半個「山耗子」都不打算當的,以上單子裡的東西大部分可以去掉,只需照顧「足下」和「背後」就行了。

  「足下」的那雙爬山靴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的「死泥克」萬萬不行。那「死泥克」是為城市設計的,進了山可就不行了,除非你進的是那種專為小孩子和老人修的公園一般的平坦山路,又平又寬,吉普車都能開,連我這號半 「耗子」都不屑一顧。真正的terrain就是一條 footpath,用油漆往樹桿,岩石上畫上個豎長方形的標誌,跟著標誌走就是路了,很多時候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路」。因此,磕磕碰碰是少不了的。

爬山靴通常是高幫,可以保護腳脖子不會扭傷。靴頭上裝了高質金屬片,一腳踢到岩石上不會傷了腳指頭。加上靴底厚而有彈性,保護大腦不受太多的震動。還有個優點是防水,碰上不深的水□子,淌過去就是了。 再加一點是輕。我的爬山靴別看笨頭笨腦的,可比「死泥克」還輕。可別小看這點,一天走個10英里試試!最好的爬山靴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也就是Gore Tech,等閒也得100多大洋,又輕又結實。爬山靴的設計有為day hike設計的,有為長途設計的,跟你背的重量也有聯繫。買的時候要想好。

  背後背的那背包也不可小視。專業設計的爬山包寬帶,腰,胸部都有帶子可以扣起來,背起來時那沉甸甸的包就是自然地捆在背上,背帶和後背還有個自然距離,不至於緊貼在背上,悶出一後背的汗。就算出一後背的汗,背包後層還有層海棉,保護你包裡的東西不會被汗水濕了。我通常的day hike包是20-30鎊重,週末包是50-60鎊重,包括帳篷,沒個好包可不行。半路上帶子斷了,你哭都找不著地方。

  服裝嘛,最好別一身短打進山,因為得防蟲還得保護皮膚不被有毒的植物劃傷,更別提一不小心摔一跤了。我從來不穿短褲圓領衫爬山。好幾次看見那些偶爾進山的人胳膊腿劃得血淋淋的,還沒帶創可貼,這些我每次都帶,以防萬一。

辨認標誌
  忘了具體的標誌尺寸是多少了,但是,所有的標誌應該是同一尺寸的,用不同顏色來標誌,叫做blazer。一條山道的開頭,必是三個品字形的標誌,把「品」字倒過來,表示這條道到底了。山道拐彎時,是兩個長方形的標誌上下列出,上面那個在左邊,表示路往左拐。反之亦然。每隔若干米就會有標誌,通常是在樹幹上,跟著路標走就對了。就連我這樣毫無方向感的人在山裡都還從來沒有迷過路,在城裡倒常常迷路。

野生動物
  東北部有黑熊,但我從來沒有碰上過。有次在山野裡露營 ,半夜裡聽見土狼嚎。碰上最多的是白尾鹿和野火雞。還碰上過幾次蛇,嚇得我慘叫。夏天要小心響尾蛇,不過我從來沒碰上過。這也是穿爬山靴的優點,高幫特厚,一般的蛇咬一口也咬不透。還要小心ticks,不過即使被它叮了也沒什麼大不了,一個月內吃點藥就行了。我給叮過兩次,啥事也沒有。有種防蟲膏也防ticks,用那個就行了。

環境保護
  愛山的人是自然的環保主義者。爬山者的倫理是簡單的4個字:Nothing in,nothing out─什麼也別留下,什麼也別帶走。我在「學徒階段」跟著老山耗子們爬山時,他們通常把別人扔下的飲料瓶什麼的也帶出來,我因此也養成了習慣,每次進山不忘帶個塑料袋,把自己的空飲料瓶什麼的帶出來,別留在山裡破壞環境。

另外,在AT上碰上through hiker時,通常我會把多餘的水和食品送給他。畢竟這些老山耗子在山裡要走六個月,我特佩服他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所遠離城市的山區縣中裡,只有兩個外鄉人,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是隨母親從省城下放來的。

  • 大幕徐徐拉開,燈光轉暗。
    小提琴淌出低沉的旋律,手風琴送來嗚咽的風聲,琴聲幽幽。東歐的原野。農田。村莊。樹林。夕陽。


  • 喜歡那兩隻青綠的竹盤,一隻盛月餅,另一隻放上黃澄澄的梨,紅艷艷的蘋果,黑油油的李子,再放上一串紫盈盈的葡萄,一瓶清酒立在竹盤後。

  • 母親節那天,與幾位朋友在寺廟裡禪坐。起座之後,朋友告訴我,她家的牡丹花開了。朋友家門前栽了一株牡丹,那牡丹年年都是在母親節這天開。 「原以為今年母親節不會開的,」朋友說,因那花一向由她母親照顧,而她母親去年往生。然而,今年的母親節,一清早,花照常開了。真是好花知時節。


  • 第一次見到她時,真是驚艷。那樣的一樹淡紅,或是雪白,獨立小園,美的不僅是色,更是姿態。樹型高大而不臃腫,樹枝層層疊疊,平平地伸展,一層枝托著一層花,優雅地開著。花色粉紅,然而看只是淡紅,如同初起的晚霞,並不以濃艷奪人眼目,天然的優雅和柔美,卻令人無法忽略。


  • 河岸邊,我遺世般佇立。兩岸楓葉如火,燒得半天赤紅,一河滔滔白浪,穿過層層秋色,越過一萬二千年的時空,向我奔騰而來。
  • 那年夏季,我獨自一人來到以色列。我是由學校出資,到希伯來大學的夏季「烏爾潘」-短期語言班——來惡補希伯來語的。我的指導教授也希望我這個來自中國大陸,從來沒有見過猶太人,也沒有接觸過猶太文化的猶太曆史研究生到以色列去感受一下猶太人的文化之源和歷史情結。

  • 嚴寒的冬夜,一家老小圍坐在廚房的「火塘」邊烤火,小火堆上掛著鐵吊子,裡面煮著什麼,熬著什麼,火炭邊的熱灰裡煨著地瓜,當灰燼裡飄出香味時,刨出一個,剝去皮,一邊叫燙,一邊絲絲哈哈地吃下去,香甜軟燙,一直暖到心裡。日後離家讀書,嘗到旅人的苦楚,方知道苦寒之夜,能與家人圍著爐火,分享一塊熱乎乎的地瓜,實在是一種幸運。


  • 終於下了晚班,該回家了。出門來卻見漫天濃霧。街上人影綽綽,行人似在霧中飄動;不遠處,教堂的尖塔若有若無。教堂前的那座高樓,樓頂上的紅字洇開來,看不清筆劃,只見一團團紅色的水氣,像女人臉上被熱汗化開的胭脂。


  • 快到四月中旬了,紐約為什麼還是這麼冷?前天下了一場暴風雪,金燦燦的迎春花剛剛盛開,又被埋在了冰冷的白雪下。雪很快就融化了,寒意卻遲遲不去。今早出門,天低雲黯,空中飄著細細的雨。雨絲若有若無,走進雨中,臉上一片涼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