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东传两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

作者:极光
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又名摄摩腾)墓,汉朝时古印度僧人,在洛阳圆寂,摄摩腾安葬在洛阳白马寺东侧,竺法兰葬白马寺西侧。(Hanbud/维基百科/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1491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缘起

永平年间一天夜里,东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色神人,头顶有着有如太阳般的白色光环,身高约一丈六尺,从空中飞来,在宫廷里大放光芒。隔天他便召集群臣解梦。

那时担任司马的大臣傅毅禀奏道,大约在一千年前,西方的天竺国(如今的印度)有一位得道者,人称佛陀,出世当晚西方的天空出现五色祥光。那时的周昭王感到奇特,便询问大臣们,其中太史公苏由启奏周昭王,是西方有圣人出世,他的义理将在一千年后传到我国。周昭王于是下令将此预言刻在一块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的天祠前,留给后人。此时正巧已过一千年,因此,陛下梦见的可能就是佛陀。

汉明帝于是派了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天竺,寻求佛法。众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天竺国遇到了云游四方、以弘扬佛法为志的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僧人。

二、摄摩腾与竺法兰

摄摩腾,天竺国僧人。熟习各种大、小乘佛教经典,早先在一个附属天竺的小国宣讲《金光明经》时,该国正遇上敌国侵犯边境,摄摩腾认为经上说:“能讲解此经的人,为地神所庇护,能够使他所在的地方安定快乐。”于是他毫无畏惧地前往敌国劝和,促使两国恢复友好邦交,摄摩腾也因此名声远播。

竺法兰,也是天竺僧人。他诵读过数万章经、论方面的典籍,专门教导天竺学者们这些经典。当时他与摄摩腾在到各地洪扬佛法的志向上很投合,便与摄摩腾随着蔡愔等人,带着佛教经典,越过辽阔的沙漠来到了中国。

两位僧人来到中国后,汉明帝在雒阳(今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他们建了一处精舍,使他们能够在此居住并安心翻译。他们当时一共翻译了五部经典:《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以及《四十二章经》。其中四部皆已佚失,只有《四十二章经》相关经文保存到现在,大约有二千余字,《四十二章经》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翻译出的佛教经典。

而他们所住的精舍,因为他们所翻译的经典是用白马背回来的缘故,后来就改称白马寺,并闻名于世。

关于竺法兰还有一件很奇特的事。过去在汉武帝时,曾开凿昆明池,在湖底挖到了一些黑灰,人们觉得很奇怪,武帝就问了东方朔。东方朔答曰:“不知道,但可以问问西域来的人。”这件事一直没有确切答案。后来因为竺法兰到了当地,有人想起此事,就问了他。竺法兰回答说:“过去世界毁灭之时,曾有烈火焚烧,那些黑灰就是大火燃烧后的产物。”百年之后,东方朔的话因此得到了验证。

后来佛教的教义便逐渐在东土流传开来,并盛极一时。

——资料来源:《高僧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金农《山僧叩门图》
    南北朝时有个僧人叫杯渡,也叫“杯度”,因为他常常乘着木杯渡水,所以得名。没有人知道他的俗家名字。
  • 法显,俗姓龚,约公元337年生于今天的山西临汾,当时叫平阳,平阳郡属羯族人创建的后赵统治,羯族人都崇尚佛教。
  • 隋朝开国皇帝叫杨坚,谥号隋文帝。他的父亲杨忠因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杨坚成年后,亦在北周掌握重权。
  • 唐朝僧人释僧伽,俗家姓何,出生在葱岭以北的何国。年少时,他就出家为僧,并发誓要游历四方。唐高宗龙朔元年,僧伽南下游化。第二年,他从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出境之处别迭里山口进入大唐王朝,从凉州出发,经过洛阳,抵达了江表,最终停在了吴郡嘉禾的灵光寺。当地是水乡,民众依靠打渔为生。僧伽就教化他们莫要杀生,应寻找其它生活之道。很多人听了他的劝告后,转而从事他业。
  • 大唐玄宗时期,长安有三位来自印度的高僧,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合称为唐朝“开元三大士”,他们皆有神迹流传于世。本篇就说一说金刚智。
  • 大唐玄宗时期,长安有三位密宗高僧,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合称为唐朝“开元三大士”,他们皆有神迹流传于世。在这三位高僧中,唯有不空和尚历经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庆忌一惊,回头用手挥向要离,没挥中;再挥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挥,庆忌揪住了要离的头,接着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庆忌说,“你竟敢动矛来伤害我!”
  • 椒丘䜣一听,沉默片刻后,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的剑,对要离说,“过去,从来没有人敢轻视我的勇猛。要离,你的勇敢超过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壮士。”
  • 岳阳大观
    从明朝永乐三年开始,郑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横跨十万余里,时间跨越28年。在海上,郑和的船队风帆高张,日夜不停穿越于狂涛之间,他们为何能够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历史的大使命?
评论