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大帝(10)

【文史】汉武帝通西域 开启丝绸之路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88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清脆的驼铃声、满载货物的各色驼队、广袤的草原、漫天的野花、清澈的河水、快乐的笑脸……文明的灵光亦曾在这里辉耀,高度发达的城市亦曾不只一两座。有人说,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那么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就可以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而这些位于古称“西域”地区的繁荣古城,离不开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

这条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往来的通道,辉煌历史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胜于唐代,止于元代,长达十五个世纪。其东起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由此分为南道、北道,分别通往欧洲、西亚等地,向西方人展示着东方文明。

一千多年走过,几经沧桑多变幻,残留的古城、战道、残壁、部落、客栈、烈酒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盛,而这繁盛背后是其缔造者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书》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也就是说,“西域”是汉朝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早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为了共同抗击屡犯边境的匈奴,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联络同样饱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连山旧地。

公元前139年,张骞率100多名精心挑选的随从,从陇西出发,很快进入河西走廊。不料途中遭遇匈奴骑兵,张骞等人皆被俘虏,并被送到单于的王廷。张骞等被扣留了10年之久,并娶妻生子。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汉武帝与群臣一行人为张骞(画中左面跪著者)送行。(公有领域)

然而,在这10年中,张骞一直没忘所负使命。10年后的一天,张骞等人终于趁匈奴监视放松之机,逃离匈奴地区,继续向西进发。

他们取道天山南麓的车师,经过焉耆、龟兹,翻过葱岭,到达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最后终于到达大月支。此时的大月支人已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不复再有东还并向匈奴复仇的想法。

张骞在大月支停留了一年多,因没有结果,于公元前128年踏上归途。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力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其后,趁着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与堂邑父逃出匈奴地区,历经13年后回到汉朝。汉武帝感其功勋,授其太中大夫。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匈奴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虽然张骞没有达到出使的目的,但因其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如上述国家出产葡萄、苜蓿、石榴、芝麻、大蒜、蚕豆、黄瓜、狮子、犀牛、汗血宝马等,这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宝贵的资料。

在汉武帝询问西域诸国情况时,张骞称,由于匈奴势力强大,所以西域很多国家不得不屈从于匈奴。他着重介绍乌孙国与匈奴的矛盾,并建议招乌孙王东返敦煌一带,跟汉朝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战略。

同时,张骞还建议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用赠送礼物、给予好处的办法让他们来朝拜汉天子。如果真能得到他们,并用道义使其为属,那么就可以扩大万里国土,招来不同风俗的人民,使汉朝天子的声威和恩德传遍四海内外。汉武帝深以为然,皆予以采纳。

在公元前119年,汉军再次大败匈奴且控制河西走廊后,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启丝绸之路

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所率使团更为庞大,由300人组成,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

使团先到了乌孙,乌孙王昆莫接见。张骞向昆莫说明他出使的旨意,因乌孙国国内分裂,昆莫没有办法同匈奴彻底决裂,游说乌孙东返没有成功,但昆莫对待张骞等人非常友好。

张骞遂又分遣副使持节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一带)、身毒(今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国。在安息国,汉朝使者受到二万人的盛大欢迎。

汉武帝时代欧亚大陆形势(玖巧仔/维基百科)

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归来,乌孙派向导和使者几十人随同他一起到长安,并带来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顺便让他们窥视汉朝情况,了解汉朝的广大。

汉武帝看到乌孙派使者前来,非常高兴。除了热情招待他们外,还让他们到处领略汉朝风光。乌孙的使者看到汉朝人多而且财物丰厚,回去报告国王,乌孙国越发重视汉朝。

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国家的人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因为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后来前往西域各国的汉朝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史记》记载,张骞之后一段时间,出使外国的使者每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每人所携带的东西大体和博望侯所带的相同。此后出使之事习以为常,所派人数就减少了。

汉朝大致一年要派出的使者,多的时候十余批,少的时候五、六批。远的地方,使者八、九年才能回来,近的地方,几年就可以返回来。

有汉朝使者极力探寻黄河的源头,认为源头出在于窴国,那里的山上盛产玉石,使者们便采回来。汉武帝依据古代图书加以考查,命名黄河发源的山叫昆仑山。

台七夕月老很忙 肖龙庆成年挤爆台南庙宇
作品典故“张骞乘槎”,述说张骞为找黄河源头来到天河,织女送给张骞“支机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至于外国使者,除了安息、乌孙等的,包括大宛西边的小国驩潜、大益,大宛东边的车师、扜深、苏薤等国,也都随汉朝使者来进献贡品和拜见汉武帝。长安城出现形形色色的西域人,俨然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武帝非常高兴。

张骞和汉朝使者的出访使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通从此开通,外来文化的输入也自此开始,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从此开始演绎或喜或悲的故事。@*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汉武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骞他独立、外向、不安定、四海为家,对事物具有哲学的见解,以及拥有雄心壮志的大格局,人生又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型态,加上他友善、亲切、具有非常好的抽象观念,这都吻合了中天射手的原型。尤其张骞所立下的丰功伟业,不仅在他生前、生后都光耀天下,这样的格局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星图上太阳的落点,就在中天上。俗语说:“如日中天”,这话说的很妙,完全正确。
  • 丝路贸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就将中国的千年古都长安(今西安)与中亚、波斯(今伊朗)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连接在一起。而新的丝绸之路,就是把古老的中亚崛起重新回到世界。
  • 2012年10月,位于中国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西吉县因雨水冲刷出土17枚铜币,经鉴定,疑为中亚古“贵霜王朝”遗留的珍贵钱币,引起考古和收藏界的关注。
  • 她本是王族娇女,因父亲谋反事败身亡而成为孤儿,由叔父广陵王刘胥养育成人。在匈奴屡犯大汉边境之时,汉廷为“断匈奴右臂”,派遣她为和亲公主远赴乌孙国。她为大汉将西域纳入版图,奠定了不可泯灭的功绩。这位王族之女就是刘细君,后被尊称为“乌孙公主”。
  • 使华夏文明跨越沙漠西传,能够远达罗马帝国,全程主导开通河西走廊的第一人正是汉武大帝刘彻⋯⋯
  • 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马相如凭着家中的资财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骑射本领,提升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但这个职位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这时,正赶上梁孝王来京朝见天子,一批辞赋名家如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随同前来,司马相如见了很喜欢他们,藉有病辞掉官职,到梁国去做客、游学。梁孝王让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和儒生们及游说之士相处了几年,创作了《子虚赋》。
  • “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历史公认的汉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绩就是击退了盘踞在北方、时常侵扰汉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其谥号“武”字,正彰显了其辉煌的“武功”。
  •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先进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于是有了河南反击战为序幕的一系列反击战。
  •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西汉时指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内地至西域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被称为“河西”,是因为其位于黄河以西。彼时,河西走廊为匈奴控制,这自然也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巩固西部地区,汉武帝展开了河西之役,其再展运筹帷幄之能,亦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