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常勝將軍──廉頗

阿哲;圖:素素
font print 人氣: 82
【字號】    
   標籤: tags: ,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軍,他率軍征戰時,守必固、攻必取,連強大的秦國都懼怕他三分。

屢挫秦國大軍

趙惠文王初,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衝,為了掃除障礙,秦王多次派兵攻打趙國,但都被廉頗打敗,迫使秦王不得不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政策。

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趙王與藺相如一同前往,廉頗對趙王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日,若三十日未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脅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

當時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廉頗率軍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又攻打魏國,大勝而歸,趙國從而躍居東方六國之首。秦國爾後十年間,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

三甲村和換馬村

趙孝成王立,秦王又派兵攻打趙國,廉頗統帥趙軍阻擋秦軍於長平。那時秦軍已南取野王、北略上黨,並切斷了長平南北的聯繫,士氣十分旺盛,而趙軍長途跋涉,不僅兵力處於劣勢,形勢上也處於不利的地位。面對此一情況,廉頗採取了築壘固守的作戰策略。儘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堅壁不出,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用反間計,到處謠傳說:「秦國最擔心的是趙國以趙括代替廉頗。」趙王求勝心切,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於是以趙括代替廉頗。雖藺相如力諫:「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一意孤行。

廉頗卸任前,一再囑咐趙括:「秦軍千里奔襲,利在戰,應以守為主。」並將一份「守勢圖」交與趙括,可是趙括傲慢無理,不予理睬。廉頗盛怒之下,交出帥印後,連衣甲都未更換,便策馬直奔趙都邯鄲。

路過一村時,百姓跪拜,廉頗才發現自己仍頭戴帥盔、身披鎧甲及足蹬戰靴,便將三件鎧甲脫下,繼續往前奔跑,後人稱此村為「三甲村」;他雖卸掉了「三甲」,百姓仍沿途攔路乞留,原來人人都知道他有「三白」,從白髮、白鬚和騎乘的白馬,仍然可以認得出來。廉頗便忍痛將騎乘多年的白馬換掉,後人把他換馬的地方稱為「換馬村」。

秦國見反間計成功,便傾全力攻趙,不僅射殺趙括,還坑殺了趙兵四十餘萬人。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了趙都邯鄲,最後幸賴魏公子信陵君派兵相救,趙國才免於滅亡,但從此國力大減。

鄗代之戰

燕以趙國大傷於長平,認為有機可乘,以丞相栗腹為將,舉兵攻趙。趙國又重新啟用廉頗為將,指揮著名的鄗代之戰。

廉頗兵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集中兵力正面迎敵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

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散。廉頗乘勝追擊,長驅五百里,圍攻燕國都城薊。燕王眼看燕國危在旦夕,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五城的要求,向趙國求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過一萬多首的詩,但經他自己刪汰之後,只剩九千三百多首,仍為目前留詩作最多的詩人,後人每稱其為南宋詩人之冠。
  • 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縣)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和詞彙學家。
  • 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東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是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才華洋溢,畫作出色,能創作,能評論,畫起畫來,廢寢忘食,如痴如醉,時人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官清廉,一生銳意改革積弱成習的朝政,雖然因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從而功敗垂成,但他憂國憂民、不計個人毀譽的精神,仍為後世所推崇。

  •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人。他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軍,「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也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
  •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因,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呂蒙(西元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從孫策手下一名小兵,當到吳國大都督;從一介武夫,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是三國傳奇性的人物之一。
  • 呂蒙少時年輕時性情火爆,不讀書傳,隨著知識的增長,待人處事上有顯著的進步。以前,呂蒙每要上陳大事,常不用筆墨起草即便口占為疏。所以在領部曲事時常被江夏太守蔡遺所輕蔑,但呂蒙終無恨意。
  • 趙孟頫(1254至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松雪道人、鷗波,湖州(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出身宋室官宦書香之家,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幼小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才華洋溢。
  • 劉羅鍋原名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實「劉羅鍋」的叫法是嘉慶時候傳開來的,當時劉墉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走起路來背也駝了,嘉慶皇帝便開玩笑稱其為劉駝子,才漸漸有了「劉羅鍋」的叫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