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記(81)

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1944年4月28日

外國記者即將來訪。毛看到機會來了,想借此同反法西斯聯盟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式關係。他推想,記者們會造輿論,而政界人士就會著手認真辦事。

不料,中共領導在這件事情上遇到困難了。特區專門從事鴉片生產,這就是說,大片土地都種上罌粟。這是件十分令人不愉快的丟臉的事情。

播種正在進行,怎麼能掩蓋得了呢?幾百公頃的土地都已經播了種。要知道這是罌粟,又不是花園裡即將盛開的花卉!

著名的359旅被派往該旅駐地通往延安及其冬季營地的道路兩旁,去鏟除罌粟。第一旅也同樣在幹這個差使。

1944年4月29日

1911年推翻君主制度,1919年五四運動,以及以後歷次革命運動,對中國受封建傳統程式和準則束縛的文學藝術,影響很大。

在三十年代,出現了一批進步的詩人、作家、音樂家和記者。魯迅、聶耳、張天翼、肖三、茅盾等人,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很有名。

我欣賞魯迅寫的動人的故事,《故事新編》和《唐宋傳奇集》,還有施耐庵和羅貫中的小說(真是舉不勝舉)。同時,我非常喜歡閱讀用富有表現力的現代語言寫成的作品。而現在又有那麼多的新作家!丁玲、葉經陶、田漢、巴金、老舍、姚蓬子、孔羅蓀、冰心。

他們向阻礙國家進步的宗教教條、向外國的和封建的壓迫宣戰。張天翼提到四書時貼切地說:

“我上小學時念四書,得死記硬背課文。我想著這可怕的填鴨式的教育,經常從夢中驚醒。”

他的《大鈴和小鈴的故事》多有意思呀!

一個人熱愛自己祖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要談到各種文化的相互關係,人們就不能只了解古典作品。要是對無產階級文藝一點也不懂,那怎麼能分析這種文藝的任務、目的和成就呢?同毛澤東談話使我確信他不懂得新的、年輕的文學(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進步文學)。恐怕他只讀過點魯迅的作品。

中共中央主席只知道一些作家和記者的名字,不知道他們的作品。也許他的有學問的秘書經常看這些作品,但是他們的觀點當然不可能成為談這個問題的黨的綱領性文件。準備這個關於黨對文學藝術和進步知識界的態度問題的文件,沒有一個多少有點名氣的作家或語言學家參加。

1944年5月3日

四月份國共開始談判。目前談判陷入僵局,停了下來。
———-

譚政,湖南人,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二十年代後期)的私人秘書。

中共中央主席不愧為主席。在他身邊工作的人,遲早總會在部隊中擔任高級職務。譚政現任特區聯防軍政治部主任,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

看來毛澤東有意把他的親信安插在軍隊中,他認為軍隊才是他的主要支柱。所有以前當過毛主席私人秘書的人都在部隊擔任領導職務,這並非偶然。看來,他們在各地方掌握著軍隊幹部,使他們忠於毛。

張經武是特區聯防軍參謀長,他也是湖南人,是個職務軍官,賀龍的親信之一。

蔡暢是從事黨的工作的少數婦女之一,她參加了當年在法國留學的、後來成了中共領導的一些人所成立的小組。1923年,她與李富春結婚。她到蘇聯去過幾次,參加過長征。

她是中共中央婦女部部長。(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明不知道季米特洛夫的電報。人們不可能把來電的事告訴他。情況變化了,毛澤東正力圖對王明施加壓力,以便不僅徹底搞臭他的政亂,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證明季米特洛夫的電報沒有事實根據。
  • 中共中央主席再次召見了我。還是老一套:燭光、勤務兵、哨兵的口令和毛的勸導性講話。
  • 還是在繼續不斷地死記硬背“二十二個文件”!
  • 特區正積極籌備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接到季米特洛夫電報之後,他們急忙把列寧的《兩個策略》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為會前“學習”的材料。
  • “整頓三風”是一項政治運動,其目的是進行黨內思想“整頓”,也就是,反對小資產階級思想對黨的侵蝕,以保持黨的馬列主義純潔性。
  • 延安日記(77)

    作者﹕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