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親近賢能愛民如子

─盛世明君唐太宗治國的故事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9日訊】 據《隋唐嘉話》捲上記載,唐太宗對所信用的大臣,非常尊重和親近。在非正式場合,對名將李靖常以兄長相稱,對直臣魏徵說話,從不用「朕」,而是自稱「世民」。這種謙遜待下、尊重賢能的態度,在歷代帝王中,實為罕見。《隋唐嘉話》的作者由衷讚歎道:「由是天下之人心歸焉!」

唐太宗對有功之臣李世勣更是關懷備至。李世勣回朝任兵部上書時,積勞成疾,重病纏身。太宗親自探望,敦促太醫認真治療,甚至過問李世勣所服藥物。太醫向李世民稟報說:「此病乃多年風寒淤積所致,我有一驗方,其它藥物都有,只缺『須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的問:「須灰是何藥,能找到嗎?」太醫解釋說:「須灰就是鬍鬚所燒成之灰」。太宗一聽,馬上說道:「這藥我有」。立即命人取來剪刀,親自將自己鬍鬚剪下,燒成灰後,又親自將須灰調入藥中,讓世勣服下。李世勣服藥後,病情迅速好轉,很快便痊癒了。世勣被太宗剪須一事感動得「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唐太宗親手將李世勣扶起,溫和的說:「朕賴卿以安社稷,卿安則社稷安矣,朕煎須以治卿病,乃是為社稷計,不為卿一人之私也,何謝之有?」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誠然是也。

還有一次,唐太宗邀請李世勣入宮赴宴,世勣開懷暢飲,喝得大醉,在酒席上酣睡不醒。太宗擔心他受涼,脫下自己的長袍,輕輕蓋在李世勣身上。在場之人,無不為太宗愛護功臣的仁慈之心而感動萬分。

貞觀十九年五月,唐太宗率軍出征高麗,在攻打白巖城時,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不幸被飛箭射中,血流如注,傷勢嚴重。太宗親自為李思摩取出箭,並用嘴將其傷口的污血吸吹乾淨,包好傷口,派人護送回營。眾將士見此情景士氣大振。即使是普通士兵負傷生病,他也一視同仁,給予關懷。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隨軍進發,太宗親到病床前慰問,並將士兵移交當地官府代為治療。戰爭結束後,太宗令人將所有陣亡將士的遺骨收集起來,妥善安葬,親自致祭,痛哭失聲,表示哀悼和思念之情。將士們返鄉後,將此情景告訴陣亡者的父母,使這些父母大為感動,並發自內心的說道:「我們失去了兒子,悲痛萬分,但皇帝親自為他們哭祭,他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死無遺憾了。」

由於太宗體恤臣下,愛民如子,臣民當然竭忠盡力,奮死圖報。君臣一心,成就大唐偉業,這都有賴於太宗的聖恩浩蕩啊!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文觀止》中收錄了數百篇文學大家的佳作,而以檄文入選的只有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武曌就是武則天了,她篡位以後,濫殺忠良,任用酷吏,甚至逼著唐太宗的大舅子長孫無忌自殺。這些倒行逆施招來天下反對。唐睿宗文明元年,徐敬業在揚州舉兵勤王,命當時的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擬就了這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唐太宗特別注意虛己受人,兼聽納諫,凡事不自滿自傲,並能虛心接受臣下的意見。
  •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極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用流暢的文筆、深邃的智慧、成功的範例一氣呵成,撰著《帝範》十二篇,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寫完此書第二年,太宗即與世長辭,《帝範》便成為他的政治遺囑和絕筆之文。
  • 人民,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國家,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根本。國君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嶽,高聳雲霄而巍然不動;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輝燦爛。這是君王治國的宗旨,是億萬百姓所瞻仰的東西,是天下歸心的依據。
  • 王道仁政的特點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親》篇中寫到:「夫封之太強,則為嗜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強,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 唐太宗視人才為治國之本,是帝王所擁有的珍貴財富。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雖以帝堯之聖,後世莫及,然亦必待賢臣而後能成功。《書》曰:「股肱惟人,良臣惟聖」。
  • 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漢室的故事,留下流傳千秋的納賢佳話。其實,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請馬周的故事。太宗不僅在草創基業、馬上定天下時注重求賢,而且在登基稱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輔國政。他「三請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顯示出他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
  • 唐太宗深知,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極易滋長驕奢逸樂的思想。從即位起,他便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戒奢從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增強國力。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