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乘人之危非君子所為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唐太宗時,突厥的頡利可汗咄苾重用漢人趙德言,改變了許多風俗習慣,制定了很多繁瑣苛刻的政令,引起突厥百姓的不滿。咄苾還信任各部胡人,疏遠本族的人。加上連年饑荒,稅收繁重,百姓怨聲載道,上下離心離德,很多部落反叛,咄苾的兵力日見衰弱。唐朝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征討。唐太宗問:「出兵征討,我不得不顧及剛剛和突厥簽訂的盟約。但不出兵,恐怕又會失去機會。你們說怎麼辦好?」

太子少師蕭瑀請求出兵,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則反對。他說:「突厥並沒有侵擾我們的邊境,在這種情況下出兵討伐,則是背信棄義,還要勞民傷財。這絕對不是正義之師的作為。」

唐太宗聽從了長孫無忌的意見,沒有出兵。後來咄苾越來越衰敗,百姓紛紛離散。又偏偏趕上連降大雪,凍死了許多羊馬,百姓也缺衣少食。咄苾擔心唐朝會乘機出兵,於是,親自帶領兵馬來到朔州邊境,說是要會獵,實際是防備唐朝進攻。唐太宗派鄭元頲出使突厥,鄭元頲回來後報告說:「現在突厥百姓挨餓,牲畜瘦弱,顯示了滅亡的徵兆。估計不會超過三年。」

許多大臣都勸說唐太宗乘機襲擊突厥。唐太宗卻堅決反對,他說:「和人家簽訂了盟約,又要毀約,這是不守信用。利用人家現在天災人禍,這是不仁不義。乘人之危,這也不是勇武的行為。我一定要看到他們有罪過,再出兵討伐。」

(出自《資治通鑒》)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行和尚家在巨鹿,幼時家貧,鄰居王姥,前後接濟他家上萬錢。開元中,一行和尚來京師長安,受到唐玄宗恩遇,一行和尚說什麼,皇帝沒有不答應的,一行常常想著如何報答王姥。
  • 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的內涵。諸如「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等等。下面就是一則「祖上積德,蔭於子孫」的故事。
  • 陳堯咨是北宋人。他家裡有一匹馬,性情暴烈,沒有誰能駕馭。陳堯咨讓僕人把馬拉出去賣了。他父親知道了,對他說:「你制伏不了這匹馬,把它買給別人,別人就能制伏嗎?」陳堯咨趕快叫僕人去把馬牽回來,終身養在家裡。
  • 北宋時,曹州商人於令儀,家境富有。一天夜裡,有一盜賊進入他家,他的幾個兒子將盜賊抓獲:原來是鄰舍的兒子。於令儀問:「平素很少聽說你有什麼壞習慣,問什麼要偷盜呢?」那人說:「由於貧困。」
  • 司馬光家在洛陽。洛陽舊俗:春天私家花園對外開放,園丁賣的湯茶錢與主人均分。一次,司馬光的園丁來繳納十千湯茶錢。司馬光都賞給了園丁。十幾天後司馬光游花園,見園中新建了一井亭,問園丁,原來是用那十千錢建的。
  • 清朝康熙十八年,三藩為亂,天下調兵四出。有個征卒過高郵橫涇,夜宿關帝廟,在牆上題了二絕句說:
  • 黃筌能善意的理解別人,不愧是個好畫師。
  • 商人打開那包袱看,原來的三百兩銀子尚在,外有一百多粒珍珠,價可千金,商人從此成了富人。
  • 唐太宗認為魏徵說的有理,就懇切的對龐相壽說:「從前,我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則是天下的主人,我不能單單偏袒秦王府的故人。大臣們的進諫是對的,我沒有理由反對。」
  • 清朝嘉慶年間,汝寧府羅山縣有一村翁,兒子出外經商,留媳婦在家。媳婦平素賢惠,每天織布供給家用。翁坐享其成,無所事事,每次出去與人賭博,輸了就回來向媳婦討要,已習以為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