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商朝的都城以早期的亳和後期的殷為代表。亳即鄭州商城,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是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殷都則沿著洹河兩岸發展、綿延十餘里,周邊並無城牆,只有一道大溝作為防禦設施,與彎曲的洹河成環狀防護都城。殷都城功能劃分相當明確,具備鄭州商城都城的構成要素如宮室、供水設備與排水系統、各式作坊、民居建築等。
夏朝國祚約四百七十餘年,夏朝的領土分域管理和城鎮建設發明與治水的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夏朝城鎮建設,比如城郭、磚瓦、排水溝渠系統等等都是領先的發明,還有中國建築座北朝南的座向方位的特色也起源於夏朝。
黃帝時代「築城邑,造五城」。天子居所有聚落之「中」,被稱為「都」,其他的聚落則稱爲「城邑」。城邑依照城主身分的尊卑來分等級,由此可知,在黃帝時代不僅已經存在著城鎮,且各城鎮間已經區分出規模等級。舜的時代,大道行聚天下成都邑。三皇五帝時代啓迪先民「天圓地方」的觀念與「擇中」的思想及道德規範和修煉回歸文化。
天圓地方宇宙觀具體顯現在三皇時期的聚落建築型態上。目前出土的這個時期的聚落面積通常不大,年代較久遠的聚落多呈圓形或不規則的環狀,後來漸漸多為四方形,方形的城鎮自此成爲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當時的聚落不僅已經形成城鎮的規模,其內部更具備了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痕跡。神農氏時期已經有市集。
隋唐時期是神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隋朝統一天下,在短短數十年中創建了許多新制度和建設,為接下來的盛世天朝立下良好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是由宋齊梁陳四國輪番登上歷史舞臺,在北方,則剛開始是拓跋族建立的北魏,後來分裂成北周和北齊。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相對減少,經濟和社會有所復蘇,在城市和宮殿建築方面也逐漸恢復建設。
曹魏篡東漢帝位,自己也重複同樣的命運,西元265年被臣子司馬炎所篡。司馬炎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他在稱帝前二年就征服了蜀漢,即帝位後派兵攻打東吳,統一了
神州大地自東漢末進入分裂,到隋朝再度統一天下,前後約360年,中間除了西晉曾有過半世紀短暫的統一中國外,此時的神州基本上處於紛亂的局勢。在政治上是群雄割據;在民族上此時是漢族的大遷移與胡漢各民族容合的時期;在信仰上,佛教在此時迅速傳播、佛教建築成為中土建築的另一文化象徵;在文化方面,文學和書法開始作為一種獨立於實用形式外的表達方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由於社會紛亂不已,商業無法得到發展、城市建設也因動輒戰爭而屢遭破壞,雖然有少數城市由於成為一國之都而被善加營建,但其下場往往是國破城亡。城市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消失,仿佛成為中國古城的宿命。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築快速擴張,城市繁榮,春秋戰國城市的輪廓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它的許多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是當時世上的大國,外國人至今稱中國為“China”,也是從“秦”這個音演變而來的。秦王完成統一大業,自認功過三皇五帝、德高齊天,封自已為始皇帝,大興土木,又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希望他的王朝能世代永傳。誰料鐵打的江山只維持15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短命的朝代(僅次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14年)。
輔佐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對強國富民和城鎮的選址建設作了許多闡述。春秋時代管仲的建城觀念打破了以四方形為城池的傳統定規,開創了中國城市形態的多樣化。到底管仲對建城的看法有何特殊之處呢?
為何春秋時代形成中國第二波的造城高潮?
周代的城市規模有多大?《左傳》裡有記載;西周治世生活樣貌如何?當時城鎮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圈,市場規模多元,百工、挑擔販夫提供了生活所需物品。
西周一帶城鎮設計的原則以及詳細的尺寸都留在《周禮•考工記•匠人篇》中……
就都市的建設與發展而言,周朝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國傳統住宅形式的四合院,就在這時期奠基了。豐鎬兩京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朝代以長安為首都的歷史。
《歲月神偷》中的舊香港,本來將被時代巨輪輾碎,但因為影片在海外獲獎,不到一個月就改變了香港一個老街道的命運,成功上演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戲外戲。
在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平遙古城。古時平遙是帝堯的封地,稱古陶地,原為夯土城垣,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 ),城池總面積2.25平方千米,現存的磚石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因軍事防禦的需要而擴建的。 中華古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